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先进个人】清丰县大屯乡离休干部张友钦

2014-11-12 16:48|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779| 评论: 0

分享到:

一条两千米长的红砖围墙,绵延在豫北平原广阔的田野上。院内厂房鳞次栉比,高大的烟囟耸入云层,机器日夜轰鸣,车辆川流不息。这番景象为早春二月明媚秀丽的田园风光平添了气势磅礴的一笔。

这是一个规模并不宏伟的乡办企业,但在商品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豫北地区,却被人们叹为乡镇企业的大观了。

它,清丰县的“先进乡镇企业”!

它,大屯乡的经济支柱!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创业者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离休干部张友钦。

趁有生之年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1980年初春。一纸离休通知给张友钦全家带来无限欢乐。

那天,全家人象迎接大喜事一样,儿女们赶集采买,老伴主事烹调,忙了个不亦乐乎。中午进餐,美酒佳肴上了满满一桌。宴饮之间,天伦之乐自不必言,“巴山夜雨”之苦也难免油然泛起。

张友钦家住农村,只有他一人在外工作。从老张参加革命那天起,家里里里外外都是爱人一人操持,三个孩子靠她拉扯大,公婆、父母靠她服侍;老张在外单身生活,衣食起居也难得到家人的关照。40个春秋,老张一家饱尝了两地分居之苦。

抚今追昔,两鬓染霜的老伴将满满一杯酒捧到老张面前:   

“我进张家40年,跟你在一个桌上没吃过几顿饭。没想到,快60岁了还能有几年团圆日子。往后这些年,咱可在一起守着好好过吧!”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温凉!一向与酒无缘的老张眼圈红了,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事隔几天,一个消息打乱了张友钦老伴对晚年生活的安排:大屯乡砖瓦厂濒临倒闭,乡党委决定聘请张友钦出任砖瓦厂厂长。  

大屯乡砖瓦厂是全乡唯一的工业企业,是全乡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公益事业以及其他经济开支的重要来源。老张在大屯乡工作十几年,曾任过砖瓦厂厂长,但生产还未走上正轨他就靠边站了;后来他任乡党委副书记,主抓工业,正想在砖瓦厂上下番功夫,可上任不久又到了离休年龄。为砖瓦厂没有搞好,老张是怀着沉重的负疚感离休的。他觉得,在大屯乡他没有给父老乡亲留下什么。

他想立马上任,一展雄威。但又怕伤了老伴的心,家宴上老伴情真意切,言犹在耳。

老张犹豫了。那一夜他辗转反侧没有睡稳。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趁有生之年,为家乡人民做点事”。老张终于下定了决心。天还不亮他就把老伴叫醒,向她谈了应聘的打算。

温顺善良的老伴知道老张的脾气:他想往哪走,十头牛也拉不回。扭不过,只好由他。

一座顶坍壁裂、灰飞烟灭的砖瓦窑,给张友钦建功立业的理想提供了任意驰骋的天地。跑贷款,修残窑,清场地,建规程,半月时间砖瓦厂恢复了生产。年终结算:盈利12万元,清还了3万元遗留债务,还剩9万元。

乡机关干部、砖瓦厂的工人奔走相告:1980年砖瓦厂第一次被评为全县的先进企业!

但是,张友钦并没为这点小小的胜利而陶醉。他打算以砖瓦厂为经济依托,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发展更多的乡办企业。他的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乡党委的赞同。

鸡下蛋,蛋孵鸡,经过老张一番苦心经营,大屯乡一个个乡办企业相继诞生了:

1981年,汽车运输队建成开业。

1982年,机械修配厂建成投产。

钢木家俱厂,面粉加工厂,造纸厂,纺纱厂,烧碱厂……十年时间,在老张手里,大屯乡的乡办企业由一具残窑发展为一个占地100多亩,拥有固定资产115万元,最高年产值120万元,包括十几个生产门类的综合性企业。

十年来,老张创建的大屯乡综合厂为国家共创利税217.5万元,另外还拿出60多万元,支援了大屯乡的农业生产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建设。

关云长刮骨疗毒  咱共产党员还受不起这一点儿罪?

