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郭曰方的生命奏鸣曲

2014-8-1 16:39|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264| 评论: 0|原作者: 于凤威

摘要: 郭曰方,河南原阳人,中共党员。1964年,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随员、方毅副总理秘书、中国科学报社总编辑、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 198 ...

郭曰方,河南原阳人,中共党员。1964年,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随员、方毅副总理秘书、中国科学报社总编辑、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

19811月胃癌手术后,郭曰方以顽强的毅力从事文艺和科普创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学、新闻与科普作品300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80余部。策划、编审、撰写科普著作200余部。 郭曰方是在党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知识分子,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同行,与癌症斗争30多年,穿越了无数次生命的禁区,用诗歌歌颂祖国、歌颂科学。

难忘的外交生涯

197055日,是郭曰方的29岁生日,也是他生命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阔别了新婚的妻子,前往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担任随员,具体从事援助索马里项目的管理工作。

赴索马里之后,郭曰方在经济参赞处工作。大使馆里只有40多人,人员少、事情繁杂,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当时,中国援助索马里的项目有国家剧院、国家体育场、贝纳迪尔妇产儿医院、乔哈尔烟草水稻试验站、摩加迪沙卷烟厂、哈尔格萨供水工程以及长达1045公里纵贯南北的贝莱特温至布劳的公路及医疗队等。除了援助项目的管理工作外,他还要兼任伙委会主任、电影放映员、司机等职务。每个月外交信使来馆遇到礼拜天,郭曰方便让专职厨师休息,亲自下厨给信使和使馆人员做饭,或者带着年轻人去海边游泳,抓螃蟹,到果园游玩,大家说说笑笑,也就忘记了想家。

对索马里当地人来说,“水就是生命”。为此,中国政府派出了数批水源勘察队,长期帮助索马里人民在全国各地寻找地下水,并打出许多供牧民使用的水井,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在索马里大使馆工作期间,郭曰方深知责任重大,以出色的工作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197411月回国前夕,郭曰方在鲜艳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方毅同志的身边

19771月,外经部党组决定,派郭曰方同志跟随方毅同志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方毅同志经常说,“拿人民的俸禄,就要为人民办事”。 在给方毅同志做秘书的最初几年里,郭曰方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方毅经常对他说,“周总理星期天从来不休息,所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的部长也都养成了星期天不休息的习惯。”每天,大大小小的会议需要安排,大量的文电需要及时处理,办公室的几部电话铃声不断,上访告状、要求落实政策的人应接不暇。所以,郭曰方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很少在12点之前睡觉。那时,郭曰方每个月的工资只有76元,既无加班费,也没有夜宵,但他毫无怨言。

有两年,秘书办公室就设在方毅家里,只要方毅一按电铃,郭曰方立马赶到。遇到星期天,有时司机不在,郭曰方就亲自驾车去中南海送文件。1979年,方毅的办公室搬进中南海,郭曰方也开始在中南海上班。在那里,工作更加繁忙,除了吃饭时间,全天候都在处理公务,夜里就住在办公室。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郭曰方真正践行了中央领导的要求,坚持真理,勤劳勤奋,心无杂念,一丝不苟,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

跟随邓小平访美

197911日,中美互相承认建立了外交关系。1979129日至25日,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郭曰方作为代表团秘书随行前往,亲眼目睹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

这次出访,科技内容占了很大比重。行程安排得十分紧凑,都是用分钟来计算的,几点出发,路上几分钟,到哪里几分钟,环环相扣。行程这么紧张,但是小平同志却始终精神充沛,既要讲话,又要参观,而且对科技项目非常感兴趣。只要看到有关的科技项目,他都非常认真,问这问那,非常细致。

1979131日下午,邓小平和卡特分别代表本国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根据这项为期五年的科技协定,中美两国将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在农业、能源、空间、卫生、环境、地学、工程学等其他领域,及管理、教育、人员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中美双方将给予人员和设备的入境和出境的便利手续。协定还规定,中美两国将成立科学和技术合作委员会,今后每年轮流在两国举行一次会议。随后,方毅同志和美国能源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在白宫签订了执行这项协议的备忘录。

不惧磨难写丹青

人的一生,都要面临许多考验。19811月,郭曰方不幸身患胃癌,发现已属癌症中后期,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当时,郭曰方只有39岁。

疾病的打击是无情的。领导和同志们都扼腕叹息,络绎不绝地到医院看望。从此,郭曰方虽被迫离开了秘书工作岗位,但在治疗期间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开始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30多年来,郭曰方不仅战胜了病魔,还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荣获过太多太多的荣誉,获得过太多太多的奖励,出版的著作已超过80部。郭曰方曾先后两次出席中国作家第六、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新闻出版报》头版曾发表过他的长篇人物通讯《生命的吟唱》,并配发题为《有精神则有色彩有高格》的评论。

这些年,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安排,在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了郭曰方创作的诗歌朗诵演唱会《科学与祖国》40多场,我国40多位著名艺术家联袂演出,反响热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先后授予郭曰方“新中国建国40年来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四大’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多次授予郭曰方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金辉老人、北京市抗癌明星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5月,郭曰方获北京“首届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提名。201310月又荣获华夏诗歌研究会授予的《新国风》杰出诗人称号。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