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建党90周年 征文 查看内容

演个大戏迎国庆

2011-10-17 08:55|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91| 评论: 0|原作者: 李凤琪

摘要: 1949年夏天,我在三野政治部训练团警卫营三连任文化教员。我们连队住在山青水秀、林壑幽美的琅琊山(欧阳修作《醉翁亭记》的地方)任务是看守一批受训的战俘军官。平日除了站岗放哨,其余时间是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和 ...

1949年夏天,我在三野政治部训练团警卫营三连任文化教员。我们连队住在山青水秀、林壑幽美的琅琊山(欧阳修作《醉翁亭记》的地方)任务是看守一批受训的战俘军官。平日除了站岗放哨,其余时间是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滁州靠近津浦铁路,是个刚解放不久的小县城。按上级要求,部队的文艺活动不仅是自编自演,活跃部队生活,而且要走上街头,配合形势任务,宣传党的政策,搞好军民关系。我们的连长李根林是个戏迷,他带头参加文艺活动,涂上白脸,扎上小辫,和战士一起演双簧,说快板,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于是连里的业余爱好者纷纷报名,踊跃参加,我们很快便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我们排演的节目短小精干,丰富多彩,有快板、相声、双簧、小演唱、打花棍,还有小戏《买卖公平》、《兄妹开荒》。打花棍和小演唱以及小戏中的女角,我们采用男扮女妆。青年战士们穿上向农家妇女借来的衣裳,蒙上花头巾,系上花围裙,涂脂抹粉认真地打扮一番,个个都很漂亮,很好看,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走在街上老百姓看了兴高彩烈,拍手称赞,把滁县的城乡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为此上级表扬了我们。

下半年,部队传达上级通知,十月一日将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中央号召全军官兵以实际行动迎接国庆。我们经过热烈讨论,一致表示做好战俘警卫工作的同时;大力宣传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意义。连长对我说,庆国庆光演小节目不过瘾,咱们最好演个大戏!

我翻阅了《白毛女》《赤叶河》等剧本,都是以女角为主,《战斗里成长》是话剧,不如歌剧演出效果好,而且也有女角。以前我们男扮女妆,演小戏还可以,大戏就演不了了。最后我找了个十二场歌剧的剧本《解放》。内容是地主刘四爷和保长合谋,把长工李大牛抓去顶了国民党的壮丁,在两军作战中李大牛被俘,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后来在战场上同仇人相遇,杀敌立功的故事。我们连的战士半数是“解放兵”,出身贫苦农民,剧情符合他们的生活。正面和反面角色都好演,唱腔也不复杂。只有大牛妈是个中年妇女,戏不多,我们仍旧男扮女妆。剩下的问题是乐器和布景。我们连只有京胡、二胡、弦子和锣鼓,演歌剧太单调,造不出气氛。怎么办呢?还是我们连长点子多,他说战俘军官中音乐和绘画人才都有,可以借来用用。这批战俘受训即将结业了,有些人想参加新的工作,所以有特长的人争先恐后,表现都很积极。在排练中,我演地主刘四爷兼做导演,我们连长演保长同时管总务。大家热情高,决心大,认真钻研,只用了一个多月戏就排出来了。我们营首长和团政治处主任看了彩排很高兴,决定先在内部演出两场,如若效果好,开国大典这天对群众公演。我们一听,热情更高,信心更强,首场为部队演出、一炮就打响了。

歌剧《解放》是以中国戏曲自报家门的表现手法,让反派人物用夸张、自嘲、讽刺的语言,有说有唱,唱中夹白,介绍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活动。这样把一群地痞、流氓、恶霸、贪官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揭露得淋漓尽致。我们连长扮演的保长,上场那一段自述快板,台下看戏的战士便发出一阵阵的笑声。不过,当演到李大牛被抓丁绑走,爷爷气得吐血而死,李大牛在国民党部队被营长毒打等悲惨遭遇时,战士们触景生情,有的低着头流泪,有的愤怒地呼起了口号。最后,我军大反攻,群众斗地主,我所扮演的刘四爷黑夜逃跑,藏进芦苇塘,台上演戏的群众四处寻找找不到我。这时,台下有人大喊:“在那儿,在那儿……抓住他,别让他跑掉!……”有个战士急得竟然一步跳上台,把我从布景后边拖了出来!……

第二场是为战俘军官演出,看完戏他们也很激动。组织座谈时,有人说:“解放军的一个连队能演出大歌剧,真是了不起!如果不亲眼目睹,很难让人相信。过去我们都称解放军是‘土八路’,现在看到的是一支有文化、有素养的军队。所以战无不胜、打垮了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有的人说:”这个戏的剧情表现得很真实。在旧社会,富人压迫穷人,当官的压迫当兵的,当兵的压迫老百姓,这是普遍存在、不可否认的。共产党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我们口服心服,衷心拥护!”……

两场演出观众反映强烈,领导十分满意。十月一日这天,我们在县城广场的土台子上挂起幕布、彩灯和巨幅标语。傍晚锣鼓一响,男女老幼倾城出动,寂静的小县城立刻沸腾起来!

欢庆大会开始,县委和驻军领导讲话的时候,我站在条幕边往台下看,会场中间是有组织的民兵、学生、机关工作人员,而四周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明亮的气灯灯光照耀着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见人多嘈杂,怕戏演不好,提醒演员集中精力,提高嗓门,不要紧张。大戏开幕之前,我们先演了一个群口快板,一个锣鼓演唱,庆贺开国大典。使我意外的是,演员一上场,嘈杂的观众立即静下来了。他们仰着脸儿,聚精会神地看,支起耳朵听,孩子们一吵闹,大人便纷纷出面制止。观众看得认真,演员演得激情,戏一幕幕展开,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时起时伏。最后,李大牛歼故立功与家人团聚,部队派人送了来喜报,台上台下一片欢呼,全剧推向高潮。戏演完了,散场时许多群众站在台下,久久不肯离去。……

60个春秋过去了,如今,不仅演戏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忧新;而观众脸上那种惊喜、激动和期待的表情,更让我终生难忘。

(李凤琪,青州市文化馆研究馆员,81岁,离休干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