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外国人曾断言“中国人根本不可能研制出万门程控交换机”。而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的青年教授邬江兴,仅用了五六年时间,就研制出比西方同类产品性能还优越的程控交换机,为国家和军队通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此,中国通信网络干线彻底国产化。 走上“另一个战场” 邬江兴出身军人世家(父亲是新中国第一批授衔的少将),16岁入伍,在大别山深处当上了一名工程兵,经常在坑道里施工,条件非常艰苦,但他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挤时间自学工程机械原理。很快,他被选拔到南京军区某部,一边当数据录入员,一边“偷偷摸摸”学习数理化知识。在那个科学技术如“毒草”的年代,邬江兴“偷偷摸摸”学习被揭发了,还受到批判……然而,邬江兴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执著地走着自己认准的路。 上世纪70年代初,部队领导决定提拔一批年轻人充实到重要的技术岗位上来。当时全国的电子计算机仅有十几台,从事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也不过几百人。邬江兴作为其中的一员,既感到幸运和兴奋,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一面努力工作,一面如饥似渴地抓紧学习。 1975年,邬江兴作为开发、生产、使用计算机的代表,被选送到洛阳外国语学院(后升级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工作和学习,参与中国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的设计。1982年中国第一台5亿次计算机组织设计时,年仅29岁的邬江兴在国内计算机界已经小有名气。 自学成才的邬江兴走上了“报国”之路,杀进了和父辈们不同的“另一个战场”。 国产程控机铸辉煌 上世纪80年代,全国电话装机量不足800万线,平均近百人才拥有一部电话,私人拥有电话是一种奢侈。也就在这时,美、日、德、法等七个国家八种制式的程控交换机纷纷登陆我国通信市场。每年数十亿外汇流向国外,同时,我国通信网络的安全也面临着极大威胁。 这种局面,让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的年轻教授邬江兴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军人职责就是防御侵略,当我国高新技术滞后、民族工业微弱而遭蚕食瓜分的时刻,这里就是战场,我有责任去保家卫国。” 1987年,邬江兴带领15名懂计算机的年轻人,凭借着一家公司资助的300万元资金,毅然立下“军令状”,踏上了研制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艰难历程。 当时我国的程控交换机技术非常落后,又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很多人都认为邬江兴走的是一条“不归路”。面对众多议论,邬江兴坚定地说:“难道程控交换机比两弹一星还难?我们一定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也可以研制出自己的程控交换机!” 当时,国内也有不少专家认为我国研制大型程控交换机的时机还不成熟……然而,邬江兴却有着自己的一套思路:程控交换机和计算机固然是两个技术领域,但是“程控”是要用计算机控制实施的,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学科的交叉点,又是技术的交融点。他认为,从军事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两个部门把守的防线,是最容易被突破的。 就这样,邬江兴带领着他的团队,从拆卸分解老式电话机入手,逐渐积蓄着在交换技术领域的“能量”。他们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科研开发,生产出了当时我国最大容量的HJD03模拟程控交换机,实现了计算机技术领域向交换机技术领域的初步跨越。 然而,与国外先进的程控交换机相比,HJD03机的容量还是很有限。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突破这一瓶颈? 为了赶进度,邬江兴想出了一个“狠”办法:他安排人员24小时在实验室门前站岗,每天规定1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到时间谁也不能走……邬江兴在“逼”战友,更是在“逼”自己。他说:“必须有思路!必须有创意!” 此时一位战友突发奇想:“能不能用5亿次计算机下马时封存的东西?” 一句话提醒了邬江兴,把他们几年前研制出的每秒5亿次计算机的设计方案移植到04机的研制上,这不就是一条新路吗? 经过了近700个昼夜的奋战,1991年,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HJD04”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以下简称04机)问世了! 邮电部组织鉴定得出结论:04机“是我国电话交换机技术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该机设计新颖,技术先进,达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系统结构和交换网络都有所创新,呼叫处理能力居国际领先地位”。04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组荣立集体一等功。 这个比西方同类产品性能优越几倍的04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华民族的“争气机”,而邬江兴也获得了“中国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之父”的美誉。 邬江兴和战友们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切入交换机的研发,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同类产品不同技术原理的研发之路,推动了民族通信产业的崛起,为国家直接或间接节省了上千亿美元的外汇,使我国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独立开发大容量交换设备的国家之列。 打赢无硝烟战争 邬江兴每次接受采访都绕不过04机的话题。 有人问他:“04机是您天才的作品吗?”邬江兴摇摇头,说:“当年的‘成功’,因为我走的是弓弦,他们走的是弓背。” “弓弦”就是捷径。邬江兴走“弓弦”,得益于他长年的知识积淀。