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先进个人】扎根山村为乡亲们共同富裕尽心尽力——吉林省延吉县档案馆离休干部赵光春

2014-11-4 09:4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21| 评论: 0

分享到:

    我叫赵光春,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人,朝鲜族,今年66岁。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入党。曾担任过区委副书记、乡党委副书记、市档案馆馆长等职务。“文化大革命”中返原籍龙井市智新乡长财村插队落户,1974年因病提前退休,1983年改办离休。

    从1982年开始,我在居住地长财村做扶贫工作。改办离休后,又放弃了回城的机会,继续留在山村从事扶贫。近10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我怀着深厚的感情,把全村比较困难的村民都做为扶贫对象,一户一户地帮助他们制定致富规划,因人制宜地落实扶贫措施,使我们村贫困户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2年全村28家特困户,人均收入只有52元,1984年上升到512元,1988年又增加到1065元,1990年达到1140元。这一变化,首先是党的富民政策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和多亲们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收获。

一、离休不回城,立志为乡亲脱贫致富做贡献

  我出生在龙井市智新乡长财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外地工作。1969年,“插队落户”的风暴,把我从城里又卷回到这里。

    这个村位于长白山东麓,地处偏僻。刚回来时,我看到的是,“长财”这个寄托了世代人们美好愿望的名字.并没有给乡亲带来永久的富裕,而是山秃、田荒、人穷,一片贫困景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乡亲开始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村123户人家,仍有40多户停留在贫困之中,而且相当困难。有的欠债几千元,年年翻不过身来;有的寅吃卯粮,天天借米下锅,甚至吃口菜都得到处去要;还有的衣不遮体,穿的破破烂烂。这种状况,使我既同情,又心急。有心帮一把,但我身患多种疾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小打小闹地帮帮忙,根本解决不了大问题。

    1982年,我的病情好转了,身体也逐渐硬朗起来,我开始考虑怎么样扶助这些贫困户。就在这时,根据有关政策,把我由退休改成了离休,组织上通知我回龙井市安度晚年,并给我提供了较好的住房条件。是走,回城里享清福,还是留下来,帮助这些贫困的乡亲?这对我是个很大的考验。那些天,我吃不好,睡不着,脑子里老是想着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最后我还是决定留下来。我主要考虑了这样几点:一是长财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至今还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我于心不忍。过去,我想帮助做些工作,但由于左的观念束缚,加上身体不好,根本无计可施。现在党的富民政策有了,我本人健康状况又允许,我不能失去报效家乡人民的好机会。二是这里的乡亲需要我。10多年来,我同乡亲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打心眼里舍不得让我走,希望我帮助他们一下。我怎能不顾乡亲们的期盼一走了之呢?三是我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应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虽然离休了,但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念不能变。我在农村工作过几十年,熟悉农村的一切,努力帮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所有这些,都使我感到我不能离开这里。

    我把想法和决定向党组织和市委老干部局作了汇报,他们都表示非常支持。这更坚定了我扎根山村做好扶贫工作的决心。

    听到我不回城里,留下来扶贫的消息后,大多数群众非常欢迎,但也有些村民风言风语,说什么“老赵头还扶贫那,他自己家里有什么?”是啊,说起我家,也确实不富裕,头疼的事还真不少。过去,靠我一个人的工资供养三个儿子两个姑娘读书。长大后,又先后操办了婚事。我家那时还有5口人,唯一的收入就是我仅有的60.50元工资。特别是我28岁的大女儿患有精神抑郁症,从小扶养的大孙子患有先天性精神病,我本人还患有动脉硬化、慢性胃炎等疾病。家里生活是很困难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是没有考虑,它肯定会给我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想,这么长时间都挺过来了,将来情况只能更好。只要决心大,就没有跨不过的“火焰山”。扶贫的路再难走,我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我没有被自身的困难所吓倒,下决心干下去。我找到了村长和党支部书记,说了我个人的想法,同他们商量了如何扶贫的具体办法。根据研究的意见,村里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我担任副组长。接着,我们选择缺少劳动力,缺少生产资金,不会过日子,不会经营管理,有伤残病和呆傻痴笨人的28家特困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一一登记造册,并动员党员与贫困户签定了脱贫承包合同,还制定出了脱贫致富的5年规划和当年的生产计划。这样,一个帮助特困户脱贫的工作,在长财村全面铺开了。

