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殿华同志是河北省冀州市离休干部,今年74岁, 1998年10月离职休养,现任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从医多年来,他对人民满腔热忱,对党和事业无限忠诚,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他曾十三次被评为省和全国劳动模范,199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优秀医学专家”称号,他曾参加邢台、唐山、汶川抗震救灾等活动,并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真情洒患者 艺精德馨赢得众赞誉 吴殿华出生于医务世家, 1949年8月被分配到河北省冀县(今冀州市)医院工作,从事外科医学。在工作实践中,他刻苦钻研技术,多次获得重大医学突破和科研成果,创多项国内外医疗先进技术。 一切为患者着想是吴殿华的行医准则。为了患者,他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1960年,他对一名因公负伤的患者进行抢救时,从自己身上割下八块皮肤献给病人,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1961年,为救治一名腰椎及膝关节患者,他从自己右髂骨上取出大小五片鲜骨移植到患者身上,而自己终身落下腿部残疾。从医六十年来,每天他都要接待慕名前来看病的疑难重病患者,从没有休过节假日,更记不清有多少个除夕之夜都是守护在病人床前。 余热献社会 老当益壮再创新辉煌 1998年,吴殿华从冀州市医院院长岗位离休。本应安享晚年,但许多群众纷纷找上门来提建议:“您病看得好,手术做得好,自己办家医院吧,我们找你就更方便了。”家乡父老的建议让他陷入深深思索,他想:自己虽然离休了,但仍然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永远不能离休的。就这样,在冀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冀州市职工医院很快挂牌成立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职工医院由原来的7间平房发展成为拥有3500平方米门诊大楼、80余名医护人员的综合性医院。十几年来,医院共接待病人达20万多人次。 为切实帮助农村贫困患者,吴殿华制定了扶贫计划,设立了扶贫病房。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贫困户、下岗职工实行特殊优惠,住院费减免20%;外地农民工来医院就诊,门诊费用控制在35元以内;对困难病人,坚持做到有钱没钱都看病,当地有一位脑出血患者,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就医时家属只带着150元钱,当了解情况后,他当即决定免除全部医疗费用。 2004年,吴殿华又依托职工医院办起了康乐老年公寓,该公寓是集医疗、康复、娱乐、养老于一体的老年乐园,目前共有来自衡水、沧州、北京等地的50多位老人入住。他因人制宜,为老人们设计了科学的食谱,并定期为他们体检。因良好的服务,每年春节,都有30多位老人不愿回家,高高兴兴留在公寓过年。 吴殿华创办职工医院以来,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十几年来共累计为地震灾区、失学儿童、贫困老人捐款达到70余万元。同时,他还担任了冀州市关工委委员,每年都要深入学校作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影响教育青少年。 大爱系灾区 扶危济困彰显至仁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这位亲身参与过32年前唐山大地震救灾的老党员老院长,心急如焚,彻夜未眠,时刻关注着地震灾区的每条消息。他想:四川发生这么强烈的地震,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医务人员,不能再犹豫了,必须立即组建医疗队,奔赴灾区抢救伤员。就这样,他立即召集医院里的3名医生,连同两名司机和自己的老伴,组成了一支由自己带队、7名志愿者参加的救灾医疗队,携带300多种抢救药品、60余件医疗器械及简单的食物与饮用水,迅速奔赴地震灾区,经过24小时的长途奔波,于5月14日上午11时到达余震频发的德阳市,医疗队顾不上休息,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他拖着伤残的病腿,饿了就啃块面包,渴了就喝瓶矿泉水,经过半个月的奋战,共救治了184名伤员,筛查会诊伤员800余人。通过事后了解,吴殿华是河北省赴川救灾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所带领的医疗队也是河北省赴川救灾的首支民间医疗队。 从四川归来后,吴殿华继续牵挂着灾区群众。2008年7月2日,他又带领医疗队携带3万元的药品和生活用品,二次重返地震灾区,为伤员进行认真复查和治疗,返回冀州时,又把灾区的三位老人接到冀州疗养,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医疗。2009年5月7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他率领医疗队并携带3万元的药品和生活用品,第三次奔赴灾区,对他救治的184名伤员进行一一回访,使灾区人民充分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温暖。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吴殿华把满腔热血倾注给灾区伤员,充分展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风范,他的先进事迹也广为传颂。2008年他被评为河北省离退休干部“十大金色之星”,“2008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及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等。 作为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几十年来,吴殿华同志处处彰显了一名老干部、老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他不顾年老体弱,三次率医疗队赴四川灾区,其感人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离而不休、余热生辉、老有所为,是世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