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佐才,今年74岁,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从部队转业到中国农业银行静海县行工作,任基层营业所主任,1978年离职休养。 讲党性永远做党的忠诚战士 离休,对于一个工作多年的老干部来说,在思想上应该放松一些了,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是郑佐才没有这样做,他思想上的弦绷得紧紧的。他说:“我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人还是党的人,还要为党做工作。”党组织生活他从来没有忘记过,不管数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从没有间断参加党的组织活动。1989年7月份,一连三天阴雨连绵,道路不好走,老干部党支部的同志想:这样的天气就先不通知了,待天气好转后再组织活动。可没有想到,郑佐才一大早就步行到支行来参加组织生活。在支行召开的几次老干部座谈会上,他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如组织存款、廉政建设和青年教育问题等。支行采纳后,对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9年6-7月份,静海县委为配合爱国教育,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教育活动,并特邀了曲啸、李燕杰、刘吉同志来静海做“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报告,消息一传开,当时73岁的郑佐才立即赶到支行,主动要求去听报告,而且三次报告会他都是提前赶到会场,一坐就是三个多小时,听完报告后回到家里,他还向子女们讲述报告内容,对子女们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他的二儿子说:“我父亲就象是一个义务宣传员。”是的,郑佐才确实在发挥着一个党的宣传员的作用。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期间,郑佐才在家里坚持每天看报纸、看电视,注意事态的发展,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积极参加支行组织的学习,认清形势,站稳立场。他在学习中表态,坚决站在党中央一边,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并在街坊邻居中,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回到家里向到家串门的青年人讲党在目前遇到的困难,讲政治形势。家中子女与他有不同意见,他现身说法讲共产党的伟大、正确。他对子女们说:“我是老八路出身,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有人敢篡夺政权,我还要拿起武器同他战斗。”郑佐才就是这样,在心中、在行动上,时时想着党,不惜余力地为党工作着。 时刻想着他人,从不向组织伸手 郑佐才同志是静海支行十位离休干部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但他从不以老自居,而且时时以他人为重,从不考虑自己得失。 郑佐才参加工作36年,始终在基层第一线工作,在他的几张组织鉴定表中都可以看到“团结同志,关心他人,艰苦朴素”的评语。他起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 1978年,郑佐才的工资只有59元。当时有400的调资指标。在银行来说,他资格老,工资不算高,而且即将离休,长一级工资理所当然。但郑佐才想,我就要退休(后改离休)已经不能在岗位上再做更多的工作了,这一级工资我不能要,应该让给年富力强,工作担子重、工资低的同志。一些老同志知道后,都劝他说:“你马上就办退休了,以后再长一级工资不容易,还是别让了。”但郑佐才坚持不参加评比,把这一机会让给了别的同志。 郑佐才离休后,为照顾他的生活,组织上为他安排了三间住房,他和老伴、女儿住在一起。1988年,由于工作需要,基层的一位同志调支行工作,一家四口无处安家,当时支行住房很紧张,领导很为难。郑佐才得知这个情况后,他想,这么一家人没有房子住,怎么能安心工作呢?为了他人和银行的工作,他毅然地把三间新房让给了从基层调来的同志,而自己却带着老伴和女儿住到了大儿子家。 去年,为安排好职工生活,支行盖了部分宿舍。这次郑佐才完全有条件住上新房,但他想到了许多同志的住房还没有解决,想到了支行分房的难处。自己虽然没有房,但目前还可以凑和,就第二次让了房。直到今年三月份,在职工住房基本解决的情况下,他才接受了组织上安排的一套单元房。 郑佐才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最小的女儿19岁,都是农业户口。过去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非常困难。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上伸过手。