二、因人制宜落实措施,帮助乡亲们尽快摆脱贫困

   说到扶贫,人们往往把它和救济联系到一起,其实却是不同的。我担任领导工作时,对发放救济款和救济物资的事没少干,插队落户回长财村后,拿我自己的钱和物接济贫困户的时候也不少。结果,救了一饥,管不了百饱。送出的钱物,很快花光用完,剩下的仍然是贫穷,反倒助长了依赖思想。我摸透了他们的心理,他们中的一些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要改变贫穷的现状,关键在于鼓起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内心的活力,并因人制宜地为他们创造一定的致富条件,找到摆脱贫困的门路,促其向良性循环转化。这才是治穷的根本办法。

  我首先召开了村民大会,向他们宣讲党的富民政策,动员大家从旧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致富的信心。之后,对28个特困户逐户了解情况,摸清困难的原因,并做过细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想办法摆脱困境。

    在这个基础上,我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贫困户种好责任田。种地是农民的根本,摆脱贫困,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我感到这些困难户有一个通病,就是不认真种地,总想“捞外快”发财。有的看别人在外边跑买卖,赚了不少钱,也扔下责任田,外出做生意。结果跑了一年,一分钱没挣到,还欠了不少外债,地也撂荒了。对他们,我逐个做工作,动员他们首先把责任田种好。比如,金哲九,我就没少下功夫。我常跟他讲农民要以种地为本,地种好了,一样能摆脱贫困。开始,他不接受,认为靠种地总也不能翻身。后来,我一边和他算细帐,盘算种好2.2公顷水旱田能打多少粮食,有多大收入,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搞点副业,还能增加多少收入,一边用本村劳动致富的典型教育他,终于使他信服了。第二年,他扑下心于了,把地种得井井有条,还养了猪,种了烟叶,到秋天纯收入2616元,人均收入达553元,他尝到了甜头,经济上翻了身。

    人糊弄地一时,地糊弄人一年。我长期工作在农村,知道农时的重要。因此,每当春耕夏锄季节,我都组织贫困户互助搭伙抢种、锄草;秋收时组织抢运、打场。对个别困难多的人家,光这样还不行,我还三天两头到各家去走走看看,具体地指点帮助,让他们在各个环节上都不出问题。

    第二件事,是帮助贫困户发展养牛、养猪。

  在朝鲜族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话:“没有爹能活,没有牛活不了。”意思是说,养牛不仅生产离不了,而且一本万利。因此,我就在帮助他们种好责任田的前提下,鼓励和帮助贫困户大力发展养牛。金成哲是哑巴,妻子痴呆,有两个孩子。不要说生产,就是日常生活困难也不少。于是我就做了这个家的编外“当家人”。隔三差五到他家去看看,生产生活由我安排。还用补助的扶贫款给他牵回一头母牛。夏天生了牛犊,当年就卖了250元。后来,他家养牛逐渐富裕起来,哑巴见人就竖大拇指。还有个农民叫黄尚荣,想买牛筹不着资金。我先后7次到信用社做工作。但因他过去赖过帐,失去了信用,信用社就是不给贷款。最后我找乡党委书记和民政助理去说情,并拿我的工资担保,才免强贷给买牛的一半款。我只好到元东村朋友家交一半钱赊了一头牛。转年秋他不但还上了所有欠款,还净剩500元。几年来,为解决这些贫困户发展养牛的资金,我不知跑了多少路,磨了多少回嘴,先后帮他们买了14头牛。这些,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致富的热情。现在,我扶持的农户每家都至少养一头牛,多的达4头。

