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顾玉书,昆山市大市镇谁都知道有这位老人。67岁,长年的辛勤操劳,使他积劳成疾。按理说,这个年纪该是在家抱孙子享清福的时候,可是他却拖着患病的身子,整天忙忙碌碌,东跑西颠,有时候在党校上课,有时候到多种经营服务公司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有时候又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人们曾问他:“离休了,不想歇息?”他笑笑说:“我这个人,就是闲不住。”离休10年来,他没有享受过什么是清闲,默默地奉献着晚年的余辉。曾先后受到省、市、县级的表彰和奖励。1989年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一、为集体经济熬红了双眼,凭添了白发 顾玉书离职休养了,他仍把乡镇的经济建设挂在心上。 1981年4月,他被聘请担任多种经营服务公司顾问大市镇有一万多亩水面。但是这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却没能很好地利用。他常想,为什么不能“靠水吃水”呢?老顾郑重地向公司领导提出开发杨氏甸水产养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镇党委的同意和支持。他亲自登船实地勘测水面和河床结构,掌握第一手资料。初小文化、识字不多的他,竟自己伏案制图,估算出开发的条件和承受的能力。寒冬腊月里,他协助总指挥,与5000多位民工、300条船的施工队伍吃住在工地,夜以继日地工作,熬红了眼睛三个月内,硬在荒滩湖面中筑起了一条500米长的土石大坝,围起了.400亩水面的精养鱼池,使原来亩产仅有几十斤鲜鱼的水面提高到970斤。做到了当年开发,当年见效,上交利润3万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群众看到养殖业效益高,纷纷仿效。全镇19个村办起了18个水产养殖场。水面利用率大大提高,全镇鲜鱼上市量从1984年5000担上升到2500担。 大市镇蘑菇种了好几年,规模却一直徘徊在10-20万方尺之间。如今已不是以粮为纲的年代,副业生产上不去,群众生活水平就难提高。顾玉书在职时这个问题没来得及解决,现在回头想来,恐怕主要是菌种质量、菇棚成本以及服务环节上的问题没解决好。为此,他亲自带领各村村长和养菇专业户共42人,去苏北学习地棚养菇技术,回来后又立即组织人员走村访户,宣传外地经验,宣传有关技术。他与菇农制定承包合同,包技术指导,包必需的物资供应,包鲜菇收购,包经济效益。为使菇农心里踏实,他动员老伴带头种植蘑菇2600方尺。于是全镇农民种植蘑菇的热情大增,从40万方尺猛增到100万方尺。1900户菇农户户增收。无一亏本。当年总收入145万元,户均收入1200元。一位叫顾小木的菇农,年末在收购站见到老顾时说:“老头子,谢谢你。我今年赚到了3000元,我们有钱了。” 经营有方,指挥得力。顾玉书被连续两年亏损70万元的“沪昆蔬菜加工厂”聘请当顾问。走马上任第一桩事就是深入车间,了解工厂生产情况;走访农户,调查蔬菜种植、收购、调运事项。第二桩事,亲自设计了蘑菇收购卡和大蒜头加工卡,解决企业管理不善的问题。第三桩事,带领4人负责调拨、加工、收购的联络,做到农民有货及时收购进厂,保证加工生产不停。他总是天一亮就出门,天黑才跨进家门。好心的人看到日益消瘦的老书记心疼地说:“算了吧,何苦这样卖力呢,反正是顾问,再亏70万也算不到你头上。”他笑笑说:“亏了影响到职工和菜农的收入,不扭亏为盈,我不能走开。”这一年,他天天行走在乡间田埂上,没有星期天,与1200户菇农联系、商量无数次,收购总额在200万斤以上,没有过差错,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加工厂当年创外汇40万元,全镇农民在种植蘑菇一项上得益140万元,毛大蒜加工上得益11万元。年终开大会,董事会根据全厂职工一致要求给他重奖时,他笑眯眯地婉言谢绝了。 自1981年4月至1987年间,顾玉书和副业办公室其他同志一起,先后创办水产养殖场2个,商店门市部2个,招待所1个;1986年完成经营产值327万元,创利12万元。全镇多种经营总产值从原来的500万元上升到1987年的1700万元。此时的多种经营服务公司也走上了正规,公司的固定资产从2张办公桌发展为45万元,职工人数从5人增加为250人,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在老年事业的新路上 1989年5月,顾玉书同志的耳朵患了重病,做了手术。领导很关心,叫他进城去休养。他笑着说:“谢谢领导关心,还是让我继续留在大市镇,为大市人民多做点工作”。三个月后,这个年近70岁的老人如同年轻人一样,又踏上开拓农村老年事业的征途。当年8月,他被推荐为镇老龄委主任、老年协会会长。一到位即去大新村搞村老年人协会试点工作,由于老顾深入的宣传发动,老年人纷纷要求参加协会。