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城市“老漂族”:幸福晚年在哪里?

2014-9-24 15:42|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981| 评论: 0

摘要: “老漂族”在参加城市社区趣味活动爷爷每天接送孙子上学“老漂族”希望多抽点时间看看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乡村来到大中城市工作。为此,他们的父母也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随子女一 ...

“老漂族”在参加城市社区趣味活动

爷爷每天接送孙子上学

“老漂族”希望多抽点时间看看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乡村来到大中城市工作。为此,他们的父母也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随子女一起生活,成为陌生城市的“老漂族”。在异域都市,老人们并非人们想象的乐享清福,他们虽然享受着阖家团聚的天伦之乐,但也承受着每日为儿女、孙辈洗衣做饭的过度辛劳,遇到的是不适应大都市生活,以及老年福利、医疗养老政策难落实等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从而让他们的晚年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老漂族”的晚年生活到底怎样?他们是真正乐享天伦,还是人生的无奈?社会各界如何关爱这一特殊群体,让他们“漂”得更幸福?

 生活**  离儿女很近,离快乐很远

    照理说,老人从偏僻的农村来到子女工作的繁华都市,应该说是告别了乡村“空巢”生活,阖家团圆,乐享天伦。可无情的现实是,他们离儿女近了,离快乐却依然很遥远。

    没人说话:除了接送孙子、做家务,剩下的便是孤独

    湖南桃江县的刘先贵夫妇,在同村人眼中很有福气:女儿女婿都在长沙某机关上班,小两口经过多年打拼,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电梯房。2007年,刘先贵的外孙女出生后,他和老伴就被女儿女婿接到了长沙,一来是到省城享享清福,二来是帮忙照看孩子。

    时间一晃7年过去了,刘先贵的外孙女现在上小学了。但他和老伴的生活依然没有多大改变。每天早上6时,刘先贵步行20分钟去集贸市场买菜,买菜回家后待外孙女吃过早餐,又送她去上学。再回家,一时无事,两老就坐在家中四目相对。在桃江,刘先贵不是在农田里忙活,就是料理院子里的几垄菜地,空闲时和邻居打打骨牌。在长沙,没有农活可干,没有熟悉的菜地,也没人会玩家乡的骨牌。女儿女婿居住的小区,年轻人多,白天都要上班,刘先贵和老伴想找个人聊天都难。

    “没人聊天说话”、“精神空虚寂寞”和“想念家乡”,是刘先贵老两口的最大心病。他们离开泥土芳香和朝夕相见的邻居,来到钢筋水泥砌成的高楼大厦里,每日为儿女、外孙女洗衣做饭,出门也只是往来于农贸市场、超市这些地方。除此之外,再无其它事情可做,感觉自己“被人遗忘了”。刘先贵老两口一天之中最期盼的时刻,就是儿子儿媳下班、外孙女放学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然而晚饭一过,儿子上网,儿媳看电视,外孙女也做作业去了,一家人很少有说话聊天的机会。他们名义上与儿孙团聚在一起,却承受着莫名的孤独。

    观念不同: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老窝”。65岁的杨大爷如今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儿子儿媳在城里开了一家小餐馆,小两口每日忙于打理店里的事情,无暇照料上小学的孩子。2011年暑假,杨大爷和老伴被儿子儿媳从农村老家接来城里照看孙子。然而城里的别样生活让老两口一下子作了难,他们不会使用天然气灶煮饭做菜,上楼要乘电梯,一排排的按键也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接孙子放学要坐地铁,刷卡、上车、找出口,这些城市人驾轻就熟的事,却让老两口在“地下迷宫”里迷路了好几次;住在儿子儿媳家上厕所得坐在抽水马桶上,这让一辈子蹲坑如厕的老人直呼“太不习惯了”。

    杨大爷老两口不仅对这座现代化城市不适应,就连和儿子儿媳在一起生活也时常感到“不舒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家庭矛盾重重。比如孙子犯了错误,儿子儿媳批评他,老两口却说他还小,不懂事,总是护着他。孩子不好好吃饭,老人一口一口哄着喂,儿子儿媳觉得这是溺爱。礼拜天儿子儿媳想睡个懒觉,老两口天一亮就爬起床操持家务了。看电视也不同“频道”,儿子儿媳爱看言情剧,两位老人则喜欢看花鼓戏;老人过日子精打细算,剩饭剩菜舍不得倒掉,儿子儿媳却说吃剩饭剩菜对身体健康有害。观念上的差异,让两位老人产生一种“寄居”的感觉,觉得他乡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归宿地。

