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先进个人】为发展皖南山区养猪业奉献一切——安徽省黄山市农牧渔业局离休干部 杨吕 ...

2014-11-12 17:45|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077| 评论: 0

分享到:

我是1984年5月份离休的,今年76岁。4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畜牧兽医事业。1947年参加革命,在部队里干的就是兽医,成天同骡马打交道。解放后进速成班,学的是兽医专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分到了畜牧兽医局。离休前,我担任安徽省黄山市(原称徽州地区)农牧渔业局副局长兼畜牧兽医站站长。离休后,受聘担任黄山市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继续干我的老本行。

当我办理离休手续时,市委领导同志真情地对我说:“老杨啊,黄山市的畜牧业真离不开你,我们真舍不得你离休啊!”他这句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是啊!黄山市的畜牧业需要我,我更需要黄山市的畜牧业!我离不开我从事几十年的事业,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同行。特别是,我清楚地记得,1977年底那阵子屯溪市场上曾有三个月没有猪肉供应的情景。一直到我离休的前夕,黄山的养猪生产徘徊不前,居民们“吃肉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和同事们一起搞的皖南花猪保种等科研课题还没有搞出新成果。我这个分管畜牧生产、兽医、科研的副局长,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心不安,休不安啊!我总感到,党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改革开  放,特别是在世界级的黄山旅游区,怎么能没有肉吃,还是靠“北猪南运”呢?我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应当为党分忧,为山区人民解难。我心想:我们离休干部不光要老有所养、健康长寿,更重要的还应该老有所为。离休决不能离开自己从入党那天起就牢记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离休只是职位的改变,绝不是革命生涯的终结。党给我的是太多了,而我给党的太少了。我应当把党培育我几十年所学得的知识奉献给党和人民,奉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给皖南山区的养猪事业。身患严重关节炎和脊椎病的老伴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老头子哎,你不要为我操心啦!这么多年不是都熬过来了吗?我不会拖你的后腿,你干你的事业,放心于吧!”她的这番话,又把我的心讲得热乎乎的,我更闲不住了。党性,事业心,责任心,领导、同志们和老伴都知道我的心。为了发展皖南山区养猪业,我决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党和人民再作点新贡献。

离休之后,我主要是协助局里、站里的同志开展工作。咱们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我当参谋做配角,选准目标,发挥余热。七年来,在局、站的领导组织下,我积极参加了养猪业方面的保种育种、技术鉴定、病情防治、科学实验、学术研究等活动,做了一些工作。下面,我就着重汇报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继续力保皖南花猪猪种

皖南花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有500多年饲养历史。它的优点是地方适应性强,耐青粗饲料、母性强、产仔率高(一般每胎产10 -14头,多的可高达20头)、成活率高、肉质好。它是腌制火腿的上好材料,在全国38个地方优良种猪中占第八位。它的不足是生长慢,皮稍厚,有些农民不愿饲养。七十年代初,加上政策不稳,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皖南花猪的饲养量大减,而且面临着杂化的危险。从1979年后,著名学者杨纪珂教授多次提醒我们:皖南花猪是个宝啊!我们应当像保护国宝大熊猫那样来保护皖南花猪,千万不能丢掉啊!这使我深切意识到,保护好这个优良猪种,意义重大,责无旁贷。要是让这个地方良种在我们手里绝迹,那简直是我们极大的耻辱!所以我在职时,局里就曾投资上百万元,我和同事们一道花费过十年心血,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多年的实践告诉我,要真正保护好发展好皖南花猪,还得花大力气,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反复抓,不断抓。正因为这样,我离休后就继续抓保种。

保种就要先抓好典型。过去饲养皖南花猪闻名、曾受国务院表彰的休宁县兰田乡下东圩村,由于前些年忽视养猪,猪种退化了,我跟局里、站里同志一道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后,就动员大家保种;并且自己动手,到每家农户猪栏里去精选良种。同时建议市局每年拨款4000元,作为培育优良种猪的发展基金,扶持村里饲养良种,从而使这个老先进典型重放光彩。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全乡已饲养600多头母猪,保存了皖南花猪优良的基因库。