此时正值高温酷暑,为了在全镇各村推广,他又忙于其他18个村会员的选配和组织筹建工作,化了整整20天的时间,在全镇建立起20个村老年人协会,74个老年人小组,1565名老人全部入会,成为昆山市第一个全镇老年人入会满堂红的乡镇。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他又在全镇大张旗鼓地开展《江苏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的宣传教育活动。拉横幅、贴标语。他还亲自到镇广播站要求连续广播宣传。逢年过节要求上级部门不要忘了尊老敬老工作。镇政府先后多次发文,进行贯彻落实。为了发挥老年组织的作用,他又对村老年人协会会长进行基本任务和老年人工作要求的业务培训。紧接着又对被评选为会长的子女、儿媳共106人开办学习班,着重解决小辈思想认识问题,支持和理解长辈出来做老协的工作,做尊老敬老的带头人。 1989年,通过调查老顾发现有50多位老人生活得不到保障。他整天琢磨着用什么法子来解决好老年人生活赡养。1990年春节刚过,他一头扎进了顾家潭村去进行“六公开”试点工作。他将全村16户子女供养老人的粮、油、衣、医、草和零用钱六个方面张榜公布。一张红榜牵动着全村男女老少的心,众目睽睽,各家供养老人的情况一清二楚。过去各家各户赡养情况彼此不知,好坏难晓。现在其详细情况历历在目。户与户之间差距一目了然。一些敬老养老好的家庭受到大家的称赞,感到十分光荣。另一些孝敬老人不足的子女则感到脸上无光。“六公开”树立了老年协会组织的权威性,各家子女们不甘落后,互相攀比,缩短了相互间养老差距,普遍提高了全村家庭养老的实际水平。一位七旬老人高兴地说:“红榜赛如一贴养老定心剂,我今后的生活有了保障,再也不需要向子女直接索取了。” 接着,老顾又在全镇范围内推广顾家潭村“六公开”的做法,一个村可以,但要使全镇老人都能做到,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想到老年人的生活赡养,顾玉书夜不能寐,梦呓中还在唠叨着。他苦熬了几个晚上,设计出老年人生活情况统计表,将老人家庭、子女、生活赡养、住房等47项基本情况都反映在表上,便于摸清有关老年人的情况。这还不够,他又在全镇选配了28个义务联络员,连饭馆、茶馆、小酒店等这些老年人常去的地方都设置了联络员,便于收集人们在闲谈中无意流露出来的有关老人方面的情况。由于他的精心设计,全镇1644位老人的家庭关系,衣、食、住、行、医等情况,老顾基本都了解熟悉。南吉山村有老人104人,当协会会长来汇报村中有4位老人家庭不和睦时,老顾当即道出了这4个人的姓名和家庭情况。全镇1644位老人,他能叫出900的姓名和他们的家庭情况。有心人,事竟成。老顾倡导的“六公开”,很快在全镇推广实行。 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调。不是麻将就是纸牌,,要么是闲聊。怎么办?他利用镇老干部活动室这个阵地,在一室多用互不影响下,办起了昆山市老年大学大市分校,开展老人文娱、体育活动就是内容之一。闭塞的乡镇搞老人文体活动是破天荒的事,。怕难为情、怕人讥笑、怕被讲闲话等等思想阻碍了老人文体活动的开展。他耐心地说服、动员自己老伴带头参加市体协举办的文体培训班,自己留在“家”里奔忙,筹建了20个老年人体协组织。他自告奋勇地担任了老年体协会长,老伴任文体辅导员。在他俩的组织和带动下,全镇1000多位老人划分为5个辅导站,配备11名辅导员,定期下乡辅导和组织训练。一个全镇范围内老年人文体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并掀起了热潮。老顾仍不满意这些,他与镇卫生院协商,免费对全镇1644位老年人进行脑血管系统、上呼吸系统、消化道系统、肝功能等四个方面的体格检查,并为每位老人建立了一份健康档案,实行就医挂号半费的优惠待遇。老人们高兴地说:“这是历代都没有的事,关心老人的晚年生活,只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做得到。” 三、换来一片尊老情 老年人与家庭子女发生矛盾和纠纷是错综复杂的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是,在大市镇就能断清。 一天,顾玉书因连日劳累在老伴的搀扶下住院挂盐水,插上氧气管。无意中得知大新村的何友法老人也住在医院里,生命垂危,需要输血,但无一子女来照顾。老顾很了解何友法一家,4个子女都对老人不孝。他曾为此事跑过几次。这一次,他又熬不住了,叫老伴唤来医生拔掉吊针,取出氧气管,老伴和医生的阻拦没能劝住他。他不顾自己虚弱的身子赶到何友法的几个子女处,耐心细致地进行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教育,痛斥那些不孝的行为。老何出院时,他没有直接回到家里,却叩开了老顾的门,、见到顾书记,眼泪象断线的珍珠。他说:“儿子变孝了。”是啊,狠心的儿女们,4年没叫一声爸爸,让顾书记给“治”好了。 