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到上海参加我国第一台军用集成电路计算机学习维修;他曾两次以军代表的身份,到上海工厂监督设计成果投产;他还到洛阳参与开发、生产、使用三方联合项目。这些经历将产、学、研的过程打通了,使他明白科研成果的开发设计、制造工艺、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材料核定、工种投入等等“应该在哪儿下爪子”……也正因此,他的思维有了一次“原创性”革命。对于程控交换机,别人看成是由计算机控制的电话交换机,而他却看成是可以提供电话交换功能的计算机。当时计算机贵为皇冠明珠,邬江兴他们这批IT早期开拓者可以说是新锐一族,果断地对电话交换机的体系结构进行先“破”再“立”。 “走‘弓弦’的要义是应当科学地批判和继承前人的知识,因为当现实的技术发展环境改变之后,前人过去选择的‘弓弦’在今天就可能会变成‘弓背’。”邬江兴说。通常人们因只知道传统改良而舍近求远,邬江兴则因另有发明而扬长弃短,这一下就是天壤之别了。 当今世界,全球性高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市场如同战场。中国,被公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最后一个巨大的电信设备市场。随着国产程控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国跨国公司为与我争夺市场,竞相大幅度降价,有的甚至降到远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某些外国政府也介入其中,以提供软贷款的方式来推销他们的产品。 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与科技实力,与中国新生的04机展开了较量。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十几家大公司,纷纷派员赴郑州与邬江兴联系,寻求合资者有之,商谈技术转让者有之,条件一个比一个诱人。 “我们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民族的利益。”在研究04机销售战略的会议上,邬江兴斩钉截铁地说,“表面上说是合资,但人家凭经济实力形成控股局面,渐渐地,04机就不是中国制造了。” 邬江兴等人冷静地分析了市场的形势后,从“先从中小城市发展”、“提高性能价格比”、“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下手连续走了几步好棋。一招不行,对方又使出软招法——收买。那些年,究竟有多少外国公司许以别墅、轿车等优厚条件竞相聘请,连邬江兴自己也记不清了。他的身价已飞涨到年薪数十万美元。 邬江兴无法接受这种聘请,因为有这样一组数字刺痛了他的心: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仅占世界的0.8%,而韩国占6%~7%,日本占18%,就连印度也达到了3%。作为炎黄子孙,他知道怎样做才算维护民族的尊严。 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是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宏伟战略事业。邬江兴深知,仅靠少数人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必须唤起全民族的支持和参与。 ——他列举数字告诉人们:未来的竞争取决于高科技领域竞争,发展高科技产业刻不容缓。 ——他不厌其烦连连上书,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又一份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邬江兴的一系列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邬江兴关于组建“中国巨龙通信产业集团”,整编各路“游击队”,形成正规化、现代化大兵团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设想也开始付诸实施,一条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的新路展现在人们面前。 “所有成绩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神经中枢”——核心路由器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为破解这个难题,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邬江兴团队先后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路由器、大规模汇聚路由器和太比特核心路由器,同时还自主研发出骨干路由器的核心器件的交换芯片,宣告了我国以互联网应用为特征的信息通信网络“空心”时代的结束。 本世纪初,第三代移动通信成为世界通信技术争夺的新高地。邬江兴团队再次发起冲锋,不仅掌握了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所有关键技术,而且在世界上首创全新体系结构,设备性能比国外技术提高了1O多倍,而成本却只有三分之一。 2013年9月,由邬江兴挂帅,联合国内外十余家单位,聚合500余名研究人员,历时6年潜心研究,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结构动态可变的拟态计算机,并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验收。测试表明,拟态计算机典型应用的能效,比一般计算机可提升十几倍到上百倍。而由“拟态计算”引申出的“拟态安全”概念,在美国斯诺登推开“棱镜门”的今天,将有效维护我国信息网络空间安全。 当时光回溯到2003年,50岁的邬江兴自信而平静地走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申报答辩台。拂去将军光环,也拂去一路尘埃,站在众多评委面前,他不卑不亢,谈吐从容……面临激烈竞争,他却一再强调,所有成绩都是整个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 老兵不退休,只是悄然隐去。 2013年11月20日,年满60岁的邬江兴被免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职务。那天晚上,邬江兴难得在10点钟前回到家里。爱人劝他,退休了,以后不要再那么累了……他立刻纠正:“我不是退休,是免职。我还要向世人证明,我不仅能当好一名优秀的校长,还能做一名优秀的教授。”停顿了下,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他轻声问:“再有两天就是周末了,放两天假?唉,你说就不能放一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