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站点 【一筹莫展】 更有尊严的病名 (文)王周生 那天在医院候诊,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带自己的的母亲看病。女儿向医生述说母亲的病情:早饭吃过就忘记了,东西放好转身就不记得了,煤气开了就不晓得去关……医生,是不是老年痴呆症?母亲嗫嚅着:我只不过记性不好……医生问了母亲一些问题,母亲很迟钝。医生开了单子让她做脑部CT。女儿接过单子并不急着走,忧心忡忡问医生:我妈妈到底是不是老年痴呆?医生不耐烦,说:是不是老年痴呆症,做了检查再说,下一个!母亲站起来,满脸委屈,喃喃地说:我不是痴呆…… 看着这一幕,心里真是难过。当着病人的面,左一个“痴呆”,右一个“痴呆”,人生了病本就悲哀,还要接受一个让人自卑和羞耻的病名。这“痴呆”两字,足以打击病人的自尊,让他们感到自卑和无助,又怎能利于治疗? 翻翻中文医学词典,触目惊心的不止“老年痴呆”一词,如“癫痫”、“红斑狼疮”、“易性癖”……这“癫”字,“狼”字,“癖”字,让病人备受刺激,早有医学工作者呼吁更改。 最早意识到译名问题的是日本,2004年12月,日本根据网民投票结果,正式将“痴呆症”改名为“认知症”,并决定在2005年日本保险制度中,把“认知症”作为法律用语正式使用。接着,2010年,我国香港地区经网上讨论,也将“老年痴呆症”改名为“脑退化症”。而我国台湾地区,这些年来,医生们也一直避免使用“老年痴呆”一词,他们在诊疗中使用“失智症”一词。 从“老年痴呆症”到“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这一医学名词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世界在人性关怀上,正一步步往前推进,我们什么时候也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向前推进呢? 【一语中的】 也是一种爱 (文)房新民 老肖的老伴有糖尿病,为治病老肖看书求医并学会了打胰岛素。他担心老伴的病情,每天定时给她打针,细心观察。不过,老肖的老伴近日突然对麻将很感兴趣,午后主动招呼邻居,摆上桌儿,“稀里哗啦”摆“长城”,而且几个小时不起身。老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久坐不起,对老伴的病真是不利。他也不敢直说,怕她不高兴。有人给老肖出了个主意:提前把麻将藏一颗,让他想打也打不成。老肖想了想,此法不行。 有一天,老肖见老伴又在麻将桌前鏖战,便走到她身边轻轻拍了一下说:“我来两把你歇歇。”老伴愉快地站了起来,伸了伸腰到远处蹓跶去了,等她休息够了再回来时,老肖主动让座。就这样,两人轮流搓麻,中间换着休息,老肖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老肖高兴,我也赞成,其实这也是一种爱,即暗中支持。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纠结需要想法解决。譬如:老伴喜欢到远处晨练,你不放心,可让她带着手机,便于及时联系;老伴买了不当意的商品,懊悔莫及,你可以说:“没什么,我不也买过两次。”老伴惦念儿女,你赶紧拿起电话与儿女联系,让他们与母亲通电话。凡此种种,都是一种爱,都是关心和支持。 生活是一团麻,必须随时梳理。梳理需要时间,时间必须适宜,语言还要艺术。往往对方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点措施,就能把爱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双方满意的目的。 【一家之言】 人,是立体的 (文)蒲先和 小时候看电影,看戏,总要先弄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并认为,好人办的都是好事,坏人只能办坏事。稍大,观察周围的人,也总习惯在内心观察他是好人还是不好的人(真正的坏人很少见):好人,则恭而敬之;不好的人,则敬而远之。自过了天命之年,随着阅历的增加,回首往事,觉得过去对“人”的评价有些片面。 村里有个老干部D,自合作化之后一直任会计。村里人遇事不找书记,不找队长,都找D解决:无论红白公事,还是邻里纠纷,D一出面,基本都能妥善处理。大家对D都非常尊重。这当然属好人无疑了。可是后来听说他行为不检点,竟然和当时村书记的妻子有染!前些日子与一位老哥哥说起这事,老哥哥笑着说:“他连书记的儿媳妇也惦记着。”看到我惊讶的样子,老哥又说:“不信问你大嫂。”——大嫂是本村,娘家与D是邻居,自然知根知底。 还有小时候的一位老师。他工作兢兢业业,严肃认真,从来不打骂学生,学生却都服服帖帖。因工作积极,上级将他从初小提拔到完小当了校长。他一直是我在工作上效法的榜样。直到他去世之后,才听年长的人们说,他不只是“看媳妇”,也做过对不住乡亲的事情。 人,是立体的。不能单看一个面而作出判断。好人,也可能做坏事;“坏人”,也可能做好事。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极少。 【一吐为快】 (文)星汉老人 一个外地小伙提着个大包乘公交车,手里拿着张地图看了半天,还是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请问,去颐园应在哪站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小姑娘,回答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本来这样回答就够了。可她又加了一句:“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看!” 这时,旁边一个老人看不下去了,对外地人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两站换904也能到。”这句话也讲得很明白了。可是老人又加了一句:“现在的年青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坐在老人边上的一位小姐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青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话讲得也有理。可她后面又多说了一句:“反倒是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倒是一肚子的坏水!” 又一个中年大姐说话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自己父母也这么说话吗?”大家都觉得这位大姐讲得很在理。但大姐也忍不住加了一句:“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小姐似的!” 这时,车上情绪激动,象炸了锅似的,随时都有引发一场战争的可能。外地小伙实在受不了了,只听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受了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他这么一叫,车上的人也都不好意思吵了。可是小伙子也加了最后一句多余的话:“早知道你们这地方的人都这么不讲理,我还不如不来呢!” 就因为这“画蛇添足”的一句话,原本和谐的乘车环境全被搅混了。
责任编辑:杜宝齐(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