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这是清末举人、史志专家、学者、诗人刘大鹏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题写的一副楹联。 刘大鹏(1857—1942),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山西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人。 刘大鹏幼年从师受业,23岁毕业于太原县桐封书院,翌年入省城崇修书院学习,为书院山长杨深秀赏识,学识大进。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甲午科举人,曾三次进京会试,均未中,从此隐居家乡。其间,他曾在山西太谷县南席村票号商人武佑卿家塾中任塾师近20年。1914年回到家乡太原县,任县立小学校长,兼营小煤窑,并种有少量土地,其余大部分时间则用于著书立说。刘大鹏一生基本上生活在农村,与下层社会生活有较多的接触;在地方上办过不少好事,曾募集资金修缮晋祠殿宇以及附近道路,兴办过晋水水利,在地方上有相当的名望。 晋祠在太原县西南十里悬瓮山麓,水绕山环,境极名胜,甲于三晋名胜之首。有鉴于此,刘大鹏踏遍当地的山川寺院,寻幽访古,钞碑录碣,博览古典书籍文献资料,采集古老传闻,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编著《晋祠志》。五易寒暑,光绪三十二年成书。全书42卷,分15门,计74万字。有祠宇、亭榭、山水、古迹、宸翰、祭赛、金石、乡校、流域、人物、河例公案、文艺、植物、故事、杂编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该书汇集历代有关晋祠的文献记载与民间古老传闻,详细描绘了当时的晋祠风物。其河例公案则如实记载了晋水流域历代的水利纷争及统治者欺压、剥削农民的史实。书中还记述有明、清以来历次农民起义与庚子以后当地反帝运动的史实,为研究历史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刘大鹏一生著有34部巨著。除《晋祠志》外,还著有《晋水志》《明仙峪记》《柳子峪志》《重修晋祠杂记》《汾水河渠志》,《退想斋日记》《卧虎山房诗集》《梦醒庐文集》《随意录》等。刘大鹏一生记日记51载,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清末民初及抗战期间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包罗万象,是这段中国历史的缩影,史料珍贵,堪称百科全书,被誉为山西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刘大鹏一生为保护文物古迹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晚年贡献更为卓著。1932 年以前,晋祠天龙山石窟石雕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勾结劣僧盗窃严重。刘大鹏当时是太原县保存古迹文物委员会的特别委员,是追查被盗事件的主要成员。其所著《柳子峪志》既写了天龙神像严重损伤情况,也论列了《太原县天龙山古迹文物保护委员会组织大纲》、《太原县天龙山古迹文物保存规则》等文献资料,是研究天龙山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史料。他曾呈请省署节省太原县经费、修葺晋祠庙宇,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可谓呕心沥血,功垂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