    猪是农家宝。喂猪一斤粮,可增值两、三倍,一窝猪崽500斤玉米就够喂,可换回四五百元钱。为此,我就动员乡亲们养猪。严珍官家境贫寒,苦巴巴地守着那点地过日子,年年种,年年收,年年没钱花。眼看人家富了,他却不知到哪找钱去。我为他赶去一头母猪,并且教他怎样喂养和防疫。母猪到他家不久就产了崽,他又把小猪喂成大肥猪,当年收入1300元,第二年就成了养猪专业户。郑胜云是个“除了耗子,家里没有带毛的”穷汉。也是先从我家抱去猪崽,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村中的“养猪大王”。在我的鼓动和帮助下,大多数人家都养了几头猪。

我抓的第三件事是,因人设项目,四处找富路。

    俗话说: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道。我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帮助选择不同的致富门路。

    74岁的崔太勋长年患病,孙子小,儿媳妇不能干地里活,只有他儿子一人忙活,欠下2000多元债务。看别人家养猪,他也买了头母猪。没曾想母猪产崽后,母猪和小猪全死了。崔家为此伤心落泪,决心不再喂猪。养猪这条道他家走不通,但怎样才行呢?我看到村里妇女都到城里去烫发,我想,崔家儿媳妇心灵手巧,如果开个烫发店,不是挺适合吗?我一边安排他儿媳妇去学烫发技术,一边到乡政府帮助申请到120元扶贫款,又从我家拿出60元钱,给他买了一架烫发机。烫发店办起后,十里八村的妇女都来烫发了。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仅此一项崔家每年可增加收入五六百元。这个村过去磨米磨面很不方便,都到外村去。崔德洙夫妻俩长年有病,干不了地里活。我就同他家商量,能不能办个米面加工厂。他们同意后,我多次到信用社申请贷款,帮他家买了一套加工米面的机器。加工厂办起来后,很受村民的欢迎,也使崔德洙家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变。

    由于我在扶贫中不强求一律,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安排致富门路,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村上这28家特困户,不仅很快摆脱了贫困,而且已有5家成为万元户。

三、想未来,抓根本,为乡亲们永远富裕创造条件

    经过努力,长财村的贫困户基本上摆脱了贫困,家家户户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开始,离党的期望和广大乡亲的愿望,还差得很远,决不能就此止步。怎样才能更加富裕?我感到关键在于治“愚”,这是农村贫困的总根子。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冲破一系列陈腐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才能使他们敢富、会富,彻底摆脱贫穷,永远富裕起来。

    基于这样的思想,在具体扶助这些贫困户脱贫的同时,我认真抓了三件事:

    一是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致富经验和信息.普及农业生产科学知识。

    朝鲜族群众大多数都有点文化,就是在偏僻山村,许多人也能读报。根据这一特点,我紧紧抓住订报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报刊达到宣传目的。开始的时候,因为贫穷,没有几家能订得起报纸。就是有几户订的,由于不注意保管和分发,有时也收不到,或者几天收一堆。久而久之,就都不订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挨家挨户的动员,发动他们每户订一份报纸或科技杂志,没钱的由我垫上。同时,我还当上了村里的义务报刊发行员。每当来了报纸杂志,我就亲自送到各家各户,我不在时,就由老伴代劳,使大家都能及时看到。在我的努力下,订阅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全村共订了11种182份朝鲜文版的报刊杂志。广大村民通过学习、阅读报刊杂志,了解了党的农村工作政策,学到了致富的经验和知识,在脱贫致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每月召开一次村民会议的制度。主要是研究落实生产计划和措施,交流致富经验和技术,开展检查评比活动。有时在生产的关键时候,还请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到会上讲科学种田知识。别看这些小打小闹的活动不起眼,但对于促进贫困户的思想进步、团结致富起了不小的作用。我做扶贫工作的10年,这样的会议月月开,从未间断过。