保种就要建基地。1986年夏天,我同站里两个年轻人,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到革命老区黟县柯村乡,建立保种基地。我们走村串户,一家家、一栏栏、一头头地进行种猪鉴定,测量猪的身长腰围。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对230头皖南花猪进行了测量、登记、造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种猪档案,积累了第一手数据,为发展皖南花猪及杂交组合试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保种就要抓防疫。就在我们建立柯村保种基地后回城不久,柯村乡突然发生猪瘟,严重威胁着种猪的安全。当地无法确诊,情况十分紧急。站里要我陪同省厅来的同志去会诊。我二话没说就出发了。一到柯村,马上到现场了解种猪病情,对病猪进行解剖分析,很快确诊为急性型猪瘟病。于是,一面把病猪隔离治疗,一面对其它生猪进行再次预防注射。当时天气闷热,猪圈里臭气熏天,令人恶心。我们踏进猪圈,发酵的猪粪尿漫上脚背。我们都顾不得什么脏臭了,一门心思地在猪圈里为每头猪测量体温,检查症状,注射疫苗。还守在猪圈边观察病猪的变化。由于及时采取了措施,迅速制止了瘟病的蔓延。几天的战斗,把我们几个人都搞得满身猪粪便和臭腥味,累得精疲力尽。但当我们看到当地皖南花猪一头头恢复正常,减少了农民兄弟的损失时,大家都感到莫大的欣慰。

现在,黄山市已经有了30000多头母猪,其中20000多头就是皖南花猪。我们为保种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终于收到了实效。

第二件事是在科学养猪上下功夫

为使皖南花猪这个地方良种扬长避短,防止退化,不断提高种质,我和局里站里的同志一道在保种、育种、饲养到出栏肥猪的全过程中,都注重了科学试验,科学研究。在1985年至1990年内,我参加了《皖南花猪杂交组合试验》、《皖南花猪保种和利用》、《黄山市草场资源调查》、《1990年生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皖南花猪系统选育》等课题研究,并担任这些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之一。还有一个大的科研项目,即《皖南花猪的种质方面研究》,我从1973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进行。举两个例子:

《皖南花猪杂交组合试验》,安徽省和黄山市的农牧渔业部门组织了有21位专家、学者参加的协作组。由我担任顾问,进行了十六个月的试验。我们在休宁畜牧场挑选112头断奶仔猪,分成7个品种、14个组合进行杂交组合试验,采用不同标准的饲料及营养水平进行喂养,经过87-91天的饲养观察,最后屠宰测定以英国的良种公猪大约克夏与皖南花猪母本杂交后生下的新一代仔猪为最佳。这种仔猪日平均增重576.44克(纯皖南花猪仅为351.22克),而且皮薄,肉质好。由于这一科研成果,我和科研组集体均获省农牧渔业厅科技改进二等奖、省科委重大科研成果奖。与此同时,另一项科研课题《皖南花猪的保护和利用》获得了国家农业部丰收二等奖。在这次试验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要对每头供试猪进行观测和记载。劳动强度大,工作要求高。正在关键时刻,我的冠心病复发了,胸很闷,心绞痛。同志们都十分关心我,劝我回城住院治疗。我心里想,这怎么行呢?这好比我过去参加三大战役、抗美援朝,碉堡还没有拿下来,我怎能往后撤呢!决不能撤!我一边吃药,一边参加试验,硬是顶过来了。

为了适应这个试验的需要.1986年腊月,我同站里两位同志一道到杭州采集良种公猪大约克夏和长白猪的精液,准备进行人工授精。不料在归途中遇到漫天大雪,徽杭公路受阻。我们只好改乘火车绕道南京,谁知在苏常地段又被大雪困了七个小时。当我们三人抵达南京时已是深夜,又饿又冻,又无处安身。硬是熬了一整夜,次日傍晚赶回屯溪。当时我心头只有一件事,就是尽快把良种公猪精液送回配种。什么疲劳,什么临近年关,都忘光了。一到家,匆匆忙忙换了件干衣服,扒了碗热饭就出发,连夜赶到休宁县畜牧场,及时而有效地为皖南花猪母本进行了人工授精。这个时候,自己才感到疲劳了,但一想到不久将有一头头杂交小仔猪问世,为山区人民解决“吃肉难”找到了新途径时,心情无比兴奋。