朱北村一位80岁的邱文波老人住在极简陋的草棚里:老顾知道后既痛心又愤怒,不住地责怪自己工作没做好。寒冬季节,老顾乘船行驶了半个多小时,到达全乡最偏远的这个村,把老人的6个子女,7个孙子召集在一起,他引古道今做思想说服教育工作,又严厉批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真难啊,整整用了半天时间,才使他们愿意为老人盖一间瓦房。1990年10月13日,邱文波老人在子女的搀扶下出席老顾书记主持召开的全镇八旬老人祝寿大会时,他紧紧握着老顾的手感激地说:“老书记,多亏了您。今天我穿得一身新,儿孙们全改好了。” 自从老顾倡导赡养“六公开”活动后,诸如此类的事,陆续不断。他在老年协会工作时常说道:“老来苦是真正的苦,老来甜才是真正的甜。” 当金秋季节收镰后,他在考虑全镇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落实怎样,老年协会成员生病,他要个个上门走访看望。老年人生病,他要求协会成员携带慰问品登门探望,了解病情;老年人去世,他代表协会上门吊唁,送去挽联等物;逢年过节,各村协会要对老年人进行节日慰问,察看家情,听取反映,征求老年工作意见。近两年来,协会走访老年病人600人次,在会费中列支慰问金3000多元,给老年人送去组织上的关怀和温暖。如今大市镇尊老、养老、敬老已蔚然成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按理说,老顾同志该松一口气了。但他仍不满足,他坚定自己的信念,待到全镇每个老年人脸上露出舒心的笑,他才真正的满意。 四、汗水浇灌育新人 老顾除担任老年工作外,还兼任镇党校校长,已有5年时间了。5年,对人们来说也许并不太长,可对他来说,在这5年里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洒落过多少汗水,培育了多少批有用新人。乡里的新党员、新干部都没有忘记老校长对他们的教诲和叮咛,大多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党校也多次被评为昆山市先进党校,老顾也获得了昆山市基层党校校长一等奖。人们对他说:“老校长,女排得了五连冠,而你的党校也已是五连冠了,你不要再拼命了。”他笑着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没有工作的句号。” 1986年,当镇党委负责同志征求他意见,想请他担任镇党校校长时,他对党委负责同志说:“镇村办学校,还是头一次,组织上要我干,我一定尽力办好。”就这样,他走马上任了。说是党校,可连一间象样的教室也没有,桌椅也是现凑起来的。他一边因陋就简地开学,一边想办法落实象样一点的教室。他东奔西走,终于找到了镇边的供销社2间仓库。他又找供销社商量转让,又找木匠、泥瓦匠维修,终于建成了一所有3间教室和其他办公设施的党校校舍。为改善办学条件,他还到食堂垃圾场拣来200只空糖水瓶和20多只塑料桶内盖,作烟缸和茶盘;从家中拿出4只茶叶筒存放茶叶,他把40多年来购买的300多册各类著作和文献献出存放在图书馆,供学员们借阅。卫生工作一人忙不过来,把老伴从家中喊出来,当义务服务员。 身教重于言教,大市镇党校之所以作用发挥良好,就是因为老校长的身教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在基本教育过程前后42天,由于天气热,再加上操劳过度,他共挂了40多瓶“盐水”。但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总是利用空闲时l闭去,针头一拔掉又马上回到党校继续工作。老顾对培训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党员培训人数逐年增多。1987年700人次,1988年850人次,1989年1000人次,1990年达1134人次。全镇720名新老党员,老顾只要看到其人,就叫出他的名字,了解他的基本情况。这是老顾对党建工作有坚强责任感的缘故。 每当教员上完课后,大家总是请老校长再上一会课。他的讲课注重实际,思想性强,又有趣味性,很能吸引人。特别是1989年春夏之交的动乱后,人们一度被假象所迷惑“到底怎么了?”针对人们的疑问,他坚定地告诫大家:“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5年来,他主持办班63期,培训党员干部3733人次,其中党员2602人次,他亲自讲课460课时,计300多小时。 莫道桑榆暮色晚,夕阳余霞尚满天。顾玉书同志在大市镇赢得了人们热情的赞扬,被称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一个1946年入党的老同志,为党和人民奋斗了45个春秋,仍感到做的工作太少了。是的,他在晚年的征途中,依然加快步伐,为党的事业,为群众的利益尽力奋斗。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