    福利差别:有病只能硬扛着,不愿给儿女添麻烦

    “老漂族”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常常闷在家里缺乏活动,日子久了,身体难免憋出病来。由于医保异地报销手续难办,他们看病、检查身体都要自掏腰包。但老人们往往体恤儿女挣钱不易,就算身体哪里不舒服了也强忍着,不愿意让儿女们知道。

    每天在学校门口接送孙子的徐大爷说,他从去年秋天起就感觉全身没劲,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一直没和儿子儿媳说。今年春节过后,老人的病情愈发加重了,到医院一检查,被确诊为糖尿病。经过治疗,病情虽然有所稳定,但每月吃药、打胰岛素要花一大笔钱。

    徐大爷儿子在国企上班,儿媳在一家私企工作,算是中等收入家庭,可是要还房贷,要养孩子,负担也不轻。因此,老人平时有什么头疼脑热的小病都是硬扛过去,因为城里大医院看病太贵了,看个感冒都要好几百元钱,这样会增加儿子儿媳的生活负担。

    怕看病,是徐大爷这样的“老年漂”的一种共同心理。由于异地看病报销额度很小,手续也比较繁杂,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医保的实惠,有病也不愿去看。此外,由于户籍限制,不同省份的“老漂族”养老金的领取、老年卡的办理,规定不一样,办起来也很麻烦。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不比年轻人,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老年人对于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相关手续该去哪里办理,都不甚清楚。同样都是老人,却因“漂”在“异乡”失去了很多本来能够享有的福利,无形中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城市“边缘人”,被排斥在城里人的主流生活、社交圈和体制之外。

 记者访谈  享受天伦之乐还是人生的无奈?

    从乡村来到城市儿女身边含饴弄孙;离开了熟悉的农村家居环境,到一个封闭、陌生的环境里生活。老人们这是在享受天伦之乐?还是人生的无奈?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一。

    正方观点:照顾孙子做家务,苦点累点也心甘

    傅玉辉(女,60岁):来城里4年了,我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孙子今年刚上幼儿园。我和老伴每天早上送他到幼儿园后就去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儿子儿媳中午不回家吃饭,我们老两口就随便吃点。下午4点我们到幼儿园接孙子回家,然后做晚饭。儿子儿媳下班后一家五口一起用餐,其乐融融。儿子儿媳喜欢我做的酸豆角炒肉,孙子最爱喝排骨玉米汤,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就高兴。既要照顾孙子又要忙家务,不苦不累是假的,毕竟年纪大了,身子骨没那么硬朗了,加上各种小毛病多,自然感觉吃力,但我认为只要能够天天与儿孙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苦点累点也心甘。

    李新中(男,63岁):退休之前,我还担心以后的日子怎么打发呢。现在好了,可以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了。去年底孙子出生后,儿媳的父母均在外地,照顾孙子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我和老伴肩上。我觉得父母帮子女带孩子天经地义,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生存压力大,哪有时间精力照看孩子?再说,父母是过来人,带孩子比年轻人有经验,不但解决了儿子儿媳没人带孩子的苦恼,还能为他们节省一笔请保姆的开支,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似乎没理由拒绝。

    反方观点:老夫老妻“被分居”,何来天伦之乐?

    马淑芳(女,56岁):女儿生孩子后,我独自来到城里帮她带孩子。女儿女婿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我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很寂寞。加上我不会讲长沙话,偶尔抱着外孙出门走走,和左邻右舍也搭不上腔。一次老家打来电话,说我老伴骑三轮车被人撞了,我急得直哭,想回去,可儿子儿媳天天上班,孩子没人带怎么办?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帮女儿带孩子,老伴就只能拜托亲戚帮忙照顾了。来城里3年,和老伴分居两地,平时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一下,我心里确实很内疚。老夫老妻还“被分居”,你说能享受什么天伦之乐?

