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先进集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记四川省阆中县离休干部党总支

2014-11-4 09:3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791| 评论: 0

分享到:

    阆中县离休干部党总支有党员98人,其中红军时期入党的5人,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21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39人,建国后入党的33人,平均年龄67.5岁。总支建立10年来,年年受到县委表彰,两次评为省、地先进基层党组织,39名党员被省、地、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两名荣获四川省“老有所为精英奖”。

抓好组织建设增强党的组织观念

    为了加强离休干部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县委根据老同志的要求,于1980年建立离休干部党支部。随着时间的推移,离休干部党员增到90余人,为便于老同志开展活动,县委于1986年又决定把离休干部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10个党小组。

    总支组建时,选举了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表率作用强、工作过硬、热心支部工作的同志担任书记、委员,并注意对总支、支部成员进行经常培训,组织学习,以提高他们做党建工作的水平。建立了总支抓支部、支部抓小组、小组抓党员的三级责任制,明确了各级的职责、任务和检查考核标准。党总支经常了解各支部、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他们根据离休干部党员年龄大、居住分散的特点,先后建立健全了党员活动日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做到年初有安排,季度有检查,半年有初评,年终有总结,每年“七一”有表彰。支部建有“三簿两册”。即请假登记簿、会议记录簿、好人好事登记簿和党员花名册、建党积极分子花名册。这些制度比较规范,时间、地点、内容都规定得具体、明确,老同志都能自觉参加党内活动。双目失明的老党员张星培,经常拄着拐杖由家人搀扶着参加组织活动,因事因病不能参加活动的同志也自觉请假。四支部副书记张如岳一次去南部县探亲,不能按时赶回过组织生活,特地打回长途电话请假。支部对党员要求也较严格,一支部有位老同志,过组织生活时称病请假,支部派人去了解,发现是在办别的事情,支委就找他谈心帮助,这位老同志在支部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以后再没有无故缺席了。

    离休干部党员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的事迹为广大党员所称道。县直机关党委在1990年的工作安排中,号召各机关支部向离休干部党总支学习,对全县在职干部党支部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保持老党员的本色

    阆中县老干部总支自建立起,就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总支、支部建设的中心环节,把政治学习列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10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从离休干部党员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政治学习同解决思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每逢学习日,支部有专人组织,一些卧床不起的同志,支部就派人将文件送到床头传达。邓焕卿和李德培同志因瘫痪和视力模糊无法参加集体学习,支部就确定几位同志轮流送文件到病榻前念给他们听,安排他们的子女经常为老人读报。总支一季度或半年组织一次时事报告会,帮助老同志了解世界风云变幻和国内的形势。还不定期地举行时事测验和知识竞赛,县级机关举办“三基”测验,当时总支95名党员,就有92人参加,是交卷率最高的一个支部,而且有12人获奖。他们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动乱和北京发生暴乱时,总支及时组织老同志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人民日报》社论,要求大家旗帜鲜明地站在党的立场上,并积极行动起来宣传群众,教育子女。关键时刻,党总支致电中央,明确表示反对动乱,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通过学习,老同志都能够用党的政策规范自己的言行,为群众树立了榜样。

   ——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加深对基本路线的理解。在一些老同志中,曾一度对改革开放不很理解,尤其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感到彷徨、困惑,有的说怪话,有的生闷气。针对这种思想,总支及时组织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大家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弄懂理论上的问题,他们理出6个专题,逐一讨论。并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阆中改革开放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来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国家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经过反复学习、对比分析,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克服了过去一些片面的看法,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党总支、支部认真组织党员学习革命领袖有关建党的学说,学习《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问题的准则》,重温入党誓词,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一些原来曾有“船到码头车到站,舒舒服服求清闲”想法的同志和个别认为自己“年龄老化,只等火化”的同志,也重振精神,表示要永远保持革命的晚节。

    ——学习各种有益的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情操,寓教于乐。总支鼓励党员参加老年大学学习,获取各自需要的知识;参加健身活动,掌握养生之道;参加歌咏比赛,军民联谊,老少同乐等活动,增添生活情趣。近年来,以离休干部党员为主体先后成立了气功、球类、老年迪斯科、老年体育、雀鸟等协会,老同志参加活动达570多人。“门球热’’、“老年迪斯科热”、“气功热”此起彼伏,老同志体质不断增强,技艺不断提高。从1987年起先后三次参加省、地的比赛,都获得了好成绩。

宣传先进典型  开展自我教育活动

    党总支针对离休干部党员有着相似的革命经历、心理特征和思想特点的实际,用他们当中的先进典型事例来教育他们自己,在老同志中积极开展“榜样就在我身边”的活动。总支每出现一件好人好事都要及时表扬,每评选一次先进都要宣传其模范事迹,每接收新来的离休干部党员,都要请先进老党员现身说法,使刚踏进党总支大门的离休干部党员受到教育。

    这几年,党总支重点宣传了前任总支书记郭子玉等老同志的事迹。郭子玉同志是1937年参军的老八路,只有一只胳膊,解放初就任南充市委书记兼市长,1952年工资定为14级,几十年不曾升级提职。他住的是80年代初建的楼房底层,条件较差,近年来机关已建了三次新房,县委每次都决定给他分房,领导还出面做动员工作,楼层由他选,但他考虑到职工住房较紧,一再表示不住新房。通过对这一典型的宣传,一些原来埋怨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原来认为自己参加革命时间早、功劳大,得到的报酬少,好象组织还欠自己点什么,当知道我们总支书记的事迹后,才发现自己短了一大截。”

