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谁让社会避老唯恐不及?

2011-11-25 16:2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295| 评论: 0|原作者: 王慧娟|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现如今,如果检索“老人跌倒”这个关键词,充斥版面的都是“某某地老人跌倒,数人围观,无人敢扶”的内容。就是上个月,在武汉有位老人跌倒在菜市场,数百人围观,却没有一人上前搀扶。结果老人在倒地一小时后,不幸 ...

    现如今,如果检索“老人跌倒”这个关键词,充斥版面的都是“某某地老人跌倒,数人围观,无人敢扶”的内容。就是上个月,在武汉有位老人跌倒在菜市场,数百人围观,却没有一人上前搀扶。结果老人在倒地一小时后,不幸离世。悲剧的发生直指围观者的道德底线。尊老爱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而如今老人跌倒,无人搀扶却已然司空见惯。这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是什么让我们在面对老人需要帮助时不是伸出援手,而是避之唯恐不及呢?

   

信任危机引发公众道德恐慌

对于上述问题,绝大多数人给出的参考答案都依据多年前的“南京彭宇案”:200611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赶乘公交车时摔倒在地,彭宇好心将其搀起并送往医院,后被老太太诬告是撞人者。因此,法院采取常识推理的方法,以彭宇如果不是撞人者就不会把老人送往医院并且垫付医药费为由推断彭宇为撞人者,判决其承担老太太40%的医药费。此事一出,众人哗然:原来好人不一定得好报,法律也不一定能主持公道。也就是此事之后,很多人遇到老人跌倒都不敢贸然施救了。

公众对跌倒的老人失去信任,以至于想要寻求帮助的跌倒老人大呼“请帮帮我,我不讹人”,也没有人轻易出手;公众对法律维护正义的权威产生质疑,以至于有好心的公交车司机将在车上发病的老人送往医院时,竟有四名乘客主动给司机留下联系方式,以防司机在百口莫辩之时充当证人。

 

个人道德担当的退步

媒体在报道老人跌倒无人施救时大都用了“不敢”一词。这是把旁观者都放在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位置上。显然,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互信才导致的这样的结果。然而,没有扶起跌倒的老人,难道我们真的是因为怕吗?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张天蔚的一番话恐怕一语中的地道出很多人的伪道德恐慌。他说:“如果一次或几次不当的判决,就是见义而不为的全部理由,只能证明社会的道德基础本来就不堪一击。行善之后被讹诈,而且被错判,毕竟只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如果这样的风险概率就足以阻止你伸手救人一命,则即使没有以前的错判,你也未必打算出手。”

今年10月初,湖北武汉一位六旬老汉在买菜途中突遇大雨,跑步躲雨时不慎摔倒昏厥。路人发现老汉后,立刻将其扶起。此时,老汉脸色泛青,手抱胸口喊胸闷,情况紧急,急需送医。当好心的路人向路过的面包车司机求助送医时,遭到了司机的拒绝。司机还劝阻他们“老人倒地救不得,做了好事无好报”。正在此时,面包车司机认出老汉正是自己的老丈人。他羞愧地当街掌掴自己。

其实面对摔倒的老人,救与不救的选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矛盾的逻辑。如果是自己家的老人,我们希望所有人都来及时帮助他。但是如果是别人家的老人,我们就会犹豫甚至袖手旁观。湖北的这一乌龙事件告诉我们的恰恰不是因为怕被讹诈而该出手时不出手。而是折射出绝大多数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态度。这种看客态度无疑是个人道德担当的退步。

我们会怪诸如“彭宇案”毁了我们做好事的信心,怪社会上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来鼓励、影响我们向善。却忘记了,我们也是这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向善的力量,从而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承担起个人的道德担当,那么社会的道德风气就会是一堵坚不可摧的城墙,不会因一点恐慌而轻易坍塌。

 

法律、制度在维护道德行善纠纷上的缺失

826号,江苏南通一座立交桥上,一位骑三轮车的老人被撞受伤,一个叫殷红彬的人下去搀扶老人,老人却一口咬定是他的大巴车撞倒的,双方各执一词,后来幸好警方调取了监控录像,才让事情水落石出。后来,殷红彬接到了感谢的锦旗,上面写着“感谢好人”。但是很多人说“感谢好人”不如改成“感谢摄像头”。要是没有摄像头来证明清白,否则闹到法庭殷红彬也很难说清楚。

说不清楚没关系,有北大校长为道德行善来撑腰了。“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的一些想法被冠以“校长撑腰体”的名号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校长撑腰”给了我们一丝安慰,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维护公平正义光有校长撑腰是不够的。道德的维系需要靠制度来撑腰。

良好的社会风气主要靠两种途径来维护:一是道德自律,二是法律强制。道德自律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高境界;道德自律是基础,也是最难实现的。所以自律达不到道德要求的时候,就需要有法律来强制道德。

国外的一些国家在法律上都有一些规定来保护好人。比如新加坡的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我国也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一种严惩不道德讹诈之类的专项应急性公共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道德恐慌的蔓延。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并且良性地循环下去。

 

自尊自爱的老人才能赢得尊重

对帮助别人做出奖励,对陷害别人做出惩罚,这样的制度建设很重要。但是互换人心更重要,如果人们能够从主观上做到道德自律,那么就无需对簿公堂而伤了好人心了。说到个人要加强自身在道德上的担当,除了围观的群众,跌倒的老人也在其中,也需要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妥当。在屡有媒体爆出老人跌倒,好心人救助反被诬陷的消息之后,有人调侃说“每一个摔倒的老太太都有一颗碰瓷儿的心”。这虽说是一句玩笑话,但我们却从中读出了沉重。因为我们习惯用来修饰老人的是“慈祥”一词。“碰瓷儿”无疑颠覆了我们心中美好、慈祥的形象。

但是,碰瓷儿也不是无缘无故扣在老人头上的帽子。事实上,确有个别老人的不当言行为老年群体抹了黑。因为没有人主动让座而一屁股坐在大姑娘腿上的大爷仍然让我们哭笑不得;忍着肋骨骨折的疼痛还要在公交车上假装摔倒企图陷害给司机的老太太仍然让我们感到心酸。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宝贵智慧和经验让老年人在社会上广受尊重。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老年人已经走到了领头的位置上,他们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标杆。只有这个“头”领正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才有保障。

尊老敬老是别人的态度,老年人也要从自身做起,自尊自爱,善解感恩。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