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晓园新村的人们,常常会看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他精神矍铄,步履稳健。几年来,在朝霞暮霭中,他的身影出现在居民群众中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风里雨里,他的足迹踏遍这住宅新区的大路小道,为人们排忧解难;从学校、幼儿园到街道、工厂、企业,都可以听到人们对他的称赞。他,就是这里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离休干部、共产党员李丹同志。 李丹同志1941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回族人,大专文化。离休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械工业厅副厅长,行政11级干部,在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和工业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离休后回到广州定居。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褪;身份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他不安于退休享清福,而是将多年来工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丰富经验运用到街道行政建设上来。他不仅为城市改革注入了一份生机和活力,而且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火热情怀,继续写着革命战士“为人民多奉献”的光荣历史。几年来,由于李丹的辛勤劳动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连续3年获得海珠区和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及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分别获得全国、省、市“老有所为”精英奖。 知难而上 从机械工业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李丹同志,怎么会“转行”到街道当基层干部呢? 1986年冬,李丹刚搬到晓园新村,把家里的东西安顿妥当,便到晓港邮局订报刊,没想到邮局的同志一听到他住晓园新村,就直摇头:“不行呀,邮路不通!”原来,晓园新村虽然建设了几十幢新楼,迁进去居住的有1000多户共5000多人,但新村的许多设施尚未配套,建筑时的余泥瓦砾还未清走,堵塞了下水道,晴天灰尘沙土漫多飞,雨天污水横流臭气冲。更严重的是,居民住户们来自四面八方,行政管理不健全,一些住户贪图方便,乱堆乱放杂物,乱倒垃圾;邻近铸造厂高炉烟囱飘过的阵阵难闻的气味,使环境治理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所以才出现上面邮递员所说的“邮路不通”,更不用说是公用电话,送鲜奶等。 晓园新村,你为什么楼新路烂空气差?给群众带来极大不便的“脏、乱、差”何时才能得到整治?李丹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同时,管理晓园新村的晓港行政街的党委吴书记也正为此心急火燎,苦思冥想。这天,老李拿着转组织关系的介绍信找老吴报到了。两位共产党员的强烈责任感和高度的自觉性,使他们相互道出了心里话,两人一拍即合。李丹主动提出承担街道居委会的工作,吴书记欣然接受了他的请求。 李丹要挑起街道居委会工作这副担子,确是不容易。街道居民的工作,千头万绪,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又不熟悉广州方言,要干起来很困难,何况自己患有冠心病,身体吃得消么?还有,自己的妻子下肢半瘫,不能行走,需要他的照顾,假如自己把全部精力投入街道工作,那妻子谁来照顾?但是他想:新村的住户住不安乐,自己的心里也不会安心。如果能把人们动员起来,改变新村“脏、乱”的落后面貌,就能使大家安居乐业。李丹的想法得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她说:“不要把我当作你的包袱,我和孩子都会支持你。” 当李丹同志到南华西街参观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时,他看到先进单位的做法和成绩,心情非常激动。随即向区委老干部局谈了自己要参加街道工作的心情,局的领导表示大力支持他。“明知征途有困难,越是困难越向前”,李丹同志知难而上,毅然挑起重担。 不久,李丹便当上了晓园新村12、16、17、18、19居委会的联合支部书记。 丹心一片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居民委员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又是居民群众的自治组织,它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更是播种精神文明的播种机。李丹同志深知,搞好居委会工作,不仅涉及治安保卫、环境卫生、家属管理乃至工业建设等工作,而且关系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李丹决心调动辖内离退休党员的积极性。他登门家访逐个做思想工作,诚恳地对他们说:“退休后冷下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切不要冷僵,晓园的现状是这样,共产党员不带头,谁带头?”在他的动员和努力下,10多位有文化、有能力、身体健康的离退休党员参加了居委会工作。在党员的带领下,很快组织起三四十个热心街道工作的群众,形成了基于核心。 要着手整治晓园新村了,李丹仿佛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今阻路的泥瓦砖石是“敌人”,弥漫于楼房间的有害气体是“敌人”,要消灭这些“敌人”,必须知己知彼,锲而不舍。李丹在党支部会上和基于会议上介绍了街道的脏乱情况,提出了整治的办法和建议,并分工负责分头去抓。 李丹首先来到铸造厂,先走“上层路线”,找厂长反映情况,晓之以理;然后走“下层路线”,来到化铁炉边,观察了解,动之以情。凭着过去多年在机械行业的经验,判定工人师傅在操作过程中下料的时间选择不当,以致过多地产生异昧气体。回到家,他一口气写了十多份报告,分别向市机电局、环保办、市委办公厅反映铸造厂的污染问题,同时,向厂方诚恳地提出治标和治本的方案。在有关方面的干预下,铸造厂采取了措施。晓园新村的空气清新多了,居民们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初战告捷,大大鼓舞了李丹和他的“搭档”们,他们乘胜出击,又带领群众狠抓“脏、乱、差”问题。他不辞劳苦,到房建部门、环卫部门、市政管理水电供应局等有关部门和工厂单位,前后跑了10多个部门、单位,一次不好跑两次,两次不行跑三次……直到解决问题为止。有的单位,看到他年纪这么大,态度这么认真,为之感动,即使本单位有实际困难,也优先给予安排解决,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各单位支持下,疏通了下水道,修了路,清理了淤泥,然后又请来了垃圾车,将一堆堆垃圾搬走。供水供电也正常了。 “脏、乱、差”的顽固堡垒一个个被攻下,道路通了,下水道通了,邮路也通了。整个晓园新村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千家万户的心联在一起了。他们在李丹的带领下,平整了13000多平方米地面,种上嫩绿的台湾相思草,建造了花坛26处,花基4000余米,栽种了14000多株花木,筑起了凉亭、假山,砌了鱼池等园林小景10多处,还有石洞、儿童滑梯等,晓园新村处处绿叶红花,园林美景,消除了居民的怨气,抹掉了昔日的忧愁。晓园新村被评为全市城建园林小景第三名和住宅园林第一名,成为我市新建的3个有名的住宅园林小区之一。 