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老干部工作 双先表彰会

分享
                  

【先进个人】情系下一代 爱心献老区——记国资委机械离休干部王世昌

2014-10-29 16:48|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995| 评论: 0

分享到:

王世昌同志是原机械工业部重型矿山机械工业局一位离休干部。她离休后情牵家乡、心系农村教育事业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是老百姓心中真正的共产党员。2007年荣膺全国道德模范,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8年被评为机械离退休干部局优秀共产党员。

  为家乡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198710月,王世昌专程回老家河北顺平县参加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大会。在家乡,她看到当年被日本鬼子烧毁的母校依然破旧不堪,看到曾经为抗战牺牲的40多位烈士及被日本鬼子杀死的200多名群众连个纪念他们的纪念碑都没有,不禁潸然落泪。会后,王世昌产生一个想法,要为这些抗日烈士、死难乡亲立一块碑,让子孙后代永远纪念他们,并把鬼子烧毁的学校重新盖起来,让家乡的孩子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学。为了这个信念,王世昌同志用十年的艰辛付出,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为家乡抗日烈士和死难乡亲立碑。王世昌回到北京便把想在家乡为抗日烈士和死难乡亲立一块碑的想法告诉了老伴,老伴听后大力支持。于是,她和老伴联系了不少在祖国各地工作的同乡战友,倡议大家积极捐款。家乡的乡亲们听说后,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大家的努力下,纪念碑巍然耸立在村头。原晋察冀军区老首长、中顾委常委萧克上将特为纪念碑题写了“抗日烈士死难乡亲纪念碑”11个大字。

  碑树起来之后,王世昌发现碑上缺少两位烈士的名字,就与村干部商量刻上他们的名字,但村干部却说:“谁能证明他们是烈士?要拿出证据。”为了让死去的烈士为后人永远记念,她历时两个多月、行程6000多公里,终于找到相关证人,使两位烈士的名字刻在了抗日烈士死难乡亲纪念碑上。

  第二件事,为家乡建学校。建学校,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王世昌找到她的母校——白求恩卫生学校老校长殷希彭的儿子殷子烈同志,请他“化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殷子烈同志找到三位爱国港商捐资74.5万元,其中梁洁华女士捐款58万元人民币。1995年,王世昌用这笔捐助款在常庄村建立了第一所“梁洁华希望学校”,还修缮了两个邻村的危房学校。1997年以后,王世昌又用梁洁华女士捐助的50万元,为“梁洁华希望学校”盖了30间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

  不久,梁洁华女士又捐助60万元,王世昌便筹划建高中部。工程于2003年春竣工,一所具有80间教室、可容纳12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的高中新校舍矗立在顺平大地上,2003825日开始招生。保定市顺平县农村率先普及了高中教育! 20076月,第二届164名高中毕业生参加了高考,89%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王世昌高兴不已,带着三套《中国古典名著百部》和两万元现金来到学校,奖励给优秀师生。在2005年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王世昌为2个学校、2个村的党员送去了180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同时还为他们购买了20套《永远的丰碑》等书籍。

  第三件事,集社会之力,成立教育基金会奖励优秀师生。为彻底改变家乡教育落后面貌,1991年下半年,王世昌和老伴投资,同时发动大家的力量,成立了常庄村教育基金会,并制定了《完县常庄村教育基金会章程》,用制度确保教育基金真正发挥作用。乡亲们对王世昌非常信任,推举她为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

  老百姓心中的“真共产党员”

  从开始筹建学校至今十几年来,每次去常庄村,王世昌都要乘坐长途汽车,每次都是寄宿在亲戚朋友家里。凡是教育基金会开会,事先学校烧好一壶水,然后她自己掏出从家里带来的茶叶,给大家各斟一杯茶。会完人散,没有让公家管过一餐饭。

  在开始建设校舍时,为确保工期、确保建校经费合理使用、确保建设质量过硬,王世昌不顾年高体弱, 频繁往返于北京顺平之间,冒着严寒酷暑工作在工地上,同民工吃一锅饭,啃馒头,喝菜汤。县、乡领导看着心疼,想给她开个小灶,被她婉言谢绝。但她对民工却很关心,就常常自己出钱让伙房管理人员买肉、买豆腐,为他们改善伙食;对于民工的工资,做到了及时发放,从不拖欠一分钱。

  为了保证全部费用都用到建设上去,王世昌给施工队立了规矩:这笔钱来之不易,必须充分利用,谁也不许给回扣,谁也不允许用公款请吃请喝,对每一笔开支她都严格把关。但是,常庄村也并不是“世外桃园”,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时地影响到工程建设中来,个别人背着王世昌用公款请了客,事后被她发现。王世昌一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一方面拿出自己的钱把请客的费用补上。有人想挪用或借工程款干别的事情,都被王世昌顶了回去。由于她认真负责,工程建设中的不良风气慢慢销声匿迹了。王世昌的一言一行,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被当地群众称为“真共产党员”。

  同时,王世昌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老百姓心中“真共产党员”所享有的“特殊拥戴”。有一次,王世昌在县城等车准备返京,因肚子饿就走到一家饭馆买碗面,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满满一大碗面放在她面前。王世昌一看吃不了,就让师傅挑出来卖给别人。这位师傅用眼盯着她看了看,用手一指说:“你就是那个真共产党员吧!好了,你尽管吃吧,不要钱!”她心里一热,泪涌满了眼眶。这件事直到今天仍让王世昌感动不已,她常想,自己为家乡干点事,老百姓就记在心里,就到处说碰到了一个真共产党员。说实话,干部的好坏、党员的好坏,老百姓眼最亮,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啊!

  王世昌和身为共和国将军的老伴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离休后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家里也没有一件时髦的家具,至今每年还要淹一缸过冬咸菜……王世昌常说:“我过得很充实。”朴实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王世昌为家乡抗日烈士和死难乡亲立碑、关心农村教育事业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她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不愧是老百姓心中真正的共产党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