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先进个人】党的宗旨记心间 无私奉献为人民——记湖北省麻城县离休干部傅兴贵

2014-11-12 17:35|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516| 评论: 0

分享到:

傅兴贵同志,今年77岁,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乡傅家傍村人。解放前,全家13口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12人。1931年,他怀着复仇的怒火参加了红军,长征途经陕西省商南县庚家河时,在一次战斗中,他头部负伤,天灵盖被3颗机枪子弹掀去2/3,只好从战场转去延安荣军医院,成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1951年,正当全国处于百废待兴之际,他主动申请离开荣军医院,回家乡当农民。从延安回来,到省民政厅转办手续时,意外地遇到他当连长时的下级,正是优抚处长的肖逸山同志。肖逸山同志考虑到他的身体,准备安排在武汉某单位做领导工作,傅兴贵同志却语重心长地说:“逸山,我自负伤后,经常头晕,三伏天也要戴爽帽,怎么做领导工作呢?回乡务农虽苦一点,但那是我个人的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再说回乡务农是我个人自愿提出的,我还是应该回去,为家乡建设出点力。”他在农村工作的风风雨雨中,与群众同甘共苦,先后担任互助组长,初级社主任,高级社主任,高级社社长,乡总支书记,人民公社社长,县贫协副主席。先后被选为省劳模,省人大代表,党代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建国十周年大庆时,他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1979年,年近花甲的傅兴贵同志,由于年高体弱,组织上安排他离职休息,并在城里安排了住房。他谢绝了组织上的照顾,毅然留在偏僻的山村。十几年来,他离而不休,始终保持红军本色,牢记党的宗旨,为实现“战争年代我没有流完最后一滴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流最后一滴汗”的人生诺言,有功不居,只图奉献,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革命的新起点

傅兴贵同志把离休作为人生的转折,当成新长征的起点。回乡以后,他仍不顾年高体弱,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为人表率。回乡后的第二天就到党支部报到,要求党组织分配工作,被支部书记再三辞谢。于是,他选择了一个贫困生产队蹲点。当时,农村正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行责任制,农民对此有些顾虑。一些土改“老根子”也有些想法,新上任的年轻书记担心压不住阵脚。傅兴贵同志见此情况,主动在群众中宣传党的农村各项政策,一次又一次到土改“老根子”家里做开导工作,给年轻的书记出主意,撑腰壮胆,带头承包了田地、山林。

然而承包不久,他的独生子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劳动力,担子压在他肩上,他忍着晚年丧子的巨大痛苦,一再谢绝组织上的照顾和乡亲们的援助,领着老伴,耕种承包的责任田。犁田、打耙、割麦、插秧,从播种到秋收,样样农活自己干。10年来,共生产粮食5万多斤。他还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基本建设。1982年冬,他带领全家老小,在自己承包的一口鱼塘里,把塘泥挑到田里做肥料,把砂土搬上来筑塘坝,花了半个月把塘修好,便请村干部来看,问他们行不行。干部们说:“傅老,您这不是叫我们看,而是让我们学。”村委会被傅兴贵的行动所感动,及时在傅老所修的塘边召开了现场会,号召全村以他为榜样,修好塘堰。经过一个冬天,全村74个塘堰全部进行了修整。

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傅兴贵同志带头在房前屋后、责任山上植树造林,决心利用自然条件改变山区面貌,发展林业生产,每年秋季上山采树种,在自己菜园育苗。还买来竹种,在菜园栽了一片桂竹。有一年,他吃过年饭就上山挖树坑,老伴见风大天冷,便上山找到他说:“你这大年纪了,又在过年,你这是为么事!”傅兴贵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把荒山变成聚宝盆,为子孙后代造福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从1979年开始,每年春节一过,他就上山去植树造林。10年来,共栽树15个品种,2万多株,现已树成林,竹成园。在植好责任山上树的前提下,还带领干部步行70多里,到茶场买树苗,栽了200多亩,现在每年收茶4000多斤,还成了村小学勤工俭学的基地。1985年春,他带领全村200多名青年,义务植树1万多棵。在傅兴贵同志的带动下,全村植树造林40多万棵。为管好山林,在他的建议下,村制订了《森林管理公约》,并带头执行。有一次,他到女儿家做客,见到有好多劈柴,便问到:“这些柴哪里来的?”女儿说:“怕您冷,在自留山上砍来烤火的。”傅兴贵同志当面批评了女儿不该毁林,吃过午饭,起身回家。女儿问他什么时候再来,他说:“你什么时候按《公约》栽好树再来。”后来,他女儿按《公约》中

“砍一罚三”的规定,很快把树栽起来了。由于全村在他的模范行为影响下,整个荒山披上了绿装,全村年林业收入3万余元。

事事不越格

傅兴贵同志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处处廉洁奉公,不搞特殊化,不做任何脱离群众的事情。

离休时,组织上准备在城里给他修住房,同志们也劝留他在城里安度晚年。但他谢绝了组织上的关怀和同志们的挽留,村委会安排几处好地基,让他选定,他却把房基选在山边废水塘,自己动手搬石头,挑土填基,自己上山扛树,自己制作土坯盖一栋土坯房,而把组织上拨给他盖住房的红砖送给村里做卫生室。

1981年,民办教师队伍整顿,他女婿参加民办小学教师统考,因一分半之差,女儿担心被调整下来,专门回家,要他找领导说个情,打个招呼,他没有答应。当村党支书记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一再告诫:“一定要按政策办事,一个人也不能照顾,如果我女婿不合格,首先调下来,工作由我负责做。”事后,女婿被调整下来,他主动上门做女儿女婿的思想工作,并送去母羊,帮助安排生产,并反复说明:当教师是培养后代的大事,你文化水平不合格,我就是帮你说个情,把你留下来,你就会误人子弟,那时你不光彩,我也不光彩,路总是靠人走出来的,指望别人照顾是不行的。

