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铜川市,有位年已七旬、精神矍铄的老人,经常奔波于中小学、乡村、企事业单位,给青少年作教育辅导报告、走访慰问留守儿童,围绕市上转型发展开展调查研究。他曾担任铜川市印台区委书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政协主席。这样一位经验丰富、威望崇高的老人,退休后没有安享晚年,而是担负起关心教育下一代的重担,为铜川转型发展献计出力。他就是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铜川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杨志良同志。 义不容辞 选择奉献 2007年10月,杨志良退休后,多家企业争相高薪聘请他担任顾问,正在此时,市委领导找他谈,希望他牵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担任市关工委主任。当时市关工委正是组建初期,各项关系还未理顺,工作还在摸索,且全是尽义务发挥余热,没有任何报酬。一些老朋友劝他三思而行。经过慎重考虑,他义无反顾地推掉了几家公司的邀请,毅然接受市委的重托,出任铜川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对于他这样为党工作大半生,以替党分忧为己任的人,组织召唤既是信任嘉许,更是责任和任务。他看到社会上一些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幸子女却走向家庭期望的反面;他看到某些学校周边不安全、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受伤害或误入歧途;他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影响他们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引起他的忧虑和深思。他想自己作为长辈、作为一名党员退休干部应为党分忧,为群众解难,发挥优势,奉献余热。这也是他接过关工委主任重担的初衷。 组建网络 播洒大爱 健全机构、壮大队伍。上任伊始,面对各级关工委“机构不健全、经费无着落、办公条件差”的实际,他提出“以抓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以‘五老’为队伍骨干,以办实事为切入点”的工作思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全市各级关工委走上了规范化道路。他呼吁倡导身体条件好,理论水平高,乐于奉献的“五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目前铜川市“五老”人员参加关心下一代组织达到1907人;组建五老报告团16个,关爱工作团38个,校外辅导站43个,农村科技政治学校67个。 开展活动、润物无声。他经常说,关爱少年儿童,要以孩子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为载体,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快乐,受到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杨志良经常身体力行,带头深入县区、乡镇中小学,用丰趣幽默的语言,为孩子们做《弘扬陕西精神》、《弟子规解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四有”少年》等报告,使孩子们领悟到“感恩、立志、勤奋、团结、友爱、节俭、自立、诚实、守纪”等人生准则,为他们健康成长奠定了思想基础。六年来,他精心搜集资料,亲自撰写讲稿5篇4 万多字,深入中小学、机关企事业30多个,做报告近50多场次,受教育人数近1.4万多人次。 多办实事、奉献爱心。2011年,杨志良深入基层,开展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形成了《全市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批示由关工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他组织研究、审定了《铜川市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实施意见》、《铜川市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等,以市委办、政府办名义印发执行。《陕西日报》先后刊登《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等5篇宣传稿件,在全省推广铜川的做法。 在他的带领下,铜川市关心下一代工作迈上“组织健全、队伍壮大、载体丰富、活动经常”的新台阶。2010年6月被中央文明办、中国关工委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2月,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3年9月,荣获全国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优秀组织奖;杨志良亦荣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 调查研究 建言献策 2008年9月,杨志良受聘担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他想利用这一平台,为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奉献余热。调研活动中,他忘记自己曾经的职务,忘记自己的年龄,积极投身紧张忙碌的调研工作。六年来,他下农村,进社区,踏遍铜川山山水水,他独立或者参与调研2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20篇,为铜川大发展尽着一位“老铜川”的一份职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古稀之年的杨志良依然忙碌着、奉献着,一手托举起铜川市关工委主任的重任;一手托举起省决策咨询委员的使命,他辛勤忙碌着,勤恳耕耘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共陕西省委老干部工作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