    二是关心教育青少年。

    我总觉得,我们祖祖辈辈尝够了愚昧贫穷之苦,决不能让下一代继续愚昧无知。把下一代教育好了,才能永远摆脱贫穷,走上富裕之路。因此,我对青少年教育非常关注。我的原则是,凡是学龄的孩子都必须上学读书。如果发现谁家孩子没去上学,就查明原因。生活上有困难的,我帮助解决,缺学费我给交,缺本子、铅笔我给买。这样的钱,十几年来我花了不下几百元。是孩子自身的原因没上学,我就教育孩子,直到把孩子送到学校为止。1984年,已经到了开学日期,崔德洙仍然把两个读初中的孩子留在家里,突击草荒。我知道后,抢下孩子手里的锄头,把他们“撵”回学校。下午我把在乡里工作的儿子和儿媳妇叫回来,加上老伴,一块去帮助崔德洙锄完了那块地,并且把崔德洙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就这样,我见一个管一个,以后,长财村的少年儿童基本上没有失学的。

    对那些有出息的孩子我更加关心。1985年,李钟三的儿子李凤洙高中毕业临近高考时,背着行李回了长财村。一问才知道是没钱交报考费和伙食费,我立刻拿出当月家中仅有的40元钱给他,让他马上返回龙井去报考。结果,李凤洙考取了延边农学院,长财村破天荒地出了个大学生,而且是扶贫对象的儿子,全村人都为之高兴。可是李凤洙却高兴不起来,他知道家里拿不出250元钱的学杂费和数目不小的伙食费。为了解决他的入学费用,我三番五次地找村、乡领导。可惜,救济款项已经没有了。当时我也着了急,决心去找市里领导想办法。但是,那几天天下大雨,山洪爆发,公路桥梁被冲毁,短时间内通不了汽车,眼看开学的时间就要到了。雨停的第二天一早,‘我就带上李凤洙徒步向市里走。不巧,到市里后,主管领导下乡查看灾情去了,而且一两天回不来。因为舍不得花钱住店,我们只好调头往回返。当时我已经60岁,在将近50里的泥泞山路上一天走个来回,我的两条腿就象灌了铅一样肿涨酸痛。就是这样,我也没有灰心,过了两天,又带上李凤洙连跑了两趟龙井市。终于在市委领导的关怀下,解决了李凤洙的入学费用。

    三是抓好计划生育。

    长期生活在农村,我感到愚昧无知造成了农村人口无限制的增长,,人口的盲目增长又加重了农民的贫穷。因此,扶贫一开始,我就主动请战,当了村计划生育协会会长。我不止一次在村民会上进行现身说法,讲孩子多的苦头,提高大家的认识。我经常配合村卫生人员送医送药,宣传计划生育知识,做育龄人和老人的思想工作。发现有超生苗头的,我非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不可。为此,村上人都说我是个厉害老头。村民卢承武腿瘸,做节育手术后,硬说留下了后遗症,好吃懒做,还经常到乡里、市里去闹,要钱要物要待遇,村里很多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如果这个人不教育好,长财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就做不好。于是,我首先拉他一起种他的责任田,从春种到秋收,从施肥打药到田间管理,我都帮他干。还让老伴三天两头到他家帮助料理家务,缝补洗涮。经过一年多的帮助,卢承武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为了使他增加收入,我又帮他买回一套脱谷机。秋收打场时,在村里村外出租,收入很可观。粮多了,钱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卢承武再也不提节育手术后遗症的事了。在此基础上,我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作法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在村民大会上做了认真的检查。他的转变,对长财村计划生育工作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东奔西跑做计划生育工作,使长财村连续10年被乡、市评为计划生育工作模范村。

    近10年扶贫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党的富民政策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创造了良好条件,只要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做群众的贴心人,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广大农民就一定会走上富裕的道路。通过我和全村乡亲的共同努力,村里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的心情也宽松多了。这些年尽管吃了不少苦,但总算没有白费气力。我觉得自己虽然离休了,但仍能为乡亲们做些有益的事情,感到精神上很充实。当然,取得这些成绩还只是初步的,在乡亲们致富的道路上,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现在我正积极筹备成立“扶贫生产互助基金会”,把那些富裕起来的贫困户剩余资金集中起来,扩大再生产,巩固扶贫成果。另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旧的思想意识,靠科技兴农致富,我还要把村文化室和技术夜校办好。我要在有生之年,在山村继续帮助乡亲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