张友钦不是神仙。综合厂可不是一口气吹起来的,它不知倾注了老张多少血汗。

稍微细心的工人都能觉察,张友钦进厂10年来,除了因事外出、洽谈业务、吃饭、开会外,其余时间在车间,或者参加劳动,或者了解生产情况,机器出现故障就动手帮助排除。全厂十几个车间,他每天都要转上三、五遍,多者十几遍。

砖瓦厂投产之初,张友钦昼夜跟班。进窑摆坯,抓煤添火,观察火势。“风要大,火要紧,出点黄腿不要紧”的产品质量保证法,是他在干中总结出来的;使耗煤量降低一半、每天节约上百元的“少添、勤添、均添”六字烧煤法,是他在干中总结出来的;调整砖坯摆放位置,使窑产量提高将近一倍的科学装窑法,也是他在干中总结出来的。

造纸厂安装施工那阵子,张友钦曾一个半月没有脱下衣服睡过觉。结果,身上长满了虱子。

将帅肯上山,士卒能降虎。这是张友钦带兵的信条。

还是砖瓦厂刚投产的时候。为了缩短生产周期,老张要求,不等窑膛彻底冷却就要出砖。7月盛夏,头顶烈日似火,刚撤火的砖窑里更是酷热难耐。不少工人吵着头晕恶心,不想再干下去。年近花甲的老张上衣一甩,冲入窑洞。20分钟,往返出砖5趟。老张这一着比下令还灵。工人们一个个冲进窑洞,4万块砖,3个小时出得干干净净。那天窑里的温度有多高,老张的眼镜没等出完砖就被烤得弯曲了腿儿,戴不住了。

有段时间,造纸厂原材料供应不足。张友钦决定,把原公社造纸厂排污沉淀在马夹河里的纸浆挖出来重新利圉。开工那天正是正月初十。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坚冰撬开,又是老张第一个跳进冰凉刺骨的河水。大半天时间,他们捞出了大量纸浆,用这些纸浆,厂里生产出价值3000元的草纸。

为了办厂,张友钦没有吃不住的苦,受不住的累。

一次,老张在造纸车间修理毛布辊。从地上站起来时,忽然一阵头晕。不知怎么回事,右臂卷进了旋转的毛布辊里。只听“嗑啪”一声,他右臂感到一阵剧痛。

 “停车!”听到他的喊声,造纸机嘎然停住,工人们急忙围了上来。

 “没啥事,开车吧!”老张把胳膊从布辊中抽出来藏进袖子里,若无其事地说。

造纸机又轰隆隆响了起来。老张悄悄溜出车间,急忙捋起袖子,只见右手背皮肤被挫去一片,鲜血殷殷。他试着动动,右臂抬不起来,五指不听使唤。他知道,自己的右臂已经骨折。为了不惊动大家,他偷偷找到司机,让司机一人把他送到了医院。

老同志,你右臂严重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医生检查之后告诉老张。

一听住院,可把张友钦给急坏了,“大夫,我是大屯乡综合厂的厂长。我们的纸厂刚刚投产,厂里离不开我呀!胳膊碰着一点,上个夹板就行了!”他的声音近乎哀求。

偌大年纪还领个企业!医生上下打量着这位强忍着痛苦的老人,终于也被打动了,一好,我去取麻药,回来给你上夹板。”

 “这点小伤,摆弄摆弄就行,上啥麻药!”老张怕取麻药耽误时间,忙拦住了医生。

在无麻的情况下,医生完成了给他的手术。

尽管张友钦行动秘密,他受伤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综合厂的工人,大屯乡的领导,老张的老伴、孩子,闻讯后纷纷赶到医院。可是,门诊、病房问了个遍,却不见老张的踪影。

大家又赶到厂里。推门一看,办公室空无一人,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谁也没有料到,此时此刻老张正在造纸车间指挥生产呢!

见到吊着绷带立在机器旁的老张,老伴、孩子心疼地落泪了,乡领导和工人们也落泪了。老张却诙谐地说:“关云长刮骨疗毒,咱共产党员还受不起这一点儿罪?”

办企业不是凭资格的,非有点儿真本事不行

崭新的简易书架上,《组织领导学》、《企业管理学》、《柴油机工作原理及保养》、《车工》、《焊工》……整整齐齐,摆了两层。这些陈设,同张友钦办公室里那老式桌椅、平板木床、粗布被褥以及他那身土里土气的打扮似乎不太协调。

 “哈!看这些厚书本,老张你现在可是有大学问了。”老同事初到他的办公室总免不了戏谑两句。

 “伙计,办企业不是凭资格的,非有点儿真本事不行!”老张总是认真地说。

老张买这些书可不是装璜门面的。应聘十年来,老张同这些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睡觉前的个把小时,是老张给自己规定的业务学习时间。管理上、技术上有了困难,随时就翻起来。旧社会,张友钦家中一贫如洗,一天学没有上过。他16岁参加革命,认识有限的几个字也是后来在工作中学的。为读书老张耗费了多少心血,这些书就是最好的见证。

翻开几十本厚厚的专业书籍,每一页上都有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某些地方还加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这各式各样的标记,几乎每一处都记载着一段有关老张读书的动人故事!

