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公涛,是河南省开封市供销社退休干部,1983年退休。人老了,都想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我退休后想的是:不为子孙留家产,要为后人留下一座文化丰碑。 大家知道,我国现在有西安、曲阜两座大碑林。西安碑林藏碑2300块,主要是汉唐碑刻,曲阜碑林藏碑2100块,主要是历代帝王歌颂孔子的一些碑刻。而我正在建造的开封翰园碑林,主要是收选具有我国当代水平的书法精品,碑林根据作品内容,分为现代碑廊、中山碑廊、少数民族书法碑廊、少年书法碑廊、硬笔书法碑廊、国际友谊碑廊和绘画、篆刻等十大碑廊,计划刻碑总数3500块。碑林选址在龙亭西北侧,占地100亩,为仿宋古典园林式建筑,既是当代书法宝库,又是一处游览胜地。从1985年8月动工,现已征集海内外书法作品9000多件,刻碑1900多块。现在,我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我创办翰园碑林的一些感受。 一、共产党人的责任激励我不断追求 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事业是无限的。要让有限的生命为无限的事业作出贡献,就必须对事业有执着的、不断的追求。退休后我住在东郊范庄大儿子家里。我的儿子、媳妇都很孝顺,家里又是个万元户,一家住一个独院,照说我的晚年是很幸福的,可是我想,人总得干点事呀,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入党时就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怎能把退休作为终点呢?党中央多次号召退下来的老同志要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能干点啥呢?1984年11月,《开封日报》开展了怎样重建历史名城的大讨论,我深受启发。开封是七大古都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灿烂的一页,如广收天下墨宝,刻石成碑,在开封建一座园林式碑林,既能把现代书法精品永久保存下去,又能为城市增加一处人文景观。先人能为我们留下灿烂的文化,我们为何不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呢?于是我征求书画界一些老友的意见,他们都知道我是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省文史书画社理事,多年来酷爱钻研书画,有一定艺术功力,都很赞同我的想法。就这样,建翰园碑林的计划在我头脑中逐渐形成了。 我把全家人叫到一起谈了我的设想。家里人一听说我打算建碑林都笑了,似乎我的设想是天方夜谭一样的神话。他们觉得开封市搞开发,市里还没有钱,靠我们一家能建碑林?别让人家看笑话。又担心我年岁大了,身体不好,怕我累垮在碑林上。我的脾气是决心干的事就要干成。我对家人说:建碑林需要资金,我们可以先拿出全家的积蓄两万元,以后再逐渐筹措;我虽然身体不好,干不动了还有弟弟、儿子、孙子,愚公90岁还挖山不止,只要我们认准弘扬民族文化这条正路,全家同心协力,子子孙孙刻碑不止,总有一天会建成碑林。老伴和孩子们被我说服了,表示全力支持我的事业。 建碑林不仅是使碑刻艺术得以延续,使当代书法家的墨迹得以流传,而且是为后人提供临摹和研究的史料,是关系千秋万代的事。不仅要对今人负责,而且也要对后人负责。我想不干就算,既干了就要在碑刻的石料、技艺、作品和选园施工上显出时代的特点,保证碑林质量。 为选石料,我先后到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七个碑石产地,对碑石质量、特点进行考查,经反复比较后,决定选用曾用于宋代皇陵碑刻的偃师、巩县的石料。 为保证碑刻质量,我四处查访技术过硬的刻碑匠师。找到两个人选后,就拿出路费让他们到西安碑林、黄河碑林等地去参观学习。经反复切磋刻碑技艺后,才让他们正式落凿。刻碑不包工,讲质量不强调数量。另外,每刻一块,我都将拓片寄给作者,征求他们的意见。我还带着部分拓片到北京,登门向老书法家们请教,直到他们认定不失原作精神深表满意为止。 为了征集当代书法家的佳作,我先向熟悉的人发信索取,同时请他们相互推荐,逐步扩大范围,这样虽征集了一些作品,但满足不了刻碑需要,我又印发了征集作品邀请书,还有十多家报纸义务为我征集作品发了广告。我还到北京,向中国书法家协会汇报碑林工作,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他们破例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名义向全国书法协会会员印发了为翰园碑林征集作品的函,从而保证了作品来源。 建碑林需要用地,要靠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为了求得各方面的支持,我就逐家登门拜访,最多时一个晚上就走访了13家。1987年腊月的一个夜晚,天寒地冻,风雪交加,我从有关部门回来,走到古城墙边时,一股狂风卷着雪片猛吹过来,自行车把一偏,我被摔倒在结满冰雪的马路上,顿时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久,我才慢慢地醒过来。我想,要不是建碑林,哪会变成这样,创业没有不吃苦的,是共产党员就不能怕困难,只要摔不死,爬起来我还要接着干!市政协帮助我请专家、学者勘查、论证后,于1988年8月8日作出决定,在龙亭西北侧为碑林拨地90亩。 有人问我:“你怎么这么敢干,哪来这么大的劲?”我的回答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激励我不断追求。” 二、干事业必须有奉献精神 一位台湾同胞曾这样问我:“你办碑林的动机是什么?”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对社会的奉献。社会上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有的人追求吃喝玩乐;但更多的人追求事业,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她听了非常满意。 开始办碑林时,我给家里讲明了只许奉献,不许索取。动工以后,社会上却有着不少闲言碎语:“李公涛这下捞了不少书法家的作品,可发大财了。”“碑林建起来可以卖门票,真是一本万利哪!”为了向社会表明我的观点,1985年11月,我在石碑上刻下了家训:“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子孙孙不能从碑林谋取一分钱利益。” 