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芝兰晚愈香——记新四军老战士、江西景德镇市离休干部王元芝

2014-10-31 14:56|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536| 评论: 0

分享到:

   在瓷都景德镇,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已经离休,却十分忙碌,风霜雪雨,往返奔波于学校、企业、部队、机关等地,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他衣食无忧,却对失学、失足、失业等社会问题忧虑万分,建言献策;他近乎盲人,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0.02,且年过八旬,是个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却整日牵挂着那些残疾儿童、贫困学生等更需要社会帮助的人。

    他,就是新四军老战士、景德镇市离休干部王元芝。王元芝,1925年10月出生于江苏盐城滨海(滨海县)的一个贫苦农家。自幼追求平等自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事业奋斗终生。1941年2月参加新四军,成为新四军三师八旅警卫营的一名战士。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随部队坚持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先后参加对日伪军的阜宁、合德、东沟、童营、白沙等大小数十次战斗战役。解放战争中,随部队千里跃进东北,参加了解放东北的辽沈等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5月转业到地方,1952年调景德镇工作,历任景德镇市茶场场长,景德镇市商业局党委书记,市委财贸部部长,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市财办主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副主任(正厅级)。1986年离休,1988年至2012年任景德镇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主任,2013年至今任市关工委顾问。

(一)

    1988年6月,从景德镇市人大副主任岗位上离休已两年的王元芝,来到了市三龙劳教所开展社会调查。当看到劳教所内几百号劳教人员70%以上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时,他震惊了,心痛了,再也坐不住了!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88年6月,“景德镇市关心下一代、老干部发挥作用协会”成立了,从此,他挑起了组织领导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任。

    为了加强青少年的理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20多年来,在王老的带领下,举办了数百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1000余场(次)法制讲座,开展了“中华魂《伟大的祖国》”读书活动、“闪闪的红星夏令营”、“全市青少年绿色承诺行动”教育活动、“弘扬井冈山精神,塑造江西人新形象”主题报告会……每一次活动,都寄托着王老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希望;每一场报告,都激发出青少年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如何增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加强对青少年的体能和意志的磨练,王老想到了创办少年军校。他热情地奔走在学校和部队之间,牵线搭桥,达成共识。1995年12月,成立了全省第一所少年军校——昌河海陆空少年军校,1996年12月,景德镇铁路小学成立了全国铁路系统第一所少年军校。现全市先后成立了28所少年军校,举办了两届全市少年军校大会操。这一新的教育形式,丰富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孩子们在思想、学习、体能、意志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少年军校的老师说,在少年军校这个大熔炉里,不仅没有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反而更加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在克服困难、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到景德镇市视察工作,在听了少年军校的工作汇报后,欣然题写了“昌河少年军校”的校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在观看了昌河少年军校学员的军事表演后,慈祥地亲吻了孩子们的脸颊。

(二)

    王老每天坚持“三必听”:早晨,他要听中央电台、江西电台和景德镇电台的《新闻》;白天,他要听老伴读上一个多小时的报纸或重要文件;晚上,他要“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此外他还经常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和老百姓家中,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他就是这样凭着对社会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常人难以做到的顽强的毅力,以他超人的记忆,收集着来自各方的信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王元芝在担任省陶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经理期间,有一次深入到车间调研,外面下着大雪,路面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为此,他便把稻草绑在鞋子上,带领公司相关人员,在雪地里步行,深入到一家家工厂、一个个车间,实地了解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况。天晴时,他又骑着自行车到陶瓷生产一线和工人、师傅们聊家常、议问题、增感情,熟悉制瓷工艺。就这样,在短时间内和同事们跑遍了全市的大小瓷厂,为促进陶瓷产业发展做了一些实事,就这样与陶瓷结成了不解之缘。在他退休后期间,企业改革逐步深化,有的国有陶瓷企业陷入了困境,他心急如焚。1990年12月,他参加了市委、市政府智囊团,并担任陶瓷一组的组长。从1991年到2001年的十年间,他率领智囊团的同志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不辞辛苦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形成了17篇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这些凝聚着王老心血和汗水的调研报告,对景德镇陶瓷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被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转办,有的以正式文件批转贯彻执行。

(三)

    王老常说,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我都会努力地去做。

    王老在一次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中,得知景德镇涉毒青少年逐渐增多而无戒毒所的情况,他主动以市人大代表的名义,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书面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予以采纳,拨专款建立了“景德镇市戒毒所”。在挂牌仪式上,市领导握着王老的手说:“王老,您为瓷都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此后每年他都要到戒毒所了解情况,慰问干警,支持他们做好挽救涉毒青少年的工作。鉴于目前戒毒所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工作开展的需要,王老又牵头与61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迁建戒毒所。这件议案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正在论证当中。正如戒毒所的干警所说,没有王老,就没有现在的戒毒所;没有王老始终如一的关注,就没有戒毒所的发展。

    王老还带领市关工委联合团市委、司法局和强戒(劳教)所共同举办“同代人走向明天”活动,了解强戒(劳教)所的情况,慰问干警,支持他们做好挽救涉毒青少年的工作,同时给强戒(劳教)学员送去关怀和温暖。现在,“同代人走向明天”活动已经开展了二十九次。29年来,“同代人走向明天”活动共帮教强戒(劳教)学员6000余人,使强戒(劳教)学员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也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心,树立了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提前解教的学员有1000多人。

    王老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倡导建立了“助残基金”,并奔走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现已为“助残基金”募集资金10余万元;他每年两次深入福利院看望孤儿,送去奶粉、饼干和慰问金;他建议修建烈士陵园,使青少年有一个凭吊英烈、继承遗志的教育基地;经常深入贫困山区小学,看望师生,并为贫困小学改善环境、贫困生迈进校门而奔走呼吁,他时刻牵挂农村失学儿童……

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使王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尊敬,他多次获得“全国先进离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多次进京,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新华社于2000年5月23日播发了新闻专稿《景德镇老干部王元芝风雨十载垒“长城”》。“有识才有情,有情才有为,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劲。”——这不正是他矢志不渝地践行中国梦重要思想的真情写照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