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61岁的刘力群和53岁的李珍夫妇,他们本来是不幸的两个人。妻子先天失明,从没有看到过五彩世界;丈夫因工伤残,余生只得与轮椅相伴。但他们一直仰赖图书,一个靠书开启心灵窗户,一个借书扫除生命灰霾。他们因书结缘,组成了一个让健全人都羡慕和钦佩的幸福家庭……相濡以沫二十年,妻子成了丈夫的“腿”,丈夫成了妻子的“眼”。夫妇俩互相关心,相依相靠,让甜蜜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阅读让他们相知相爱 8月20日对刘力群来说,是一个灰暗的日子。1979年的这一天,正在北京锅炉厂工作的他,被一块突然坠下的1吨多重的钢板砸断了双腿,从此,他的生活就与轮椅相伴。但这个日子对刘力群来说,又是一个幸运的日子。1994年的这一天,正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监听工作的刘力群,被电波中传来的盲人姑娘李珍的奋斗故事所感动,从此,爱情便不断冲淡他生命中的灰霾,并成为沐浴刘力群一生的幸福阳光…… 1994年8月20日,李珍和刘力群相识,两人结缘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京城人家》的栏目访谈,那期节目讲述了盲人李珍坚持读书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奋斗故事。因为自学考试没有盲文教材,李珍便请人将教材念出来,录在磁带上,自己再反复听,凭着这股韧劲,李珍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通过了考试。 李珍对于读书和知识的渴求透过电波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收音机旁的电台监听员刘力群,同样是残疾人、同样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历让刘力群心中产生了共鸣,他思索着自己应该为李珍做些事情。于是,刘力群和听到广播的朋友商量,“咱们去找她,帮她读书录磁带。”就这样刘力群开始为李珍读书读报。 从1994年相识到1996年步入婚姻殿堂,这期间刘力群已经记不清为李珍录制了多少盘磁带,连自己特意为读书录制磁带而买的燕舞牌音响也因过于频繁的使用而“退伍”。提及读书录磁带印象最深的事情,刘力群回忆道:“有段时间,李珍特别喜欢读《庄子》。一本《庄子》我录了30多盘,她总是反复听。”现在,在他们的书房里还珍藏着当年的部分录音磁带。 结婚后,李珍不再借助磁带来读书。每天,丈夫刘力群都会读书给她听。“我常常下班回到家就累得瘫倒在床上,但一听到力群给我读书的浑厚声音,所有的疲劳便烟消云散。”李珍幸福地说,因为她下班到家天色已黑,为了让她每天能够多听一会儿书,刘力群总是先比妻子吃完晚饭,让李珍能够一边吃饭、一边听他读书。“我总觉得他这样做太辛苦,便劝他歇一歇,但他总是不肯。”李珍心疼地说。 在两个人的小书房里,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本本书,有池莉的《来来往往》、铁凝的《永远有多远》、陈忠实的《白鹿原》……它们见证着这对特殊夫妻的读书历程。“我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跟力群一起坐在书房里,听他读书。”回首两人的相识过往,李珍总结为:“广播使我们相识,自学考试使我们结缘,读书使我们相知,邓丽君的歌曲让我们相爱。” 书籍让他们收获更多的幸福 刘力群夫妇对书的热爱发自内心,书也指引着他们的人生之路。 刘力群回首往事,他自幼喜好读书,但囿于成长的年代,可读的书很少,即便如此,提及那个年代的书,如《烈火金刚》《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金光大道》……他仍如数家珍般讲述着当年读书时的感受。“我们那个年代可读的书不太多,每次碰到一本好书,大家都轮流借阅,通常今天晚上借给你看,明天早上就要传给下一个人,我为了看书经常熬红自己的眼睛。”回想起当年挑灯夜读的日子,刘力群笑着说道。 自从自己意外瘫痪后,刘力群当时的人生跌到谷底,精神几乎崩溃。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击碎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所有期望和规划。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那一刻,的确有过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刘力群坦言。 为了排解刘力群心中的苦闷与沮丧,他的父母为儿子订阅了十几种报纸杂志,如《作家文摘》《新华文摘》《北京晚报》等,同时还买来多本文学名著。