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先进个人】晚霞似火——记解放军总参谋部离休干部孙毅

2014-11-12 18:13|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265| 评论: 0

分享到:

孙毅,老战友们亲切地叫他“孙胡子”,青年人叫他孙老。他今年八十八岁,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第一军团参谋长、抗大二分校校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总参谋部顾问等职。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还是在“十年浩劫”之中,他始终坚信党,坚信社会主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他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他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主动让贤,以己之退,促党的事业之进。他广泛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密切了党群关系。为使党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他忘我地工作在教育青少年的第一线,无私地履行着一个老党员的职责。

党的事业高于一切

孙毅有一句名言:“视个人名利淡若水,看革命事业重如山。”

1983年夏天,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不久的孙毅,在几百名政协委员中,第一个向政协机关党委送去了请求辞去委员和常委职务的信。信中说:“我年纪大了,在一些方面已力不从心,让年轻的同志来担任这个职务,对党的事业更有利。”习仲勋、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看了孙毅的信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称赞。也是这年秋天,在一次总参党委会上,孙毅向当时的政治局委员、总参谋长杨得志行三鞠躬礼,诚恳地要求批准他辞去总参谋部顾问的职务。他以主动辞去总参谋部顾问和全国政协常委职务的实际行动,实践党关于干部新老交替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决策。他说,以己之退,换来党的事业之进,何乐而不为之!

孙毅不仅自己从岗位上主动、自觉地退下来,还热情地做一些老同志的思想工作,为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花费心血。他先后找了三十多位自己熟悉的老同志谈心,给外地的四十多个老战友写信,并利用到部队院校调查研究的机会,召开座谈会。他说:“现在我们年纪大了,应该欢迎年轻的同志接我们的班,欢迎他们超过我们。不要等着组织上说话,要主动地自觉地退下来,把名利、地位的烦恼统统甩掉。退下来就是对革命的新贡献。”孙毅推心置腹的话语,使许多老同志深受感动。

退下来后,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宏大的工作计划,为老同志写回忆录服务,是这个计划中的一项。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他的亲笔信的原件,献给了军事博物馆。他还组织动员了五、六十个老同志,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组撰写了一百多篇回忆录和历史资料。有的老同志对写好回忆录信心不足,他就买上笔和纸,登门送去,并恳求他们为后人留下些可靠的历史资料。尔后,他利用晚上的时间,为二百多个老同志撰写的近三百万字的回忆录,逐段逐句地进行了修改、核实和校对工作。为了修改和校正这些回忆录,孙毅不知耗去了多少个通宵达旦的夜晚,付出了多少心血。一位政协资料编辑组的同志看到老将军改过的回忆录说:“他改得比

我们还仔细,这么大的工作量,就是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也够受的呀!”

心里要经常装着人民群众

孙毅常说:“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我们,我们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如今我们进了城,住进了独门独院,但心里要经常装着人民群众。”

的确,烽火连绵的战争岁月,离孙毅越来越久远了。可当年根据地的人民,仍清晰地记得一讲话就拍桌子的孙胡子。孙毅更忘不了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子弟兵吃饱饭,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他们的可亲可敬的根据地人民,惦记着老房东,念挂着在战争中失去了儿子、丈夫的亲人们。

1985年10月,是孙毅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第一个金秋。他没有兑现“等退下来后带儿孙们出去好好玩一玩”的许诺,而是回到了他曾带领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和抗大二分校战斗、训练了五个年头的革命老区——河北省灵寿县。在县委机关门口,他握住县长的手深情地说:“我回老家探亲来了。陈庄是抗大二分校的老家,也是我的老家,我要去看看乡亲们,几十年不见真想他们呀。”

在陈庄镇,孙毅住了三天,访问了附近十几个村庄。在距陈庄镇五、六里路的韩信台村,孙毅邀请老村长、老党员开了个座谈会。从他们的嘴里了解到,为了顾全修水库的大局,韩信台全村进行了搬迁,原来的韩信台村早已变成了水库,可搬迁到地势较高的韩信台村的村民们吃水却要到几里外的水库去挑。这件事,象一块重重的石头压

在孙毅的心头,当天晚上,他带上老花镜,以一个老党员、老战士的身份给县委写了希望为韩信台村解决吃水难问题的报告。回到北京后,他还总惦记着这件事。直到后来,听说县里已为这事作出了安排,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孙毅的家没有警卫,街坊邻居有事可以随时来找他。住处不远的一家副食店,因场地小,节日前夕的鱼肉和集中上市的大白菜、大葱没地方堆放,孙毅知道后,主动找到这家副食店的经理说:“我家院子里有地方,可以当你们的临时仓库。”经理见孙毅诚心诚意,也就答应了。多年来,每当冬贮大葱、大白菜或节日前夕,孙毅家的小院总是堆得满满的。有时风吹葱皮到处飞,大白菜的烂叶发着浓重的霉气,鱼肉散发出刺鼻的腥味,孙毅及全家人都不在意。

孙毅的专车,他自己用得很少,更不准家里人随便动用。他宁愿叫老伴从首都机场坐公共汽车回家,宁肯自己冒雨拎上提包,挤上公共汽车,把外甥女送到火车站。可是街坊邻居有急用,随时可叫。胡同里一位孕妇快要分娩了.细心的老将军上门去对她家里人说:“如果半夜临产需要车,就去敲我家的门。”后来,这位孕妇果然是坐着孙毅的车去医院生的孩子。一次,附近菜站一位职工擦玻璃不慎摔伤,正赶上孙毅外出开会路过这里。他当即下车,对司机说:“快把他送到医院,救人要紧,我步行去开会。”这条胡同的好几户人家,在特殊情况下都动用过老将军的车子。

