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华发,慈眉善目,思维清晰,谈吐不凡,87岁的吴祖强看上去要年轻许多。耄耋之年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但吴祖强没有。年轻的时候,他奉献于音乐和音乐教育事业,如今他依然坚持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面对来访,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侃侃而谈。 难以割舍的“大剧院”情结 北京国家大剧院是吴祖强解不开的情结。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剧院项目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曲折和人们认识上的局限,这个项目一度受到质疑,有人联名建议下马。在此关头,吴祖强奔走呼吁并两次给国务院总理写信,年年在政协大会上力陈大剧院对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最终,国家大剧院得以立项并于2001年开工建设。 2007年9月25日国家大剧院落成开幕,这是吴祖强最高兴的一天,他没有想到在自己80岁的时候,能够亲眼看见国家大剧院落成开幕。面对这一壮丽辉煌的巨型建筑,吴祖强百感交集。 对他80岁高龄还担任国家大剧院艺委会主任一职,有些人不理解:这么大年纪了,为何还要担任这一重要职务?吴祖强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坦率地讲,刚接下这个任务时心情确实有些复杂,因为毕竟年纪大了。以前同事见面叫我老吴,现在叫我吴老。但我是一个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人,虽然有压力,但我有兴趣,可以和大家一起进行探索和尝试。所以我接受了两年的聘期,希望在有生之年做点奉献。” 就这样,吴祖强从硬件到软件都不断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大剧院即将开幕时,他又在全国政协提出议案,呼吁大剧院应该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机构,不能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经营。最终,他的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都一一得到了落实。 “哥哥带我走进音乐殿堂” 吴祖强很多地方都印刻着家庭带给他的巨大影响。 吴祖强的父亲吴瀛是著名文物考古学家,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办人之一。吴祖强还有着一位作为文学戏剧大家的大哥吴祖光。吴祖强秉承了父亲的艺术气质和组织才能,在从事音乐事业的过程中展现出来。大哥吴祖光也成为日后支持引导吴祖强走上音乐道路的人。在哥哥的帮助下,吴祖强演过戏,也写过散文,最终也因为哥哥的关系,认识了最初的音乐启蒙老师张定河,走上了音乐道路。 吴祖光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吴祖强还是一个学生。他就帮哥哥抄剧本,或者做一些文字工作,虽然自己是学音乐的,但那个时候还没有能力承担作曲的工作。哥哥吴祖光的第一部作品《凤凰城》的作曲是由张定河完成的。由于张定河的教导,吴祖强考取了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开始从事专业音乐的学习和创作。吴祖光是他在音乐道路上的益友,在逃难到香港的日子里,也不忘给弟弟寄回一些珍贵的音乐资料。直至现在,吴祖强在钢琴上放着的一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就是吴祖光当时从香港寄给他的。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亲人朋友的帮助下,吴祖强在音乐上的造诣不断加深。 “为了国家,投身音乐教育,是我的使命!” 1952年,吴祖强成为首批留苏的三名音乐专业学生之一,与指挥家李德伦、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一同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 在名师的指导下,吴祖强在学习上十分刻苦,创作了《C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大批成熟的作品。1958年,吴祖强以“全优”的成绩和作曲家资格毕业。归国之后,吴祖强回到了他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教学,这一教就是大半生。 回顾当年,吴祖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那时候,国家安排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因为一切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义不容辞。为了国家,投身音乐教育,是我的使命!” 回国后,吴祖强把在苏联学到的西洋管弦乐技法系统地引进到中国的音乐教学中,编著出版了作曲理论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和一些译著,这些教材被几代音乐学子使用。如今,《曲式与作品分析》一书已出版了十几万册,曾荣获国家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他的音乐创作与教学,为中国主流音乐文化的创建与发展立下了卓著功勋。每当谈到这些,吴祖强总是笑称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叫做“从乐”,即走进音乐,而从事音乐教育活动又叫做“从教”,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了。他在教师岗位上为中国的音乐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国际知名的音乐家。回忆起任教的岁月,吴祖强说:“教师是我最喜欢的头衔,而学生们也正是我最成功的作品。” 创作的经典作品历久不衰 作为作曲家,吴祖强创作出了一大批在中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音乐作品。 由他担任音乐整体设计、主持创作并作为作曲者之一的舞剧《鱼美人》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以高度的民族性和交响性成为中国舞剧音乐的经典。 舞剧《鱼美人》的音乐由吴祖强与杜鸣心合作,于1959年11月在北京首演并大获成功,成为我国舞剧艺术发展初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吴祖强与杜鸣心的成名作。 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中,吴祖强功不可没,因为他是这部作品的牵头人和主要创作人之一。吴祖强执笔创作了该剧的序幕、第一场和第四场,又指导他的学生王燕樵完成了第二场的创作。在引用《娘子军连歌》时,吴祖强找到了作曲家黄准,希望能使用她的歌曲作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素材。黄准爽快地答应了,还将自己在海南岛体验生活时收集的民间音乐素材一起交给了吴祖强。剧中的那一段五寸刀舞就是根据黄准提供的民间音乐改编而成。 在吴祖强作品中演出频率最高的是他写于1973年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运用复调艺术手法,对阿炳原作进行了重大发展和升华,成为中国弦乐比赛必奏曲目。这部作品还被世界上许多交响乐团演奏并出版成多个版本的唱片。不少人评价,吴祖强的交响乐作品是用西洋管弦乐技法来表达民族情感,充分体现了民族的魂魄。 1973年,吴祖强与王燕樵及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共同合作,完成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创作。这是我国音乐史上首部成功地将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的协奏曲,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典范之作。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多次在世界各大城市指挥演出过这部作品。 音乐活动家以当教授为荣 人们常说,人到50岁就步入“天命”之年。吴祖强50岁之前的突出成就是音乐创作,而50岁之后则是“入仕”。时代需要音乐家,也需要音乐活动家。吴祖强曾经被考虑过担任文化界的高层领导,但他怕影响音乐创作,给推辞了。可是他也并未完全回避“当官”,当党和国家需要他担任领导时,他是无条件服从的,只是在努力当好“官”的同时,也要实现自己在音乐事业上的理想。他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达11年之久。在他担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期间,主持召开了一度拖延了五年未举行的第五次全国文代会。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他最终以当一名教授为荣。他受命到中国文联任党组书记时,如果将人事关系从中央音乐学院转过去便可享受副部级待遇,但他始终未转,并且一直坚持教学。如今,他的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和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职位是众望所归。 吴祖强的妻子郑丽琴是他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的同学,后来随他一起转任至中央音乐学院,是钢琴系教授,也早已桃李满天下。两人相濡以沫,走过了风风雨雨,实在是让人羡慕。 吴祖强的一生都是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作曲、教书、担任领导还是社会活动。吴祖强的人生轨迹,是一条与新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的平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