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各地掀起了各种纪念辛亥百年的高潮。作为辛亥百年献礼大片,《辛亥革命》也将于近期上映。 百年前,武昌城传来几声枪响,帝制变共和,由此开启了中国“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中国走向了新纪元。百年过后,回过头来反观历史,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仁人志士热血革命的故事,不过有一些被历史尘封的事情,虽然鲜为人知,但当年却左右着辛亥革命发展和成败。 【片段一】革命党人为什么没有“北伐”? 文 杨天石 多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革命党“软弱、妥协”,所以没有北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最初,革命党人确实是准备打到北京的,彻底推翻清朝统治,但是革命党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钱。要北伐,第一要有几十万的军队。有军队,每天就得供给军队吃饭,除了开伙,还要发工资(关饷),还要枪支弹药。想要从长江一带打到北京去,没有大量军费怎么可能。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当时还在美国,他并没立刻从美国回来,到前线去指挥战斗,而是先到英国、法国,主要去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求英法两国采取中立政策,不要帮助清朝政府。这一点,英国和法国政府同意了。第二件事是希望英法两国的银行、财团借钱给革命党人。这是孙中山的主要任务,他希望能从西方列强那儿借到北伐所需要的经费。英国、法国的资本家当然不会借。法国的资本家代表告诉孙中山:要我现在借钱给你是不可能的,等你成立了政府,而且这个政府得到国际承认,那个时候才能将钱借给你。这样,孙中山在英国、法国转了一圈,一分钱也没有借到。 所以,孙中山回国之后最主要的一件事还是借钱,筹备北伐所必需的经费。为了从西方的财团那儿借到钱,他想了一个办法:我用企业做抵押,你把钱借给我。孙中山拿出来的第一个抵押品是汉冶萍公司,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煤铁联合企业。孙中山要以“中日合办”的名义向日本资本家借钱。日本资本家觉得有利可图,同意借。可是这遭到了部分革命党人的反对。章太炎就说:我们革命本来就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利力,革命还没有成功,你就用汉冶萍做抵押品,怎么可以呢?在孙中山解释无果后,“中日合办”汉冶萍的计划就吹了。 后来,孙中山又想用当时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招商局做抵押,也没成。最后,孙中山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再向日本人借,条件是将满洲租给日本,向日本人借1000万。孙中山表示,有了这1000万,就能打到北京,将共和的坚实基础建立起来。日本人早就对满洲不怀好意,几乎要签字了,但是日本的陆军大臣不干。他认为满洲本来就是日本1904年在日俄战争中的战利品,根本就没必要去租。所以,这次借款计划也吹了。 由此可见,孙中山是在逼得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接受议和的。据胡汉民回忆:南京临时政府最困难的时候国库里只有十块大洋。靠这十块大洋怎么去北伐?怎么打到北京?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两个月,就欠了一大笔债,最后这笔债是袁世凯还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片段二】帮会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可以说没有帮会,就没有辛亥革命。作为一支神秘的革命力量,帮会组织在辛亥革命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孙中山时期的国民党对这段历史及其相关人物讳莫如深,但历史就是历史,发生过的终究无法抹去。 提起帮会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自然不得不提到四川哥老会。革命的早期,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孙中山、陶成章等都在想方设法利用帮会,与一些帮会首领建立联系。1906年初,同盟会四川支部主盟人黄树中请四川哥老会首领佘英入会。同时,孙中山委任其为四川大都督。有的同盟会会员也加入了哥老会。至此,同盟会与哥老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可见其亲密程度。 不仅如此,在早期的多次起义中,我们都能寻觅到帮会的身影。像1911年8月,同盟会就与哥老会商议,将保路运动引向革命。于是,哥老会在各地与清军激战,再加上各地起义军四处开花,一时间,四川风雨飘摇。1911年10月,陕西新军起义,其成员几乎都来自哥老会。各地的哥老会风起云涌,连战连捷,哥老会兄弟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民国的开国国旗。 上海青帮也与同盟会关系密切。青帮刘福彪在辛亥上海起义中身先士卒,立下汗马功劳。1911年11月 3日,刘福彪率领300位敢死队队员猛攻江南制造局,并在次日光复军的支援下一举拿下制造局。 当时,在不能发动群众,又策反不了多少新军的背景下,帮会几乎成了革命党手中唯一的王牌。 【片段三】谁是辛亥革命最坚定的支持者? 要说谁是辛亥革命最坚定的支持者,那非华侨和武汉工商界莫属。历次起义的枪枝、弹药购买费,起义士兵的伙食费,革命宣传费等,甚至包括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奔走各地的旅费和生活费等,绝大部分是华侨供应的。也难怪,孙中山回忆说:华侨是革命之母。 同样,在辛亥革命中,武汉工商界最主要的贡献也是为革命政权筹款。武汉首义后,为了筹集经费,李紫云、蔡辅卿等32名商会董事联名发起了“国民捐”。其《劝捐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国民之苦于专制政体久矣。今幸民军发轫,不数日而望风景从者,已有达十有余省”,“故不论士农工商,均宜同心协力,乘此千载难逢时机,以争万世和平之幸福。有勇力者当以身从戎,无勇力者即任以财助饷”。 由此,汉口捐款办事处募得7万元,武昌亦募得4.5万元。在辛亥革命头两个月内,武汉工商界资助革命军费用达100多万元。 不仅仅捐助了大量革命经费,更重要的是,华侨和武汉工商界还积极参加武装,期间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驱人物。在檀香山,华侨邓荫南将自己开的商店、农场全部变卖,捐给革命党作为起义军费,自己也随孙中山回国参加起义。 在阳夏保卫战中,汉口、汉阳的工商界不仅踊跃担任运输、救护,甚至还直接参加了战斗。期间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起义军宋锡全、胡廷佐等部在刘家庙、三道桥一带作战,商人蔡辅卿等率人星夜赶蒸馒头,烧开水;李紫云发动全市商铺,每日准备数百担馒头,酒肉,由商民组织慰劳队送上前线等等。 汉口作战期间,刘子敬、王明文等人联合成立红十字会,并联系仁济医院、中西医院,专门救治伤兵,掩埋牺牲者。半个多月中收治伤兵1300多人,药品均由商民出钱资助。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王岚(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