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和气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48.7厘米,横36厘米,是中国帝王绘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一件稀世珍宝。其作者是明代第九位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庙号“宪宗”。 这幅《一团和气图》构图非常绝妙,猛地一看,画中是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体态浑圆;再仔细一看,却是三人合一:左边是一位穿着道服的老者;右边是一位头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则将双手搭在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部,一手轻捻佛珠,显然佛教中人。 以“一团和气”为题材的绘画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这算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了。它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新巧有趣。这里面包含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虎溪三笑”。 晋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叫慧远,他博学多才、擅长诗文,隐居在庐山的东林寺30余年,其间常有敬慕他学问的人前去拜访。东林寺前不远处有一个叫虎溪的地方,慧远待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畅谈之后送客从不过虎溪。 有一天,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陶渊明擅长诗文辞赋、淡泊名利,道士陆修静也学识渊博,喜欢游历,三人可谓志同道合,相见甚欢。惜别之际,慧远把手相送,不知不觉竟然送过了虎溪,说话声引起山中虎啸声声。三人这时才发觉,已走过虎溪好远。于是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 这幅图表现的就是这一场景,三人合抱一团,谈经论书,喜气和睦,是明朝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作者期盼团结和气的美好愿望。 相传,明朝成化初年(1465),朱见深登基以来第一次接见大臣。文武百官跪拜在地,静候皇帝。此时朱见深才18岁。他坐定后,没有说话,却命人拿出了这幅画让大家观看。朱见深严肃地看着群臣,问道:“众爱卿觉得朕画的这幅画如何?”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皇帝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皇帝朱见深从小就喜欢诗文绘画,是一位丹青高手。可是今天,皇帝如此严肃,肯定不是叫大家来赏画的。于是大臣们谁都不敢多说话。 正当大家匪夷所思时,朱见深却问大臣们:“众爱卿可还记得代宗帝和于谦吗?”群臣一听,顿时吓得胆战心惊。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事件。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北方的瓦剌部兵分四路大举进攻明朝,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当时在位的皇帝也就是朱见深的父亲英宗被俘。瓦剌部以英宗为人质,多次派使者来京,提出交换英宗的苛刻条件,包括数额巨大的赎金。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对此,群臣束手无策。这时大臣于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与许多文武大臣,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做了新皇帝,就是明代宗,将英宗尊为太上皇。 这时的瓦剌得知明朝新立了皇帝,觉得英宗没多大用处了,就将他放回了。 英宗回来后,朝臣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英宗复位,另一派支持代宗继续执政,双方争执不休。 直到8年后,代宗得重病之际,拥戴英宗的一些大臣借机发动了夺门之变,冲进英宗住所,将他抬上龙床。到了皇帝坐朝时,文武百官才知道英宗又取代了代宗。英宗重新登基后,废黜了代宗,杀了扶植代宗的于谦等一批大臣,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深重新立为太子。 朱见深眼见经历过“土木之变”和英宗复辟事件后,朝廷动荡不安,兄弟互相残杀,大臣之间矛盾重重。正是基于这些历史原因,朱见深觉得要吸取历史教训,必须举朝团结。 为此,朱见深下旨:为于谦平反,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同时不顾代宗曾废掉自己皇太子之位,以德报怨地恢复了他的帝号,为其重修陵寝。朱见深特地画了这幅画,以警示后人。他在图的上部还写了一段题跋,表达自己作画的意图,是为了“警俗而励世”,称“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而为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要求大臣之间、皇室兄弟之间要“一团和气”。 在中国历史上,朱见深并不算是一位政绩突出的皇帝,但他却能以德报怨,为于谦平反,恢复代宗帝号,而且又亲自画了这幅寓意深刻的《一团和气图》,希望大家要和睦团结的做法,也称得上是深明大义了。因此,《一团和气图》在历史意义上和艺术特征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不愧为稀世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