1988年初,市委老干局按政策规定找傅兴贵同志,请他写个申请,办理护理费,他却讲:“我还能劳动,不要护理费,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以后再说吧。”

农村改革十几年来,傅兴贵同志家庭所负的任务,从不打折扣,带头交公粮。每年粮食一登场,他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

在离休的十几年中,他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参观,开会还是探亲访友,只要离开本村范围,他都向党支部请假,每次党员组织生活,从不缺席。有一次,总支举办党员集训,支部看到他儿子去世不久,悲伤病倒了,就没有通知他,当他知道这件事后,第二天清早,拄着拐杖,背着被子,步行10华里,赶到集训地点。

当群众的贴心人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傅兴贵同志在漫长的60年中,尽管客观环境一再变化,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始终没有变。他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这就是傅兴贵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该村有个叫陶绪恒的老人,全家九口人,是最贫困的农民,不仅儿子找不到对象,盖不起房子,而且平时连买油盐的钱也困难。对他家的困难,傅兴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上门帮他共商脱贫办法,并送去两只种羊,把从延安学会的养羊技术传授给他家。如今,陶家羊发展到20多只,仅此一项收入六、七百元,现在儿子结了婚,盖了新瓦房。几年来,傅兴贵给附近9户烈属,4户军属和20几户贫困户无偿送给种羊40多只,帮助贫困户发展家庭副业。

村里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孤老太太,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傅兴贵同志把她的困难当自己的困难,给她挑水送柴,让老伴送菜送饭,逢年过节同自己家人一起过。

大冲湾没有公共厕所,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傅兴贵同志拿出自己的50元残废金,购水泥、拉石头。建起了厕所。

本湾到礼堂很不便利,傅兴贵同志租来拖拉机,拉石头20多方,请来泥工,全家动手干了三、四天,修了一条13步阶的路。

平时,傅兴贵同志一有空闲,就走村串户,同乡亲们聊聊天,拉拉家常,了解各家的情况和困难,尽力帮助解决。有个叫傅从和老人,老伴去世,同儿子、媳妇、孙子们一起生活。在平时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吵架、打骂。有一天从和女要自尽,傅兴贵知道后,3次登门做工作,使他们祖孙三代和睦相处。一次,村里张计忠夫妇俩,吵架打得头破血流,到乡里闹离婚,当他俩路过傅兴贵家门时,傅兴贵将他俩拉到家中,给他们打水洗脸,又烧茶做饭,经过耐心的思想工作,使他俩争着吵着来,喜着笑脸回。

近两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剧变,傅兴贵同志从中更看清了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注重在这方面做工作。两年来,他到中、小学校作传统教育报告28场次,听众2万6千多人,黄冈地区师范专科学校还聘请他为校外辅导员。

傅兴贵同志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不脱离群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传播满族文化遗产,是一项浩繁而艰巨的工程,靠一个人的孤战是不行的,况且自己已年逾古稀。为了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尽快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一支抢救满族文化的骨干队伍。他把想法向县委领导反映,立即得到了县委的支持。1985年,在他的倡导下,宁安县满族民间文化研究会成立了。他跑前跑后,发展队伍,培养骨干。为了能使尽管只有9人的队伍早发挥作用,他手把手地教他们采撷、整理、考证资料,把自己费尽千辛万苦采撷的资料,交给他们,让他们整理发表,并帮助他们修改文稿。在付英仁的扶持和培养下,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如今会员达236人,其中有7人被接纳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会26人被接纳为黑龙江省分会会员。几年来,这个满族民间文化群体在付英仁带领下,共搜集整理了4000多篇族民间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民间故事传说和理论研究文章,受到了国家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及民委的表扬。

在需要抢救的满族文化遗产中,失传最严重的是满族歌舞。在历史上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然而清朝统治阶级取得政权后,出于统治的需要,抛弃了满族文化,满族歌舞也濒临绝迹。但是,在民间,满族歌舞仍有流传。付英仁的舅爷梅崇阿就是个满族民间舞蹈家,小时候他曾随舅爷专门学习过舞蹈,至今对满族歌舞的一招一式仍十分娴熟。为了使满族歌舞得以复兴,他精心搜集,整理和编写满族歌舞资料,并通过杂志、讲学等形式,广泛传播。1987年,在他的倡导下,办起了满族歌舞、鞑靼秧歌培训班,先后培养了60多名满族歌舞新秀。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为了推动满族歌舞的发展,以他为采风对象拍摄了满族歌舞资料片,沈阳、丹东市歌舞团依据他提供的资料创作的大型歌舞《珍珠湖》和《莽式空齐》,上演后在国内曾引起了轰动。

随着付英仁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一些社科机构纷纷聘请他去讲学或担任职务。几年来,付英仁注意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推动满族文化的传播,他先后接待了16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24次不同层次的理论研讨活动。在全国首届满文研讨会上,他撰写的《满族口实文化传承》做为大会交流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1984年,北京满文书院聘请他担任顾问;1987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聘请他担任“七五”期间重要民族文化课题研究顾问;1989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研所聘请他为兼职研究员。他利用这些条件,广泛交流,扩大满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满族文化的繁荣。

付英仁在从事满族文化发掘和传播的同时,还积极参其他社会性活动。他离休后被推选为县、市人大代表,积极参加视察工作,对人民尽职尽责。除此而外,他还主持了90多万字的《宁安县志》和《牡丹江满族民间文学集》等3套集成卷的编写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他的长篇故事《萨布素传》已经脱稿。目前正埋头于长篇故事《金兀术传》的创作萨满教演变的研究,我们期待着付英仁为弘扬祖国民族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