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书记的陈年“傻”事

2014-9-24 15:17|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812| 评论: 0

摘要: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刚调到县委机关不久,碰上了一位从市里调来不久、在当今看来很“傻”的县委书记。这里,随便掂出几件让你看看他到底“傻”不“傻”。 这位老书记参加革命早,行政级别较高。组织上原来分给他家三间 ...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刚调到县委机关不久,碰上了一位从市里调来不久、在当今看来很“傻”的县委书记。这里,随便掂出几件让你看看他到底“傻”不“傻”。

这位老书记参加革命早,行政级别较高。组织上原来分给他家三间独院新瓦房。但新的任命书一下,他就“家往低处流”,一辆卡车把锅碗瓢勺,桌椅床柜及老婆孩子都拉到县里,搬进了两间低矮潮湿旧瓦房里。人人都喜乔迁新居,而他却“乔迁旧居”。老书记说,旧居咋啦,比当年我们打游击时钻山沟、睡草窝强多了。只有家随人走,才能和百姓算上“乡亲”,和他们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就这样,老书记在县委家属院那低矮、潮湿的小泥瓦房里一直住到离任。后来他调到别的县任县委书记时,听说住的也还是老旧的房子。

不坐小车爱骑车。“县团干部‘帆布篷’(指吉普车),一般干部‘铁丝拧’(指自行车)”,这句顺口溜是指当年干部的出行工具。那时像老书记这样的官员是配有吉普车的,但老书记却对它极为“冷落”,一个月也用不到一两回,除了到地委、行署开会或有重要活动外,上下班他大都步行,下乡检查工作、调查研究总是骑那辆“红旗”自行车。好多回,早上一上班,他就喊着我:“小牛,走,下乡!”,我就慌得把笔记本、钢笔往兜里一揣,蹬上车子紧随其后。走村串户,田间地头,找干部,访百姓,了解春种夏收,农药种子,农田水利,社情民意。他还嘱咐,不准告诉百姓他的身份。那时又没有电视,百姓不可能认识他就是县委书记。再说那时骑车下乡的干部很普遍,人们也就常把他当成一个“老技术员”(好问农业事)或“老民政”(好问百姓困难情况)了,好听的、难听的,都往外倒,老书记认真听着、记着。傍晚回来,他习惯地让我把了解到的情况整理出来,或开全县广播会、或向下发通报、或向上报信息,准确性、指导性、前瞻性都很强。因为,那是第一手资料啊。

加夜班自备饭菜。那时,整个县委县政府机关才几十号人,从领导到一般人员,几乎天天都要加夜班。按照后勤规定,机关食堂要为加夜班人员提供面条之类的宵夜。在那物资紧缺,收入很低的年代,加班到半夜时分,能吃上不花钱、热乎乎的面条也是一种享受。老书记那时也50出头了,天天和我们一起加班。他政治水平、文化水平都较高,很多文字材料都要自己写,而且在办公室一坐就到半夜。我们自然不能离开,他改着,我们有时要誊写。到了吃宵夜的点,他就“撵”我们到食堂去,而他自己却打开用毛巾包裹着的一只大茶缸,里面有他老伴提前给他备好的“夜餐”:一个馒头或一张饼子,还有咸菜或一小碟煮花生米。根据他好犯“瘾”的习惯,我们走之前还要从塑料桶里给他“倒一杯”,那可是老书记自己掏钱,从我们县酒厂买回的散装薯干酒。看到老书记边写边“咯嘣咯嘣”地嚼着花生米,眯着眼,滋润地抿着那苦不啦几的“臊水”时,还不会喝酒的我在心里直捣鼓:看他美的,那辣水子有啥喝头哩?

先叙这几件吧。真有这样的傻官?有!千真万确,这都是我亲眼所见。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