皖南花猪的世代系统选育项目,早在1981年就开始了。到1983年已进行了六个世代的选育研究,在1987年、1988年两年,对每个世代后裔公、母猪进行育肥试验。经过饲养六个月达到90公斤。今年三月这项试验已经在省级科研评委会,审查评定为全省地方良种化系统选育科研成果领先水平和全国先进水平。这一研究成果在休宁畜牧场推广应用后,取得明显的效益。过去该场多年亏损,通过世代选育,更新了生猪生产群。1989年开始扭亏为盈,1990年为社会提供瘦肉型商品仔猪6000多头,净盈80000多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都得到了实惠,皆大欢喜。   

为了把我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力求理论化、系统化,传授给后人,丰富祖国畜牧兽医的知识宝库,近几年来,我这个只有三年小学三年私塾文化底子的人,硬挤时间,边学边写,结合工作整理了过去的笔记,先后撰写了30多篇、共12万多字的学术论文。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马骡疾病》一文,发表在1987年第七期《中国兽医》上,并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介绍到海外,引起国外一些同行的注目,有的外商来函要求交流。我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为的是把党培育我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党,让更多的人们共享我们的成果。

第三件事是探索发展养猪业新路子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做好皖南花猪的保种、纯繁和杂交工作,仅仅是第一步。要从根本上解决黄山市居民们“吃肉难”的问题,还得靠政策、靠科学,要积极推广和发展“三化”养猪的科学方法,走出一条建立公办商品猪基地和群众性养猪相结合的路子。

所谓“三化”,就是地方良种化,引进良种化,杂交一代化。具体到我们黄山来说,就是以皖南花猪为母本,引进良种公猪为父本,进行商品肉猪杂交一代化,以提高商品瘦肉型生猪的出栏率。我和局里同志共同建议,并经市政府采纳,作出了“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五年解决市民吃肉难”的决策。随后,我就下到歙县岩寺乡搞试点,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并和局、站同志一起跑遍了黄山市所有的县、区和很多乡村,从这个山沟翻到那个山沟,到处向群众宣传、讲解“三化”养猪,传授科学养猪技术。休宁县养猪专业户寥金兰,开始只养几头猪,我和同志们劝她多养皖南花猪,给予技术指导,并帮她解决饲料困难,现在她家养的猪已超过百头。不论是我下乡或在家时,有些养猪的专业户和农民向我咨询有关养猪方面的技术问题,我都满腔热情地给予指点和具体帮助,从不收任何报酬。

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我还协助局里抓紧建立商品猪基地。1987年5月,农业部有关领导和专家来黄山市考察后不久,部和省厅很快就拨下来120万元作为建立商品瘦肉猪基地。根据局里领导的要求,我就奔赴歙县,帮助组织具体落实。现在,歙县商品瘦肉猪基地已发展成为全省22个最好的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由于局、站同行的共同努力,在这几年内,我们黄山市已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母体猪种体系,拥有2个保种场,3个商品保种基地,2个繁殖场,100多个种猪专业户,父本繁殖体系也已开始建立。1988年,就是推广“三化”养猪的第三年,黄山市出栏肥猪32万头,第一次结束了吃肉凭票供应的历史。1990年,全市瘦肉型猪占肥猪出栏数的50%以上,从1984年的27.06万头,增加到41.3万头,不但满足了本市居民的需要,改变了北肉南运的局面,而且调出了商品肉猪10000多头。养猪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也就增加了。据不完整统计,养猪农户每年每户平均增收134元,从而又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有人问我,老杨,你这么大年纪了,摆着清福不享,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不收服务对象一分钱,几十年如一日,你到底图个啥?我心胸坦然,回答说,图个啥!我图的就是两个字:奉献!心甘情愿为发展皖南山区养猪业而奉献一切。

离休七年来,我在畜牧兽医事业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焦裕禄同志比,与郭新吉同志比,还是做得不够的,在贯彻落实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今天,我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为适应黄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国内外游客和黄山居民吃牛肉的需求,我想在饲养菜牛方面再做点实事,贡献余热。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