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俭以养德

2014-8-18 23:05|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760| 评论: 0

摘要: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节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节俭节约 ...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节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节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节俭和浪费的态度,折射出其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

走过筚路蓝缕的革命岁月,告别白手起家的建设年代,我们不用再过毁家纾难的苦日子、红米饭南瓜汤的穷日子,适当追求生活质量可以理解。但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古人讲“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动员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亿万人民必定能在共同的价值认同中,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风尚。

节俭养德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近日,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深入进行节俭节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节俭节约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

我国古代就倡导“俭以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做到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现阶段的中国,人民群众生活有贫有富,个人需求有多有少,为什么节俭节约必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呢?

有些人认为,贫穷自然需要节约,富裕之后浪费一点无可厚非。其实不然。我们生活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有一些人生活相对贫困,厉行节约、帮扶援助带动后富,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先富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其实,节约不仅仅因为贫穷的存在以及物质生活尚未达到极大丰富,它更是一个文化和价值观问题。在古代,孔子赞叹颜渊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节俭生活具有“贤”的品格;在国外,诸如“奢侈乃德义之灭亡”“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等名言数不胜数。由此看来,节俭养德是古今中外共同的价值认同,自然也与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互为表里。

节俭是一种和谐观念。中国人对待万事万物历来讲究“和”。“和”所追求的是一种中道的平衡,而不苛刻、不吝啬的节俭,正是一种中道观的表现。

节俭也是一种平等意识。中国古人从“亲亲、仁民、爱物”,最终发展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朴素平等意识。我们吃穿住用行所耗费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天地间与我们平等的一分子,节俭用度、爱物惜物是平等意识的日常表现。由此观之,节俭也是一种爱、一种敬、一种诚、一种善,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践行节俭,也就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社会中每个个体,无论民族、无论地位、无论贫富,所共有的精神家园。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厉行节约,在节约中感受其内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德与力量,进而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这是我们此次全民节约行动应有的自觉意识。

当然,节俭养德要与时俱进。

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国家财政空前富足,商品极大丰富,私人腰包也鼓了起来,如果今天还要求人们像过去“喝野菜粥、穿补丁衣”那样节俭,既不现实也行不通。

如果你是国家公职人员,那么节俭就意味着不乱花纳税人的钱,确保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说不仅要堵住“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车轮上的腐败”,更要管好“手中的笔”,慎用手中的权,切莫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兴建一些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那么节俭就意味着不制假售假,不生产黑心食品药品,以信誉求生存、谋发展。也就是说,作为市场主体,应坚守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的原则,确保有限的社会资源不被浪费。比如食品药品里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就不能为人所用,就要被销毁处理,这无疑是浪费了社会资源;而问题食品和药品一旦被人吃下,则会损害人的健康,无形中增加了社会医疗成本,浪费更甚。

如果你是社会的普通一员,那么节俭就意味着从小事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滴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居民生活的能耗(含衣、食、住、行、用、服务)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0%以上;而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每一个人注意节能降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客观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节约能源的空间。

成由节俭败由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全民节俭与时俱进,紧扣社会现实,不断注入新内涵,且行且珍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可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实现。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