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常武地区这块血与火的热土上,东安人民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英勇奋斗,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谱写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谭天生,1919年7月27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市东安镇蒋埝村高车垛。以种田为业。1941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26日光荣牺牲。储来娣,女,1923年7月27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市新建乡储巷村,1940年与谭天生结为夫妻,以种田为业。 精心护理伤员 抗日战争时期,高车垛是丹金武地区对敌斗争有名的堡垒村。 1941年春的一个夜晚,原金坛县委书记余慎,武九区区长唐克等领导把30多名新四军伤员秘密送到该村,分散安排到几个堡垒户家养伤,储来娣一家住了20多个伤员,她把受伤最重的沈指导员安置在楼梯下的暗室里,其它伤员都安排在磨坊里住。储来娣待伤员象亲人一样,精心护理,无微不至。 那时她产后才两个多月,但每天都要为伤员烧水、煮饭、缝补浆洗。为了尽快治好伤员的伤,她和丈夫谭天生秘密地从闸上和东安请来了石象贤和吴兴裕二位医生,轮流为伤员治伤,又冒着危险,通过关系搞来了紧缺药品,解决了燃眉之急,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大部分伤员都伤愈归队了。可沈指导员、施才福、万福生等三个重伤员,由于伤势重,缺少营养,伤口愈合慢,脸色苍白,身体瘦弱,有时指导员还昏过去。储来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调养好重伤员的身体,她毅然把自己本来不多的奶水挤在碗里,用汤匙喂给指导员喝。沈指导员睁开眼,喝了一口,吃力地说:“来娣,你把奶挤给我喝,孩子怎么办,我对不住孩子啊。”储来娣说:“指导员,你们为了打仗负了重伤,我照料不好,怎么对得起你们?”在她的再三劝说下,沈指导员才把半碗乳汁喝下,此后她经常省下奶水给伤员喝,三位重伤员在她家养伤一年多后,伤愈归队,重返了杀敌报国的前线。 率众拆敌堡 日寇侵占东安后,到处建碉堡据点,妄图扑灭熊熊的抗日烈火。当时,紧靠东安的宜兴新建乡的闸上,韶巷等镇也都有一小队伪军据守,他们经常来东安附近骚扰,群众痛恨之极,希望拔除这些毒瘤,1941年夏天的一天,高车垛中共党员谭天生侦察得知,闸上和韶巷的伪军在当晚换防。便立即和地下党员谭殿章等商量决定。乘闸上伪军去韶巷换防堡空无人之际,拆除敌堡,并作好了周密部署。傍晚,闸上碉堡里的伪军刚走,谭天生便率领本村二十多名青壮年立即出发,一刻多钟便来到了三里路外的闸上敌堡前。谭天生立即布置几个人四面作好警戒。大家一齐动手,撬开大门,爬上堡顶,揭瓦掀梁,推倒砖墙,半个多时辰,一座碉堡便夷为平地。谭天生指挥大家迅速撤离闸上,把拆下的木行条、椽子、门板等立即扛走,藏在高东垛村旁的的甘茅墩里。 谭天生率众神不知、鬼不觉地拆毁了敌堡,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强忍悲痛送情报 第二天一早,储来娣早早地吃了早饭,把情报揉成一个极小的纸团,藏在手帕中。同时打了一个包裹背上,扮作回娘家的样子。当走近和头桥时,从湟里方向驶来一辆日寇巡逻汽车,车上的日本兵发现了她,大叫:“站住!站住!”储来娣头也不回,径直往前走。汽车追到她身边嘎地停住,跑下三四个日本兵把她团团围住。储来娣一看无法脱身,急忙掏出手帕佯装擦嘴,暗将情报纸团吞进腹中。一个日本军小头目眼一瞪,凶猛地打了储来娣一巴掌,恶狠狠地问:“干什么的?叫你站住为什么不站住?”储来娣压住怒火,从容地说:“回新建娘家”。另外两个鬼子抢上前,搜遍全身,一无所获,便拳脚相加,枪托乱砸。储来娣被打翻在地,滚入水稻田,浑身都是泥和水。日军小头目上前一把揪住她的头发,狠命地往水田里揿了一会儿,又拉起来问:“你是不是新四军的密探?”储来娣尽管被呛得气都快接不上了,但还是坚定地回答:“不是!我回娘家”。几个日本兵见问不出什么,又毒打起来。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枪声。日本兵一惊,回过神来,丢下储来娣,慌忙中乱放了几枪,怕中埋伏,争着爬上汽车,脚底抹油溜了。 区中队几位同志及时赶到,把遍体鳞伤的储来娣扶起,送到闸上村的堡垒户余伯年家里养伤。 谭天生和储来娣夫妻革命斗争的故事,真实记录和讴歌了人民群众的英雄业绩,是对广大党员、各级干部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能让后来人、尤其是青少年牢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振奋精神,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更大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