“可以说,伴我走过人生最灰暗的那段日子有两本书,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马丁·伊登》。”刘力群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父母买给自己的,而《马丁·伊登》则是住院期间一位女医生推荐给他阅读的,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所展现的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我喜欢马丁·伊登那句‘捷足先登,强者必胜’的话。虽然我不赞同他的一些做法,但是他所展现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却给予了我力量。” 刘力群很快振作起来,经过长期的刻苦阅读和自学,现已成长为自由撰稿人,先后发表了近300篇文章,在散文、诗歌、影视评论等多方面均有所涉猎,部分作品还多次获奖。 而妻子李珍,眼下已是中国盲文出版社副编审,她从事盲文编译工作已经28年,经其编校的盲文书籍不计其数,既有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等,也有文学期刊《读者》《小说月报》等。“我能够有幸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字工作,全得益于上学读书,是它们为我开启了世界的另一扇窗。”李珍感慨万千。 儿时的李珍从未感觉到自己的不同,她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游戏,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着。随着姐妹们都开始进入学校,李珍渐渐发觉自己的不同,因为她不能跟姐妹们一起去上学。白天,当空落落的院子里只剩下自己和爷爷、奶奶时,她便会缠着奶奶给自己读书;晚上,姐妹们从学校回来后,她也会央求她们念课本给自己听。 时间长了,李珍不再满足于听奶奶、姐妹们读书,她想自己读书。而自己读书的前提条件则是要学会盲文。因此,她向家人提出了要去盲校读书的要求。于是,不到9岁的李珍开始了独自在盲校寄宿学习的生活。提及当年自己独立阅读的第一本书时,李珍仍激动不已,她说:“当我翻开这本跑遍京城才买到的盲文版《雷锋的故事》,用手摸着读出书中的每个字时,我明白这是我人生里读的第一本书。” 8年的盲校学习生活结束后,李珍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中国盲文出版社工作。工作之余,李珍还坚持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行“充电”学习。这期间她克服艰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5年后就通过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专科阶段的全部课程,而且每门课程均是一次通过。其中,在考《古代文学作品选》时,李珍以87分的成绩位居1993年北京市该课程考试第一。同时,李珍还笔耕不辍,先后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工人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文字作品。 夫妻二人因读书结缘,婚后共同阅读,其乐无穷。他俩虽然没有孩子,但李珍说:“书是我们最好的孩子!” 她是我的腿 他是我的眼 7月的北京,酷热难耐。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南里的家中,李珍依偎在丈夫刘力群的轮椅旁,一边替丈夫摇着蒲扇,一边听丈夫讲解正在播放的影碟。这张影碟是刘力群送给李珍40岁的生日礼物。影碟中,一张张记录了李珍日常生活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从屏幕上翩然飘过,背景音乐是李珍自己演唱的《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李珍说,这首歌的歌词特别能代表她的心情,甚至连歌名,都特别契合她的心意。因此李珍总会唱起这首歌。唱歌时,李珍唯一的动作就是将手放在丈夫轮椅的扶手上,或者是放在丈夫的肩头,音乐节奏激昂时,李珍的手掌就在丈夫的肩头轻轻打着节拍。 话不多的刘力群总是安静地坐在轮椅上,时不时地抬起头注视着妻子,表情平静却饱含深情。李珍任盲文出版社副编审后,借助盲人电脑辅助软件,她也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已经结婚近20年的老两口就像小情侣一样天天在网上聊天,家长里短、逸闻趣事,他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刘力群说:“看到她的QQ头像亮着,就感觉她没出门,就在另一个屋子,如果哪天网络坏了,就感觉她真出门了。”