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他学到了。综合厂实行了岗位责任制、设备养护包机制、工资分类管理、效益纵横测算、三者合理分成,等等。生产的各个环节安排得有条不紊。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农机具大量增加,机械修配厂应运而生。红火阵子过后,机械修配厂仍有它的用场。综合广各种机械的维修安装不准出厂,全由本厂机械修配厂负责。

预测准,经营活,门类齐全。仰仗这些优势,老张小小的综合厂在瞬息万变的大市场上应付裕如。东方不亮西方亮,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年年都有盈利。

老张的实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钳工、车工、焊工、打坯、烧窑,以至机械维修、机械制图无所不通。

建车队安装汽车时,一些买不到的零件都是他查阅资料,复制图纸,或者照着原件,比葫芦画瓢,亲手加工制造的。神奇得很,他自制的零件装在汽车上,汽车就能“呼呼”地跑起来。

造纸厂废水携带纸浆,大量流失,造成严重浪费。老张在废水排出的通道上设计建造了一个过滤池。过滤池每月回收的纸浆可以生产2000多元的草纸。

综合厂只有一眼机井。造纸厂上马后,出现了同砖瓦厂争水的矛盾。老张根据循环原理,在两厂周围设计了一条环形渠道,将造纸厂排出的废水经过沉淀后再引入砖瓦厂继续使用。供水系统的改造,不仅使水源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而且每年可以节约水费1万多元。

 “土专家”赚了“洋工程师”的那件事,至今在职工中传为佳话。

筹建面粉加工厂时,老张提出了自己加工零部件,自己安装,半年投产的计划。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又从外地请了一位工程师作技术顾问。不料,看了老张的施工计划,工程师直摇头:

 “谈何容易!光加工你那些零件半年都不够用,一年能试车,我看就算高速度了。”

老张笑了笑,只是带领工人不分昼夜的干。

奇迹出现了:全部零件的加工只用了3个月时间。工程师预计半年才能车出的天柱、地柱两个大型部件,在老张手里20天就脱胎了。

事实对预言是最具权威性的验证。面粉厂试车那天,那位工程师见试车顺利成功,上前握住张友钦的手,心悦被服地说:“我只知道您是个老革命,可不知道您还是个老行家。这次我算让你给赚了!”

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大胆拼搏。综合厂冲破一个个技术难关,顺利发展。我们的老张也在离休后荣获了清丰县“企业家”的美誉、“经济师”的专业技术职称!

要是图钱,当初咱不会参加干革命

 “老张,发财了吧!”

这几年,张友钦经常遇到这样的询问,真叫他不好回答。

回答“没发财”,如今时兴超收分成,综合厂又很红火,人家不会相信;回答“发财了”,他又确确实实两袖清风。

应聘大屯乡,张友钦月工资只有150元,10年没变,仅相当于本厂一个女工的工资。如果图发财,当初张友钦就不会来大屯乡。在大屯乡聘他的同时,河北省魏县一家纺织厂也聘他当顾问。论工作,参谋参谋远比当厂长轻松;论待遇,月工资500元,是大屯乡的3倍还多。张友钦不是为发财到大屯乡的,他说得很清楚:“我在大屯乡十几年,没给父老乡亲留下什么,我是来还‘债’的。”协商聘金时,大屯乡出的是月工资300元。150元是老张讨价还价商定的。

要是图发财,张友钦在大屯乡也并非无财可发。

1985年,大屯乡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老张以法人代表的身份承包了综合厂。年终结算,综合厂超额完成了指标,按合同规定,应奖励法人代表7.5万元。

7.5万元——多么可观的一笔!

金钱,对于某些人有着相当强的诱惑力,为了它,有的放弃了原则,有的丧失了人格,有的甚而断送了生命。 “这笔奖金拿到手,张友钦在清丰可就是巨富了!”嫉妒者有之,垂涎者更多。然而,当这笔奖金送到张友钦面前时,张友钦却拒收了。留给厂里,归集体所有,用于企业的建设发展。”

从1985年起,张友钦承包综合厂六年,总计可提取承包奖金16.7万元。可是,六年的奖金他分文未要,全部留给了厂里。

党和人民对张友钦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应有的荣誉:河南省政府命名他为省级劳动模范,省、市新闻机构宣传过他的先进事迹,省、市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经验交流会上他介绍过经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友钦给后人留下的岂止一个大屯乡综合厂,他身上所表现出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祖国、对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将垂范万代,光耀千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