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闻让人唏嘘不已。在上海工作的小陈接连3周没打通父母电话,忙完工作后抽身返回老家嘉兴,推开家门后却发现父母亲双双气绝身亡。据推测,最大的可能是,父亲因触电等意外而亡,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则因无人照顾,死于脱水和饥饿。 风尘仆仆赶回家里的儿子,面对的却是父母双亲已经去世的场景,这样悲惨的一幕实在骇人听闻。然而,这个新闻虽然极端,可新闻中展现的困境,在现实中却很普遍——许多年轻人确实有孝心,但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也没有条件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一起居住。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的城市“空巢老人”已经达到了49.7%,农村“空巢老人”已经达到了38.3%,并且农村的增长速度更快。无疑,“空巢老人”是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明显的现象。 按说子女是赡养照顾父母的“第一责任人”,可多数时候,子女疏于对父母的照顾,其实和孝与不孝无关,而是受客观条件所限。那么,当子女限于个人能力和条件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谁来给予我们必要的关怀与照顾呢? 相信不少“家”人的孩子都不在身边,就是所谓的“空巢”老人。您有“空巢”难题吗?您是如何破解“空巢”危机的?您需要得到哪方面的帮助?对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您有什么话要说?
“家”人精彩发言 zhaoping :我的三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我们老两口算是空巢老人,所以我们特别关注养老问题。老年人在自理能力差了以后,特别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吃饭问题,一个是有病问题。我觉得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机构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食堂、建立社区诊所、老年人活动室、特别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定期走访,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 纪慎言 : 首先我不同意“空巢老人”的提法,有老人在家怎么叫“空巢”呢?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守巢老人”。我们老家把自己在家呆着的老人叫“守老窑”或“把老窑”。然后,我很可怜这些“守老窑”的老人。谁不愿意有子女在脸前守着?可是为了孩子的前程,也为了自己的生活有着落,他们不得不自守老巢。再然后,我觉得那个“老人死了无人知道”的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仅只是个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办法。当然如果有社会、社区的关照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不能把希望和责任一同推给别人。自己的老人自己养,这在中国既符合国情又符合伦理。我们老两口也是正宗的“守老窑”者,而且每周5个工作日还要为第三代(两个孙子)做中午饭。儿子们只有过年过节和星期六才来“啃”我们。毛主席为南泥湾大生产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守巢老人”首先要“养好身体,快乐自己”,然后才是“天伦之乐,牵挂儿女”。 土地:无论有无“空巢”问题的老人,大致分为自理和不自理两个阶段。自理时,有条件的,可去老年活动中心学学书画;逛逛公园;上上网等;以延缓自理期。但是,如何延长自理阶段非常重要!有的小区离活动中心和公园太远,行走不便,一星期只能去个一,两次,遇上天气不好,更是奢望。如果每个小区或邻近小区建一个活动场所,无论刮风下雨,大家都能在一起说说笑笑,谈谈唱唱,写写画画,岂不延缓衰老?最大程度的延缓自理期。但是,实在不能自理了,孩子在身边的由孩子赡养,或去养老院,请保母等,毕竟这段时间是少数。 Jxks:国家应该改革养老体制,建立设备、管理完善的养老机构,学习一些国外的经验,给老人独立、愉悦、安全的生活环境。用两三代人的时间去改革,让人们慢慢习惯新的养老模式。完全依靠孩子养老,对孝子是一种羁绊,比如很多农村的、小城市的独生子,向往充满活力、竞争、快节奏、时尚的大城市,但是为了父母最后还是回到老家,永远待在了小地方,是一生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