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故宫国宝与陕西汉中的一段缘分

2014-9-26 13:56|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700| 评论: 0|原作者: 郭松林

摘要: 故宫国宝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曾与汉中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院,到1928年10月,迎来了所谓的“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后,不时在长城外 ...

故宫国宝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曾与汉中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1925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院,到192810月,迎来了所谓的“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后,不时在长城外制造事端,大有随时入侵平津之势。北平一旦沦陷,故宫博物院不是遭战火破坏,便是馆藏珍宝被劫掠。出于保全国宝的考虑,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向政府递交报告,拟将国宝南迁上海,并通过了6万元费用预算。行政院批复核准后,理事会开始了南迁的准备。理事会还做出议决,南迁以故宫精品为主,并从1932年秋开始登记、装箱。为不使国宝在运输过程中因震动碰撞而损坏,工作人员拜古董商为师学习包装技巧。每装好一箱,即贴上封条,写上编号。历时半年,装箱完毕,共计19557箱。

当时故宫准备南迁的珍宝,计有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多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多件;玉器无数。珍贵的文献就装了3773箱,包括清廷各部档案和明、清两朝帝王的实录、起居注等,还有太平天国的档案史料。其中一套内阁大库档案红本,是清乾隆五年起到光绪二十四年止,中间没有间断的历史文献。另外还有四库全书以及各种善本、刻本。贵不可言的是一本五代时刻本的《陀罗尼经》,它是当时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刊印于公元975年,是杭州雷峰塔倒塌后在塔内发现的。文物中最笨重的是国子监的10个石鼓,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刻,上面刻着战国时代的故事。这些石鼓以其被发现时的地址、朝向命名,称为“陈仓十碣”或“岐阳石鼓”,是在唐朝初年发现,后来被金兵劫掠到北京的。

 

国宝南迁

 

19331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3日,山海关沦陷,平津风声鹤唳。时不待人,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计划启动。故宫国宝于是年26日开始分批南迁。当时分为三路转移:南路的线路为南京至汉口至桂林至贵阳至安顺,最后到巴县;中路的线路为南京至汉口至宜昌至重庆至宜宾,最后到乐山;北路的线路为南京至徐州至郑州至宝鸡至汉中至成都,最后到乐山。

北路运往汉中的这批国宝,可以说是在日机的一路轰炸下,最历尽艰辛的一路。最初的打算是在宝鸡存放。国宝运到宝鸡后,先存放在关帝庙和城隍庙,随后在西安行营的帮助下,开始在渭北塬上挖窑洞作库房。窑洞挖好后,先用木箱和报纸做实验,结果短短一星期,箱子长毛了,报纸潮湿得完全粘在了一起,这样的条件怎么能存放国宝呢?

正当人们因为国宝无处安放犯愁时,潼关吃紧,关中告急。经过几番讨论、汇报,最终,故宫国宝踏上了前往汉中的征程。

当时汉中还不通火车,只有一条新修成的西汉公路可以利用。于是西安行营特调专车专人专运,并给予特别通行,力保文物不失。从1938222日起,分28批,历时48天,到411日才将7000多箱国宝运完。数十年后,时任故宫博物馆职员的瓷器专家吴玉璋先生在台北回忆起这次运输时说:“宝鸡到汉中,其间要越过3000公尺高的秦岭。当时正值严冬,秦岭路况极差,行车肯定充满危险,可想到后面跟着的日本人,也只好听天由命了。每有一批车开出,大家都提心吊胆,直到汉中那边打电话来报了平安,宝鸡这边才放心。可是,虽然我们一再小心谨慎,还是有批车发生了问题。3月间秦岭大雪,山崩路塌,车辆被阻,方圆几十里,只有一个小面馆,存货还不多,大有断炊之虞,我自告奋勇上山送粮,却没有司机肯去,后来出了很高的价钱,才有一位司机答应下来。我们在车轮上挂着铁链,摇摇晃晃就上了山,谁知山中积雪已多,无法辨出路来,下坡时,好几次滑到崖边才停住,司机吓得满头大汗,我也已经紧张得里外棉衣都给汗湿透了。”

 

结缘汉中

 

7000多箱故宫国宝经过千辛万苦,安全运抵汉中后,分别被安放在了汉中文庙、马家祠堂、张寨大庙和范氏祠堂。

护宝老人范明德回忆说,军车车队是在一个白天到达范寨的。车上的军人在第一时间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在范氏祠堂附近建立起了警戒线;另外一部分人负责看管民工搬运文物珍宝。民工都是从范寨找来的村民,按搬运的量发放工钱。由于箱子很多,几乎寨里所有青壮劳动力都出动了。箱子不重,但被三四条钢片合围着,根本看不到里面放着什么。每个箱子后面都跟着至少一个士兵,他们在警惕看着周围环境的同时,嘴里还会不停地喊着小心轻放……

全部搬运完毕,这些军人迅速将范氏祠堂完全警戒,两步一哨四步一岗,方圆十几里根本不能近人。这些箱子在存放范氏祠堂的两年中,护宝军人与附近百姓基本上相安无事。只有一回,一个耳朵有些背的老人因为没听见士兵的警告,误闯禁区,被铐在树上审问,最后由范寨村民联名作保,才把老汉救了回来。

这批故宫国宝存放在汉中期间,曾发生守卫士兵的手榴弹不慎坠地爆炸,除当场炸死三位值班士兵外,也波及临窗放置的文物,炸碎了一件乾隆款白地青花瓷瓶、震伤了一只龙纹瓷瓶。

汉中在日军企图加快战争进程的那个阶段曾遭到日机20多次的狂轰滥炸,故宫国宝的安全成了大问题。为防不测,根据国府指令,19392月,故宫国宝便沿新修成的川陕公路,向相对安全的四川转移。这些箱子和军人从此离开了范寨等存放地,而且再也没有回来。当时,一个外号叫“臭牡丹”的人说,在搬运箱子时看见里面装了个大玉盆。直到此时,汉中当地人才把这些箱子和故宫国宝划上了等号。至此,这7000余箱国宝与汉中的缘分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曾在汉中存放过的故宫国宝,其大部分至今还在台湾,与北京故宫隔海相望。民国大佬于右任先生曾有一首名为《国殇》的诗,大概也可以代表这批故宫国宝的心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