1989年,郑佐才的老伴猝然去世,受到沉重打击的郑佐才,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不理解的人们问:“你这样的老干部应该让组织上帮一把啊!”但郑佐才说:“我和子女可以料理好丧事,不能麻烦组织上。” 有一件事他的子女最不能理解,在八十年代初期,许多干部的子女都转了非农业户口或安排了工作,郑佐才的子女看到别人都从庄稼地里跳了出去,就想让当时已经离休的老父亲找单位办一办,公安局管户籍的领导同志很了解郑佐才的家庭情况,曾对郑佐才说过,要给他办出两个子女。但郑佐才认准一个理,“要想出人头地,这要靠儿女们自己学习、工作上的努力,我是帮不上这个忙的。”在郑佐才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们各自都在默默地努力。大儿子被选为街党支部书记;二儿子在乡镇企业作管理工作;出嫁的女儿也作了临时工。就这样,一直到去年7月份,由于国家征用土地,经市政府批准,他所居住的四街撤队时,才随同全街转为非农业户口。农转非以后,一些邻居们的子女,有的托门路安排了就业,郑佐才的女儿也有这样的想法,但郑佐才说:“我是共产党员,不能搞歪门邪道。咱依靠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会解决就业问题的。”到目前他19岁的小女儿仍在待业。四十多年来他就是这样,事事以别人为重,处处不向组织伸手。 不图名,不图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静海镇四街的街道上,每天清晨,人们都会看到一位老人在清扫街道。不知道的人会说他是一个清洁工,的确,他正是一个清洁工,一个离休13年,扫了13年街道不要任何报酬的清洁工。在静海镇四街,一提起郑老头妇孺皆知,众口皆碑。你一走进四街,人们随时都可以指给你郑佐才所劳动过的地方。修补路面、背土垫道,他的足迹留在了每一条街道上。四街村委会主任刘宝田说:“我们街被县政府命名为文明街,是出席市的卫生先进单位,这也有郑佐才的一份功劳。” 1989年4月份,郑佐才听说县第二化肥厂东侧、四街新村一条新修的马路上,由于泥土、砂石堆积,有一辆行驶的汽车颠簸的从后斗上摔下一人,造成重伤。郑佐才想,决不能再摔第二人。他冒着雨,不顾年老、路滑,带着铁锹和洋镐来到了离他家3里多远的路段上,一镐一镐的刨松土石,又一锹一锹地端走。汗水雨水湿透了全身,他仍然不停地干。一连四天,终于将400多米长的路面清理干净,保证了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津浦铁路从静海县城穿过。郑佐才的家住在津浦铁路西侧,靠近他家的铁道下有一个两米多高的涵洞,到铁路西上学的小学生和上班的人们为了抄近道,都从涵洞里穿行。每到雨季因洞里积水,人们,特别是小学生只好从铁路上穿过,这里平均每八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十分危险。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郑佐才没有考虑自己上年纪的身体,他带着锹、背着筐和水桶来到涵洞里,用水舀子一下一下地往桶里舀,再一担一担地往外挑,愣是挑出了七十多挑水,然后又一筐一筐地往十几米长的涵洞里背土垫石。几天的时间,使涵洞里路面长高了近20公分,铺成了一条十几米长的道路。从此,每逢雨季,他都要去维修洞内道路。后来铁路又铺设了一趟铁轨,涵洞延深了近10米,郑佐才又是一筐筐地垫好了路面。 1990年3月间,郑佐才看到街上一家配件门市部门前的泥路高低不平,雨后积水,给顾客出入带来不便,他就主动找到门市部的领导提出垫平路面的要求。在门市部备好砖后,他就开始用铁锹铲平路面,一块砖、一块砖地砌好,用了五天时间,终于将门市部前120多平方米的泥路砌成了砖地面,既美化了门市部,又方便了顾客。当门市部要给他报酬时,他说:“我是为人民服务,不要报酬。”四街的领导看老人不但每天清扫街道,而且平时看到哪的路面坏了都主动去修补,很不忍心,也多次提出要付给一些报酬,但郑佐才说:“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职责。”是的,离休13年,他干的好事有多少件,谁也数不清,但他从来没有要过报酬。不相识的邻居自行车的汽门芯坏了着急上班,郑佐才把自己车上的汽门芯拔下给他,自己再去买。他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左邻右舍。邻居们说:“我们算是摊上了一个好邻居。”郑佐才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事迹,被当地人们传为佳话。1989、1990年郑佐才连续两年被县直机关党委、支行总支部评为优秀党员,1990年还被县老干部局评为幸福老人。 “到任何时候都要跟党走,坚决革命到底。”这是摘自郑佐才自传中的话语,是他在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发自心底的一句话。四十六年过去了,他始终如一的这样做了。现在他又是怎样想的呢?他说:“我的余生有限,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能干一点就贡献一点,我要竭尽全力发挥余热,在有限的余生中,为党、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春蚕到死丝方尽”,正是郑佐才这位共产党员、离休老干部的心灵写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