    吴茂盛(男,28岁):想想一人在老家的父亲,生病了也没人递上一杯热水。为了支持母亲帮我们带孩子,父亲甘愿和母亲城乡分居,我感到很内疚。可是我和妻子每天都要上班,内疚归内疚,却不能让母亲离开啊。我劝父亲来长沙,他又舍不得那几亩责任田和那口鱼塘,想赚点钱补贴家用。父亲和母亲为我们付出太多了,在别人眼里他们“八字”命好,实际上他们心中的苦别人体会不到。

    居中观点:生活不习惯,也得逼着自己慢慢习惯

    刘雪娇(女,65岁):我和老伴以前一直在家务农。一年多前因为女儿生了小孩,我们不得不离开湖南浏阳乡下来到北京,帮忙照看孩子。初来乍到,我们对大城市的生活很不适应。在老家,村里都是熟人,可是在这里大家都不认得,讲话口音也不一样,有时候会觉得很孤单、很寂寞。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女儿女婿工作忙,外孙女还小,需要人照顾,估计我们还要在北京待上几年才能回老家。从不习惯到逼着自己去习惯,我们正在不断适应这种新的生活。

    张锦绣(男,68岁):女儿女婿在城里打拼挣钱不容易,还背着房贷,如果请保姆,不仅费用高,还不放心。于是,我和老伴决定到城里来帮他们带小孩,做家务活。在城里生活有很多不便,更怕生病,住个院动不动就是好几千元钱,到社区医院看一次病也得花去百儿八十的。农村医保大病可以报销70%,小病报销30%,城里小病没得报销,大病想要报销还需要办很多手续。如果完全自费,又加重了女儿女婿的负担。说实话,我们很不习惯大城市生活,但女儿女婿的事情不能不管,再说我们也只有一个外孙。只能慢慢适应,慢慢习惯。

 新闻观察   如何“漂”得更幸福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城市“老漂族”越来越多,他们将面临的实际困难将不容置疑。如何让他们“漂”得更幸福,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一,子女无私关爱,让“老漂族”父母老有所依

    不少子女以为把父母接到城里,就是享受天伦之乐。其实,很多“老漂族”并未真正享受天伦之乐。他们依然面临着儿女白天上班、晚上看电视上网,没人说话的孤独;承担的家务活已远远超过了他们身体所能承受之重。子女应无私关爱父母,让他们真正老有所依:一是要深入理解老人的需要,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孝敬”父母;二是要帮助父母与社区里的其他老人相识,帮助他们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三是父母分居两地的,应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应定期把一方接来或把另一方送回老家住几天,让老两口团聚一次);四是陪伴很重要。子女应尽量多陪伴在父母身旁,多交谈、多倾听老人的情感需求,给老人一个倾诉的出口。

    第二,社区着力帮助,让“老漂族”老人老有所乐

    社区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终端,肩负着帮助老年人老有所乐的责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方面要从硬件上着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设置“日间照料室”、“老年食堂”、“社区保健室”等,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帮助。另一方面,要从软件上入手,把“老漂族”列入服务对象,社区“文化节”、老年人运动会、老年人“联谊会”等,都应面向所有老年人。社区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让“老漂族”参与其中,找到生活乐趣,减少孤独。社区工作人员应深入到每户家庭中提供帮助,一来可以解决“老漂族”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来也让老人和社区能够保持经常联系,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让“老漂族”融入社区,融入城市。

    第三,政策统筹兼顾,让“老漂族”老人老有所养

    让城市“老漂族”老有所养,离不开政策的统筹兼顾。我国医疗、福利政策区域性很强,流动人口很难享有暂住地资源。在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老人的服务设施建设原本就考虑不多,而且主要是以城市常住老年人口的需要来考虑的。国家应尽快实现医保政策的无地域界限,统筹考虑适合老年人的公共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集合社会资源,给予“老漂族”更多精神关怀和物质保障。目前,我国一些城市规定对常住本地的农村老人可享受社区各种设施、公园免费开放等同等优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流动人口呈增加趋势,对流入地福利保障、社区服务工作、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等都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国家应实现老年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政策的全国统筹,在退休金领取和医疗保险报销全国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办理手续,为城市“老漂族”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结束语:有了子女的无私关爱,有了社区的着力帮助,有了政策的统筹兼顾,相信城市“老漂族”一定会“漂”得更幸福。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