为了给碑林攒钱,我全家只保持一般的农家生活水平。一次,招待客人买了一点肉,小孙子眼盯着菜盘子就想用手抓,媳妇不好意思地说:“不怕见笑,我家一个多月没见过肉星了。”我不知道,客人怎么想,想想家里人都陪着我吃馒头咸菜,我心里是怪不好受的。可不抠不行啊,建碑林需要钱,我只能省一分是一分地攒。为征集书法作品,我常去外地出差,买饭吃贵,就带着干粮,坐火车从来不买卧铺,住宿就捡最便宜的店。 为筹集建设资金,我跟大儿子效泉商量,从1985年开始,将他承包工艺美术厂的收入交给碑林。1988年以来,他又办起了经济开发部和防腐工程队。从此,我大儿子经营的这三个实体就成了碑林建设的经济支柱。大儿子整天东奔西跑,筹措资金。1990年7月的一天,他在外出联系业务的途中,被汽车水箱的高温蒸气烫伤,右半身起满了明晃晃的大水泡,疼得他直捶墙。看到儿子痛苦的样子,我难过得直掉眼泪。我心里暗暗说,孩子呀,你爸爸这一辈子也许就只能为人民再办这一件事了,我宁肯欠你们的情,也要把弘扬民族文化的大事干到底!几年来,大儿子领办三个经济实体的收入,加上原来的积蓄,我家已为碑林建设投入了27万元。看到牺牲我这个小家,为祖国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我和全家人感到十分欣慰。 三、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激励我奋斗不止 我创办碑林的消息传开后,很快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关注和支持。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英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海内外250多家新闻单位,前后对碑林建设进行了700多次报道。几年来,到碑林参观的各界领导、知名人士、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达50000多人次,其中,部省级领导就有30多人。中宣部部长王忍之、文化部副部长贺敬之分别为碑林挥毫题词。有4000多封海内外来信,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民办碑林。这些,都在精神方面给予了我很大支持。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心血的结晶,不说件件都是无价之宝,但名家的作品确实不是容易求得的。然而,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却源源不断地寄来。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启功、萧劳、费新我、董寿平、王遐举、陈天然、刘正谦、柳倩,全国知名人士许德珩、张爱萍、方毅、穆青、李真,以及香港书法名流黄瀚涛、余雪曼、顾植槐等,都向碑林提供了作品。全国书协名誉主席舒同、主席启功还分别题写了“开封翰园碑林”的门额和《开封翰园碑林碑贴集》的封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特地从自己的作品中精选了一幅送给碑林,湖北省沙市市长姬目耕将自己用八年时间苦心搜集起来的“千字寿集锦”亲自送到开封来,供碑林使用。 在物质方面,碑林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开封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号召全市人民积极支持翰园碑林的建设;市委宣传部作出了《关于捐款资助翰园碑林建设的决定》,并带头捐款1000元;省供销社向全省供销系统发了支援翰园碑林建设的倡议,开展了每人捐献1元钱活动,并决定承建造价万元的宋代碑廊;开封市供销社除积极捐款外,还包建造价10万元的翰园碑林大门;市建筑设计院无偿承担设计费为60万元的设计任务;驻汴部队愿义务承担碑林建设的全部土建工程,并赞助了解放牌汽车和小客车各一辆。到目前为止,各单位包建碑林项目折款达334万元。许多单位捐赠了石灰、砖瓦、水泥。密县一位刻碑师傅听到广播后,带着石刻工具找到我家,表示不计报酬,跟着我建造碑林。开封市小学生开展“少吃一块冰糕,节约一分钱,支持碑林建设”活动,把零花钱一分分省下来送到碑林。我接过那一包包、一盘盘沉甸甸的分币,就象捧着孩子们滚烫的心,不由得热泪盈眶。76岁的高海泉是个修锅个体户,从广播里听到办碑林的消息后,为顾客优惠服务100天,把所得300元收入全部捐给了碑林。开封市有46名残疾青年,冒着隆冬的刺骨寒风,打着“为碑林建设募捐”的横幅,义修义卖一天,又拄着拐杖,摇着轮椅,互相搀扶着来到碑林,将一天的收入66元钱交给了我……几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共为碑林建设捐赠现金29万余元人民币。这么多的单位与个人,与我素不相识,把钱、物交给我怎么那么放心呢?我认为,这是他们对祖国文化事业的关心,是民族精神的感召。正如一部报道碑林的电视片中所说:“这是靠大量金钱才能成就的事业。然而,真正为这个事业奠基的,却是比金钱更珍贵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贡献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骨和骄傲。”全社会对碑林建设的理解与支持使我深思,促我奋进。 为了不辜负千百万炎黄子孙对祖国文化事业的关心,我多次走访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先后对碑林设计进行了三次修改,又综合各方面意见,决心把翰园碑林建成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碑林,在质量、建筑风格上,都要体现出时代特色,要使后人看到我们这一代人对祖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在,翰园碑林已刻好的石碑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按一块一米计,排列起来已有3华里多长,预计到今年底刻碑达2400块,在数量上力争跃到全国第一位。我知道,前进道路上还会有重重困难,但千千万万人的无私行为激励着我,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的精神鼓舞着我,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期望鞭策着我,我决心尽最大努力,争取到1998年完全建成碑林,交给国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