李丹同志认为要让居民们真正安居乐业,改善环境只是解决了“外忧”,还得关心住户的实际困难,帮助解决“内患”,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如今,双职工户的孩子入托难成了燃眉之急。于是他把群众动员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腾出居委会办公室作托儿所,没花国家一分钱,解决了20多个儿童的入托。后来,李丹又积极支持一位热心人办起了私人托儿所,接收了40多名适龄儿童。不仅如此,李丹还带领热心居委会工作的积极分子办起了3个牛奶站,建起了1个汽车停车场,4个自行车日夜保管站和两间公共电话亭、售书亭及小卖部等,使新村人民的生活设施逐步配套完善,既为群众办了好事实事,又适当增加了居委会的经济收入。李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晓园新村的居民们茶余饭后,屋前树下,每每提起李丹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无不伸出大拇指交口称赞。 李丹比以前更忙了,他有睡午觉的习惯,可是,他当上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后,忙得常常不睡午觉。晓园新村的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以后,作为街道基层的领导,他又把着眼点转移到街道工业的经济建设上来了。 1987年晓港街提出街道工业突破100万利润大关,李丹马上组织街内离退休的技术干部、工人、成立经济顾问小组,他带领小组的人,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质量、销售供应、生产技术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环球电器厂技术力量薄弱,他带领顾问小组,3次下厂了解情况,请来一位电气工程师与厂方研究有关技术问题,为了厂方所需的钢材原料问题,他又四处联系找货源。环球厂搞上去,带动了其他厂。这一年,晓港街的企业生产利润达到了104万元,初步改变了街道经济工作的落后面貌。 李丹同志除了帮助本街道搞好工作和经济建设之外,还义务担任了南华西街企业集团的高级经济技术顾问,并请来了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科协的教授、专家协助和参加经济技术咨询。 一次,李丹在参观新-浯镇工厂时,了解到富新芽菜厂花10万多元从日本引进的一条生成线,不到两个月,因为导热温度计坏了,无法使用,原生产厂家要索取3万美元才修理。为此事,他主动替富新厂向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求助。后来,只花了3000多元人民币就把机器修好了,工厂恢复了生产。 1988年李丹当上了海珠区老干部活动管委会主任,在他的带动下,海珠区的老干部们在开展学习、美化街道、维护治安、教育青少年、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成立了老干部经济咨询小组,有效地为区街经济输入了活力,同时又为离退休人员更好地发挥在经济领域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1990年下半年,李丹组织部分老干部进行社会调查,几次到海珠区新浯镇和部分街道,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报建难、用地难、农民进城卖菜难、社会治安问题多、小学教育经费缺等问题,与基层干部座谈,听取群众的意见及呼声。写了有关专题报告,报请区委和市委、市政府研究工作参考,引起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区委、区政府专门开会研究。除第一个问题外,其余三个问题已陆续得到处理和落实。为基层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受到了好评。 李丹同志一天到晚四处奔忙,正如海珠区区长所说:“做了大量工作,给政府帮了大忙”,现在他身兼数职,五个居委的联合支部书记,海珠区离休老干部管委会主任。区委统战部少数民族联谊会常务名誉会长,区委宣传部理论研究会理事,南华西街经济技术高级顾问,晓港街经济顾问组长,区人民代表……。工作繁忙,事务多,但他对每项工作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要报酬,甚至连外出办公事的车费也是自己掏腰包。他还把论文所获奖金稿酬、街道发的年终慰问金全部捐给居委会文化室购书。体现了一个革命老战士时时、事事、处处以党的事业为己任,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度自觉性,向人民无私地奉献出一片赤诚的心。 永远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李丹同志说:“我总忘不了陈云同志的一句名言:作为共产党员,他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始终是站在第一线!”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 他担任支部书记以来,带领支部的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中央的文件,深入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紧跟形势不落伍。使每一个党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受了考验,站稳了立场。李丹所在的支部几年来连续被评为先进支部。晓港新村连续三年被市评为文明单位。 李丹同志关心和积极参与党的建设,并且用实际行动表达他的决心。他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党的光荣传统,遵守党的纪律、带头过好党的支部生活会议和街道、区委各种学习,从不缺席。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旗帜鲜明,维护党的利益。当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象潮水般涌来时,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河殇》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时,他即奋笔撰写了《黄河天殇了吗》一文(刊登在全国《理论与创作》文艺刊物上),批判这部作品的错误观点。通过文章,运用有力的证据,驳斥一些人歪曲事实,恶意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的阴谋。用许多活生生的具体事例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之后,陆续撰写了《惩治腐败、取信于民》和《如何搞好街道党支部建设》等文章,并发表在海珠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并获得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李丹同志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受到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多次表彰。广东各大报社、电台等新闻部门多次作专题报道。几年来,省市不少单位也多次邀请他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 “老夫独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李丹同志正是这样,将余热化作灿烂的夕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