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渊,男,1941年7月生,1956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3月入党,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秘书长,政府特贴获得者,2002年退休,2010年仍被省文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自小丧父,家境贫寒,小学肄业后即进厂当学徒,自幼酷爱文学艺术,是党的文艺政策让他实现了愿望,终于成为一名人民培养的视野广阔、学识深厚的高产作家和优秀的书画家。为回报社会,他倾尽心血、执着坚持,用他犀利的笔锋书写着大时代的飞速变迁,讴歌时代、赞美人民、传达群众的心声,谱写着他美丽的夕阳春秋。 一、热爱土地,情系小岗 写小岗、写沈浩的中国作家第一人。 自1981年采写中国“大包干”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报告文学《风雨小岗村》后的30多年间,他一直关注着小岗,无数次地奔走在小岗的田间地头,适时跟踪报道乡村变迁,与18户“红手印”大包干带头人息息相连、亲如一家。因温跃渊是熟悉小岗的唯一一位作家,所以与热爱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结成了忘年交。沈浩生前授予温跃渊为小岗村荣誉村民,荣誉证书为001号。 2008年,温跃渊退休后写就《小岗风云录》一书。其中关于沈浩生前的报告文学《小岗的“新村官”》,是沈浩生前唯一的一部报告文学,成为后来反映沈浩事迹各种体裁的唯一蓝本。 2010年2月应邀担任电影《第一书记》的文学策划。5月,由温跃渊为第一作者的《人民村官沈浩》出版;10月,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了温跃渊所著的《怀念沈浩》;2012年5月,长春出版社出版了温跃渊著的《沈浩故事》。这三本关于沈浩的书,现在都陈列在由他发起筹建的“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 二、热爱人民,关注社会 2004年,温跃渊知悉毒品对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经安徽省文联推荐介绍,由国家禁毒局批准,与另一位老作家自费去云南缉毒前线采写我缉毒干警英勇斗争的风貌,并在我缉毒警察带领下三次深入“金三角”,冒着生命危险写出了报告文学集《缉毒神探》,合肥晚报、新安晚报给予整版报道,《安徽画报》用四个版篇幅以《枪口下**的照片》为题予以报道,《中国文艺报》也以半个版篇幅发表他的作品《走访“寡妇村”》,深刻揭露了毒品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热爱事业,退而不休 2002年退休之后,温跃渊仍然作为安徽文艺界迈入新世纪的参与者,退而不休,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学界组织家与活动家。 2001年-2008年间,作为安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积极倡导大力推进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各项活动:召开了安徽省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会议,启动了我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打造平台,举办首届民间工艺展览;走出安徽,在参展中提升安徽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大力扶持,建立民间艺术保护队伍;创造条件,使全省各地民协扎实开展多种形式活动,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安徽民协为实现安徽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时至今日仍积极关注、热心参与支持文艺事业的发展。 四、献身文艺事业的“拼命三郎” 自1958年开始发表文艺作品以来,至今已出版著作20余部。 作为安徽文坛发展的见证人,他先后参与创办《文艺作品》《乡音》《诗歌报》《时代文化报》(任总编辑),是安徽诸多刊物的奠基人。其中,1973年创办的《文艺作品》在全国有很大影响,是当时一流的纯文学期刊,刊发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贾平凹、叶文玲等的诸多早期作品,发现、培养了一批优秀作家。 2006年-2012年期间,温跃渊投入巨大精力,一手创办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并将其发展壮大,这是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的报告文学作家组织,至今已发展会员930多名,组织各类创作活动37多次,在组织作家歌颂时代的创作上成绩斐然。 2011年,70高龄的温跃渊在忙于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同时,让人吃惊地同时推出7部著作,震动了安徽文坛,省文联为此给他举办了第四次作品研讨会, “温跃渊同志是我们文艺界的一个劳动模范。”来自江南淮北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一致对温跃渊作出这样的评价。 2014年9月下旬,合肥市文联与省美协等单位将举办“大湖溢彩——温跃渊水彩、粉画艺术展”,为庆祝祖国65周岁生日增光添彩。 退休十五年,温跃渊一直笔耕不辍,2014年仍将有《最爱春风秋雨》等4部正能量的著作出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共安徽省委老干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