孙毅常说:“连眼皮底下那些关乎群众利益,而自己又力所能及的事都不去做,当人民的公仆就是一句空话。”

前几年,胡同里搞美化,修了一个花坛,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几块假山石装点。到哪儿去弄假山石呢?居委会负责人赵香芝忽然想到老邻居孙毅,“那老汉家假山上有”。她来到孙毅家,一开口,孙毅就爽快地说:“你们看中那块就搬那块,放在院子里一家人看,放在街上可以让更多的人享用。”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居民一起,把几块形状奇特的大石头搬进了小胡同的花坛。每当看到老人坐在花坛边聊天,孩子们绕着大石头嬉戏,孙毅高兴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孙毅不只满足于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事,更热衷于以暮年的心血滋润周围人的心田。他亲自为街道的党员讲党课.同残疾人谈理想,并担任了街道残疾人文化活动站名誉站长。农历除夕,儿孙满堂的孙毅不与家人团聚,却来到附近街道,同十几位孤寡老人欢聚一堂,写春联,包饺子.忙得手不停,笑得合不拢嘴,不知情的还真会把他当

成了孤老头呢!孙毅以自己的言行,在首都的小胡同里为群众树起了一面旗帜。居民们说,孙毅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打心眼里佩服。

让党的传统代代相传

从五十年代起,孙毅就常常向青年人讲传统、谈理想。罗荣桓元帅曾亲切地称他是“青年总干事”。离休以后,他担任了三十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为军内外的青少年作传统报告450多场,直接听众达20多万人。为此,他常常披着满天星斗出发,踏着月光归来。为了作好一两个钟头的报告,他常常要花上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作准备,有时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上床休息。一次给北大外国留学生演讲“伟大的长征”,讲了两个小时,却花70多个小时做准备。有时他一天要作两场报告,还要与青年人座谈,回到家里两腿就象坠了铅块一样,饭不吃,鞋不脱,大衣往身上一盖就躺下睡着了。老伴见他整日辛劳,心疼地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为青年人操心尽力,身上累,心里甜。我申请退下来,不是为了图清闲,而是为了专一地为青少年工作服务,栽桃育李没个够呀!”

他有数不清的青少年朋友,长期保持联系的有30多个。多年来,除利用书信交流思想外,他还坚持自费定期给他们邮寄书刊,仅每月寄出的杂志就有上百本,总得花去100多元。每次,他总是亲自步行去邮局、书店购买,亲自包装寄出。他还把“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锦言写成一张张条幅送给青少年,成为青少年们的座右铭。

附近副食店一个青年职工,不好好工作,还打架斗殴,惹事生非,领导和周围同志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孙毅不肯丢下这个孩子,把他请到家里,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不相信你就愿意这样生活下去。”那青年一听,热泪滚滚落下来,多年没有听到这样暖人心的话了。打那以后,这青年成了孙毅家的常客。孙毅呢,也是“就着东风好扶正”,连自己珍藏的红军时期的照片也拿出来,两人忘情地回顾了老一辈走过的人生之路。没过多久,这青年就完全变了,变得诚恳勤劳,在他的努力下,考上了警官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一位青年工人,因高考落榜,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他千里投书,向孙毅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孙毅收到信后,寝食不安,他连夜写成了一封足足9张纸的回信,向青年谈理想和信念,谈人生的真谛,谈成功中的甘苦,谈失败中的教益。信发出后,孙毅的心一直悬着。半个月之后,青年终于回信了。信中说:“将军的肺肺腑之言,重新点燃了我心头的理想之火,在坎坷的人生中,我一定要顽强地走下去……”

八十年代的青年人,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善于独立思考。要赢得他们的真诚爱戴并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不是容易做到的。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青年人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孙毅童心勃发,求知若渴,以顽强的毅力学习新的知识,探索青少年关心的各种新问题。他的案头,堆满了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杂志和少儿刊物,他还买了大量的青年修养书籍和青年工作手册。走在街上,凡是看到“青年热”的书,他都要买一本看看。为了了解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知识,他十一次参加总参举办的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一听就是半天。他说:“不了解这些东西,就跟不上当代青年的步伐。要想铲平‘代沟’,老年人也要更新知识、更新观念,那些只满足于指手划脚,一味指责青年的人,永远不会被青年人理解,更无法成为他们的朋友。”

凡是和孙毅交谈过或听过他报告的人,都有个共同的感受:他那火一般的热情,富有新意、充满哲理的话语,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产生着强烈的“磁场感应”,使热情者发生共鸣,蒙尘者受到洗礼,空虚者得以充实,麻木者重被震醒,以致于他一两个钟头的报告,常常被几十次雷鸣般的掌声所打断。他的报告正被越来越多的单位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材。

孙毅常说:我虽然老了,但余热尚存,我要把它献给青少年,为弘扬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多做些事情。作为一个老党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了解昨天,珍惜今天,建设好明天,把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永远传下去。

的确,孙毅就是这样一个不落时代后、不落青年后,离而不休、甘献余热的倔老汉。

孙毅的模范行动和为党的事业忘我奋斗的精神,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敬佩,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多次给予高度评价。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赞扬孙毅“真正是不为名不为利”。还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也曾这样说:“北京有个孙胡子,他德高望重,奋斗不息,有经验,有水平,走到哪讲到哪。他一讲话,群众欢迎,就鼓掌。如果我们全军有100个孙胡子,全国有1000个孙胡子,那我们就了不起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