    离休干部党员张永堂同志不仅生前给大家作出了榜样,临终时还留下遗言:“我是共产党员,活着应该起先锋作用,对后事的处理也应该起模范作用,丧事从简,遗体火化,不开追悼会,不收花圈,不请客,不敲锣打鼓,不放鞭炮。”张永堂同志去世后,总支发出通知,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他留下的遗嘱,老干部局还把材料印发全县,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学习,他的好思想深深留在老同志心中。几年来已先后有35位老同志去世,都没有出现装棺材、烧纸钱、讲排场的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  做党员的贴心人

总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抓过细的工作,注意细小环节,收到很好的效果。总支、支部成员除每季度定期对党员走访一次外,还加强经常性联系,对每个党员的住址、出生年月、入党时间、离休时间、原任职务、家庭人口、亲属工作单位、子女表现等情况一一记载,做到了对每个党员都了如指掌。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3支部党员陈文龙在建房中因经费问题,弄得父子反目,老陈十分伤心。支部书记吴华林和其他委员主动找他们父子谈心,耐心帮助,终于解开了“疙瘩”,促进了家庭再度和睦。

    凡遇到老同志生病,支部都要买上慰问品前往看望,使老同志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老同志逝世,总支组织党员前往悼念,使家属和健在的老同志都倍感党组织的温暖,增添了对组织的热爱。老同志生活上发生困难时,总支、支部及时出面帮助,配合有关部门给予解决。老红军王仕荣同志家属“农转非”后,有7个子女没有就业,生活困难,总支积极出面配合有关部门,安排了4个子女就业,卸下了老红军身上的重担。参加过新四军的老党员唐秀栋住房破烂潮湿,总支主动给县府领导反映,为他解决了一套新房。对个别生活待遇尚未落实的,总支和。支部也积极做工作,协助有关单位给予落实。从细致的工作中,使老同志感受到党的关怀。

积极组织引导  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余热

   老同志们深切地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自己的一切。现在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还应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尤其是有些在政治上受过挫折,经历坎坷的老同志,更感到过去为党为人民做的事太少,现在党给了自己崇高的荣誉,应该把以往的“欠帐”补回来,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一些过去立过战功,受过奖励表彰的老同志也表示,不忘党的教诲,不辜负党的期望,把离休作为新起点,发挥“余热”,再立新功。总支和支部对老同志这种离休不离党,为党的事业再立新功的强烈愿望给予了积极支持,把老党员奉献“余热”当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主题歌来谱写,在做好思想发动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积极引导,从各个领域和不同的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发挥离休干部党员各自的优势与专长,老同志也根据党总支的要求,量力而行,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

    1987年新入党的离休教师陈荣节同志说:“我入党后就象孩子找到了母亲一样,有了归宿。现在想做的事很多,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他办起了青年服务部,先后解决城镇待业青年130多人,还把办青年服务部的酬金800元捐赠给支部联系的小学,每年都要购买新书送给学校。

    阆中中学离休教师彭子丹、王野勤都年届八旬,江永混76岁,眼睛近视达1800度,参加社会活动有困难,他们就将自己订阅的20多种报刊挂在走道上让大院内的邻居阅读,并向他们推荐好文章,培养他们阅读书报的兴趣和鉴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还在走道的木柱上自编自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为国筹谋气壮日月山川”,下联是:“与民效力神造尧舜禹汤”。这就是三位耄耋老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今年春节前夕,79岁的党员李翥住医院刚回家就向党总支建议义务为群众写春联,他们选择了一些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等思想内容健康的对联,先后书写了1000多幅,李翥一人就写了300多幅。

    党总支还集思广益,为县委、县府当参谋,先后提出了从严治党、端正党风、整治环城水沟和泥泞街道、修建锦屏公园、开辟新的农贸市场、稳定农业、振兴教育、平抑物价等合理化建议,都被县委、县府采纳。

    在关心和教育下一代工作中,总支所属5个支部,各包一所学校,有43位老同志担任城关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们先后去机关、企业、部队、农村作传统报告120多场次,听众达4万多人。老红军何泰贻同志从1981-1985年间,不顾自己年高体残,先后走遍城关4所中学、5所小学、3所幼儿园、23个机关单位、6个工厂、两处驻军、4个居委会和蔬菜社的14个生产队,作传统报告数十次,受教育者上万人次。何老苦难的童年生活与战斗中的顽强精神,使23名失足青年声泪俱下,他们当场写下悔过自新书向何老保证,一定要痛改前非,做“回头浪子”。

    另外有7人撰写史志,现已成文约150万字,有的还被省刊和省广播电台采用,有的即将出书。他们对阆中古城2300年的历史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史迹作了许多考证、研究,为阆中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作出了贡献。还有的老同志义务办学、义务行医,参加社会公益事业。陈和文、陈国召等同志组织十多名退休教师创办成人高考补习学校:双差生补习班,先后培训800多人。

    目前,98名党员中,以各种途径参加两个文明建设的共有73人,占74.5%。老党员发挥余热的动人事迹已在全县广为流传。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