妻子出门在外是刘力群最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晚上必须一起吃饭”的习惯。 2010年世博会期间,李珍到上海出差5天,这5天对刘力群来说极为难熬,做什么都没有精神,吃饭也是凑合。大多时候一个人躺在屋里,晚上也不开灯。“他说总觉得屋子里头空空的,好像我把温暖气息都带走了。”李珍说。 在认识李珍之前,刘力群曾度过了15年十分灰暗的时光。1979年8月20日,因在工厂被一块突然坠下的钢板砸断了双腿,从此,他的生活就与轮椅相伴。这个遭遇让本来就内向的刘力群一度陷入了绝望。可就在1994年的同一天,当他听到从电波中传来的盲人姑娘李珍顽强不屈的故事时,他被深深感动,从此,在刘力群充满悲观与绝望的日记中,李珍的名字越来越多,他对未来的憧憬越来越浓。 当爱情的种子在心底萌牙,刘力群就又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当年李珍自学考上大专后,要参加高等教育本科自学考试,刘力群就每天把教材录成磁带送给李珍听,或者通过电话给李珍朗读教材……二十年来,为妻子读书、读报已经成为刘力群每天必做的功课。 2012年10月,“北京榜样”评选活动如火如荼进行……在电视节目中,李珍推着轮椅上的刘力群上场,刘力群轻声地提醒妻子:“慢点儿,下两个台阶。”李珍熟练地转身,倒退拉着轮椅通过。遇到上台阶,李珍轻压扶手,将轮椅前轮抬起搭在台阶上,再略抬后轮,轮椅就拾阶而上。 这样一套动作,李珍完成得熟稔而又从容,根本看不出她是先天失明的盲人。坐在轮椅上的刘力群时不时地抬头看着妻子,他们的目光永远不会相对,但是举手投足之间却如此默契。刘力群说:“她是我的腿。”李珍笑道:“他是我的眼!” 两人合起来能做到的就不叫困难 两人结婚以来,为了照顾盲人妻子的生活习惯,刘力群总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在李珍眼里,丈夫是一个“小事能干,大事也能干”的人,做家务、帮别人修电脑,甚至装修搬家都不成问题。 刘力群、李珍的新家装修完全是刘力群一人操持下来的。坐在轮椅上的刘力群和正常人一样一遍遍跑建材市场,设计装修图纸,检查施工进度。装修好之后,刘力群又悄悄叫来搬家公司,“李珍早上上班从老房子出门,晚上下班就回到新房子了。”刘力群想给妻子一个惊喜。 不过刘力群也有惹妻子不高兴的时候。李珍说,“力群爱上网,有时候晚上上到很晚,每次催促他,他总是说‘一会就好,一会就好’,可就是不动,我生气了就不理他。”可是,这种生气非常短暂,因为家里的洗手间高出客厅地面一个台阶,轮椅进不去,刘力群每次洗澡,都得李珍把他推进去。在帮助刘力群洗澡时,李珍又被刘力群的三言两语逗乐了。“生气了也得给他干活儿。”说完这句话,李珍把头转向刘力群,两人一个“对视”便都笑了起来。 2013年8月19日,刘力群给客人播放李珍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的视频,李珍在一旁显得既自豪又害羞。2011年被评为中国残联“十一五”优秀人才的李珍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刘力群把活动视频都精心保存了下来。 在家里打扫卫生,常常是李珍在前先擦一遍,刘力群在后将妻子没有擦到的地方再擦一遍。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他们都是这样相互配合着完成的。 李珍也会推着刘力群出去逛街、看电影,有时候他们还会在网上团购餐券,然后和大家一起排队去消费,并在网上写下点评。看电影时,刘力群总是在电影人物不说话的时候给李珍讲解,而且画面变了,人物变了,甚至人物无声的动作刘力群都会小声地讲给李珍听。 夫妻俩还去了故宫游玩,李珍推着刘力群总是沿着护城河走,“我们就是想体验不一样的感觉,我们两个加在一起就有腿有眼,没什么可怕的。”刘力群和李珍多次提到计划出去旅游,一些国外景点也在计划之列。而刘力群早已经开始琢磨换一个高档点的单反相机,等旅游回来,他就拿着照片讲给妻子听,就像他给妻子读书、读报一样。 2014年春节前夕,刘力群夫妇应电视台邀请,去参加一档电视节目录制,李珍笑吟吟地告诉邻居:“电视台打电话说过来接,力群拒绝了,说自己走,以前参加活动也都是我们自己去的。”李珍说,我们在一起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所以并不觉得过得有多难。刘力群则感叹:“两个人合起来能做到的事情就不叫困难,尽管可能曲折一点,费劲一点,但是这也比处处要人照顾感觉要好。” 和理想的人过现实的生活,这句话是刘力群对婚姻和幸福的总结,话语平淡却极富哲理。对刘力群来说,李珍是“他的腿”;对李珍来说,刘力群是“她的眼”,两个身体都有残缺的人相互扶持过着平淡的生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生活很现实,但也正是千万人所追求的理想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