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明同志是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退休多年的党员干部,多年来,他默默无闻捐资助学、甘于奉献,把扶贫救困当成自己的一项神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自己的无私和余热谱写了一曲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时代赞歌。退休后,他的工资全部用于资助学生,而自己和老伴的生活费用,却基本靠他一点点拾破烂卖废品来维持。他大爱无疆、帮扶他人的感人事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 捐资助学 甘于清贫 朱自明性格开朗,与人见面总是挂着微笑,给人一种和善亲切的感觉。他特别钟情于教育,把自己近半辈子的收入全部用于扶贫助学,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他的出身。由于家庭贫困,他祖上三代都没进过学堂,在亲友的资助下他才读了4年半的书,因此,他始终不能忘怀没有书读的苦楚。二是他的工作经历。1982年以来他先后担任浏阳张坊乡宣传委员和小河乡人大主席,一直分管教育工作,对教育事业非常熟悉和了解,同时也使他深切感受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萌发了他扶贫助学、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的想法。 朱自明的扶贫助学是从1983年开始的,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40元,他拿出半年工资200元, 奖励了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自此,他每年都捐出一半工资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随着工资的提高,他每年资助的金额也在增加,从500元达到3300元, 直到退休从未间断过。退休后,他觉得儿女们已成家立业没有什么负担,便把自己每月1890元退休工资全部捐送到贫困学生的手中。事实上,在经济欠发达的当地山区,这些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义无反顾,乐于助人。同时,因为自己身体好很少生病,他还将每个月政府补助的82元钱的医疗费也全部捐献了出来,自己不留一分钱。26年来,他累计捐出资金145700余元,资助了58名学生。此外,他还坚持捐款建校、筑桥、修路、支灾。2008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又为灾区捐赠了2000元现金,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朱自明对贫困学生慷慨解囊,对自己则相当苛刻。目前,他住的还是过去的土坯房,家里没有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30年来没有添置过任何家具,他睡的床还是刚结婚时做的,床上的毛毯是1962年在省粮校学习时买的,衣柜是当年土改时分的;他最新的衣服是1953年担任乡镇领导时做的一件西服,过冬的棉鞋还是1978年大儿子从部队带回的一双旧棉鞋。为了节省开支,家里从不烧煤,也不烧液化气,而是靠自己到山里去打柴。因为退休金全部捐出去了,为了生活,70多岁的他,风雨无阻,每天坚持到2公里以外的张坊镇上拾破烂卖废品。再加上他自己家里的几亩水田谷子及屋后自留山上种植的树木、竹子每年几百元的收入,老两口才勉强度日。他非常节俭,一般每个月的正常开支在70元左右,最多也不超过100元,这是他给自己设的高压线,绝不越过。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朱自明的扶贫助学是从来不求回报的。当地有一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家庭条件非常困难,面临着缀学的困境,他知道后,立即送去了2000元,第二年高考前夕他又给该学生送去2000元和两盒补品,并嘱咐他沉着应考,该学生不负重望,不仅圆了大学梦,而且还成为了一名研究生。该学生的父母非常感激,给他送来了鸡蛋、副食品等礼品,他都悉数退回。他说:“你们不要送东西,有钱可以多让孩子读点书”。此后,他给受助学生规定了“三要三不要”的纪律要求: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为社会作贡献;不要往来、不要宣传、不要回报。26年来,他一直遵守着自己的诺言,他唯一接受过的礼物是一位受助学生亲手做的艾粑粑。 艰辛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如今,朱自明扶助的学生中有很多人都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他资助的58人中,除了十几名在读书的学生外,有14人考上了大学,有两人读了研究生;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还有的成为了单位的业务精英。在这些学生的身上,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时至今日,在他继续开展无私爱心助学行动时,他的爱心也在广为传递,一些曾经受他资助过的学生们正在延续着他走过的助学之路,一场更大范围的助学行动正在他所在的当地悄然进行着。 朱自明扶贫助学的事迹经公开后,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沙晚报》、《浏阳日报》等媒体相继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省委老干部局、长沙市委的负责同志也专程对其进行了走访,并将其先进事迹上报给中组部,中组部领导专门作了批示。他多次受到表彰,2007年他被评为“十佳感动浏阳人物”,2008年又被评为长沙市先进离退休党员;湖南省委老干部局也作出决定,在全省离退休干部党员中积极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学习他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的崇高精神。 朱自明是个很平凡的人,但他却用一件件不平凡的事和 “甘做红烛照来人”的奉献精神,充分诠释了新时期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和光辉形象。在人生的征程中,他将继续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灿烂的夕阳耀辉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