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老所”是指近几年来在西欧、日本等国兴建的各种类型的“老人之家”,大体上可分三类:一是接收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二是接收生活可部分自理,还需要部分照料的老人;三是接收生活上不能自理,患有各种慢性病或残废的老人。 时下不少老人除了居家养老和去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外,大多数老人都希望在离家近点的地方,最好就在自家小区里养老。可是,当托老所开进小区后,却频遭反对。据重庆市媒体4月25日报道,当地的协信天骄城小区就因为小区里建了“托老所”,导致矛盾不断。此前,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北京、杭州、青岛、西安等地。 一方面是托老所落户小区受阻,另一方面是政府鼓励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这样的疙瘩该如何解开? 难题:托老所被叫停老人仍不走 重庆市九龙坡区协信天骄城小区内的这家托老所,实际上已开办两年多,负责人是61岁的龚文玉和她的亲家余献兰。托老所位于小区10栋一楼,雇了3个工作人员,共有18张床位,目前住了13位老人,既有本小区的,也有来自附近小区的。按老人自理能力的大小,该托老所收费标准不同,每月人均收费在千元左右。 天骄城小区物管中心工作人员说,托老所开张两年来,他们接到投诉不断。有时是业主打电话过来,有时是业主直接跑到物管中心来投诉。不少业主只要一遇上物管人员,就要说这个事情。甚至有业主因此拒缴物管费。上个月,物管中心挨家挨户咨询意见,10栋共130户人家,不同意底楼办托老所的占到122户。 实际上,因为托老所没有执照,当地消防、卫生、工商等部门曾到现场查看,民政部门也下发了责令停止营运的通知。但余献兰现在也遇到了难题——老人们的子女没人愿意将他们接走。九龙坡区民政局原本打算请这些老人的子女来开会,结果到了约定的日子却没人来。 争议:家属与业主各执一词 在老人的子女看来,托老所能不能把老人照顾好是最主要的问题,有没有手续在其次。协信天骄城小区的业主胡荣生说,他母亲去年意外摔伤,生活有些不能自理,要养家糊口的他不放心把老人一个人留在家里,就把母亲送到了小区托老所。“白天有人照顾,也有说话的人,晚上下班回家,我们就炖好汤给她送过去。老人每天可以看到我们,心情也好。”他说。 在托老所住了1年多的曾祥英今年73岁,她有四个子女,其中一个住在这个小区。老人说,平时如果不下雨,她可以到小区里走走,“有托老所照顾,子女们也少了许多麻烦”。老人的小女儿说:“这里离家近,我们有时间了就过来看她。” 但该小区大多数业主反映,之所以反对开设托老所,主要是天热时产生的异味对邻居的影响很大,平时楼道里也经常弥漫着中药味。另外还有居民认为,小区里小孩子比较多,要是小孩乱跑撞倒散步的老人,容易发生意外纠纷。此外,托老所的卫生条件与消防设施也让他们担心。 现象:养老院遭小区居民反对时有发生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3月,浙江杭州市朝晖九区200多名住户因为小区里要建养老院,同样表示抵制,闹得沸沸扬扬。该小区是杭州最大的老小区之一,交通便利,配套成熟。即将开建的这家养老院属中日合资,具备接收失智、半失能老人的条件,租用的楼房是小区内原来一处学校的旧址。周围楼栋居民联名抵制,主要是担心养老院附属的护理院以后会开设临终关怀科,让人感觉晦气、不吉利。此外,养老院可能给交通、环境带来影响。 今年1月,山东青岛市西海景苑小区的居民同样因小区内要建老年公寓而出面抵制。据报道,这家拟命名为“康乐老年公寓”的机构,已通过了开发区和青岛市民政部门的验收,且登记在册。一些业主认为,养老院开业后不仅仅是接收本小区的老人,占用了公共资源,并且会降低小区的品位。2013年初,上海浦东新区某小区内的一家托老所,因为业主反对而最终停办。 数据:超半数人认可养老院进小区 尽管居民反对小区内建养老院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调查显示,市民态度并非一边倒。在浙江杭州发生居民反对小区内建养老院后,当地媒体进行了一次调查,324位受访者中,56.6%的人为养老院进驻小区点了“赞”。78岁的孙筠时10年前随女儿来到杭州,她说女儿平时工作忙,没空照应她,如果小区里建个养老院,她肯定去住。不少市民认为,小区里建养老院,主要是要解决安全和交通问题,并且场地不要紧挨居民集中区域。 事实上,在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后,不少省市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其中不乏“新建小区须配建养老设施”这样的条款,达标场所申办养老机构只需10张以上床位,也为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院进入社区降低了门槛。 经验:无干扰服务化解居民不满 杭州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张喆说:“养老机构的地址选择,我们常用一个词,叫‘一碗汤的距离’。也就是说,从家里烧好这碗汤,端到养老院给老人喝,刚好没有凉掉,这个距离是最好的。” 与小区内居民相处融洽的养老院,究竟有何生存诀窍呢?据杭州康乐养老院院长赵克勤称,该养老院对小区内的日托老人是不收费的,其一楼食堂还对外开放,小区内60岁以上老人就餐可享八折优惠。杭州天福花园小区的水一方老人公寓,开放已10年,为了不影响院内老人和周边居民,该院接收失智老人要先试住,如果老人夜里会大喊大叫,且情况严重,院方会劝家属接回去,寻找更合适的养老院。 在重庆,也有成功范例。渝中区凉亭子社区内的爱心园养老服务中心,是该区打造十分钟养老圈示范工程,赢得小区居民一致称赞。负责人曹春霞称,他们的清洁要求是不允许晾晒的衣物和被褥有异味。在防止小孩撞倒老人方面,工作人员会时刻叮嘱老人不要在上下班或上下学高峰期,去人流量大的地方,最好呆在服务中心范围内。若要出去走走,会派护理人员一起跟着。此外,消防设施要求配备齐全,且保证每套房子必须有两个以上逃生通道。 而从欧美国家养老模式的变迁来看,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从兴建郊区养老院到重视“老年社区”建设这样的转变。从社区层面寻找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结合,在老年人熟悉的社区内建日间护理中心、老年公寓、护理院,已逐渐成为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