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观看了《陈云》的电视连续剧,深受感动。连续剧中我也看到了他的夫人于若木的光辉形象和灿烂人生。很多年以前,我和陈云夫人于若木同志有过短暂的接触,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她那朴实无华的作风,和蔼亲切的笑容,谦逊有礼的话语,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让尘封已久的记忆闪射出点点亮光。 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的营养学家、全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于若木同志,应邀参加广西一个食品工业会议。会议期间她在南宁市视察了一个食品厂。后来在南宁市常务副市长卢玉娟的陪同下,视察了一所中学,参加了一个中小学校长、老师座谈会。当时她十分关心食品工业的卫生和营养价值,又很关心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营养状况。她在南宁视察那天,我(时任南宁市委副书记)以南宁市委和市政府的名义宴请她。最初,我安排在南宁最好的邕江宾馆,并按照广西地方特色的菜肴,点了海鲜以及白切鸡、荔浦芋扣肉等。下午快要开餐的时候,我突然接到自治区党委一位副秘书长的电话,说若木同志晚上不吃大餐,不要上海鲜和肉类,最好能吃些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随后又交待,说若木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干部,但为人谦虚低调,报刊电视不要报道,餐饮也不要讲排场,更不能有较多的陪人。我当时吃了一惊,像若木这样的资历和身份,仍然如此节俭朴实,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 陈云同志是我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时任党中央副主席、中央纪委第一书记。而他的夫人于若木也是资深的革命前辈,她出身书香门第,中学时就参加了进步学生运动,1936年l月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9月参加了北平地下党。不久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入抗日战争洪流。建国后,她曾担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干部、老党员,在到暮年时,仍在努力工作,致力于营养学的研究,成了中国著名的营养学家。 那天我安排在南宁享有盛誉的万国饭店,品尝南宁地方小吃,上了各种米粉、糍粑之类的食品。当时她来得较晚,上台时先表示歉意,然后高兴地谈了她参加广西食品会议以及在南宁参观的一些感受。当她看见服务员端上了一盘盘都是用大米做成的糕点小吃时,非常兴奋。她首先选了一碗桂林米粉,吃完后连连称赞说美味!好吃!随后她说,桂林米粉的卤味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加上米粉极富韧性,口感滑爽,确实名不虚传,我从北京出发时就想到在广西要吃一餐桂林米粉哦!逗得大家都笑起来。 她又说,美食不应把眼睛盯住鲍鱼、海参、鱼翅这类高档东西,美食深藏民间。就像桂林米粉,来源于普通老百姓,不是也可以上宴席吗!她还说,现在宴席的食物结构最不合理,主要是肉类、海鲜,几乎没有主食。常吃这种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很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的人并没有觉悟,还认为这样吃饭是种享受,真有点可悲!她又风趣地补充说:“经常参加这种宴会的人,担架就在餐桌旁边啊!” 我作为东道主,开始有点拘谨,不知该谈哪些话题,又怕南宁小吃不合她的口味,但听到她对桂林米粉的赞扬,又听到她对营养以及养生的独到见解,就像唠叨家常话一样,非常随和,我们就放松了。特别她风趣地说担架就在餐桌旁,逗得我们都哈哈大笑。当她见我们乐呵呵时,又一脸正经地说:“我虽说的像是笑话,可也是真话啊!” 随后,我们便毫无拘束地交谈起来,她问了许多青少年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她说,现在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普遍下降,有的中学生在操场跑了一二圈就喘不过气来,与日本青少年体质对比就差劲了,真令人担忧。但目前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只能要求学生多喝豆浆,多吃黄豆,补充植物蛋白。但随着经济发展,中小学生喝牛奶问题应摆到议事日程上来,牛奶是高蛋白的营养品,一瓶学生奶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她又说,现在青少年中营养不足是主要矛盾,个别发达地区出现了胖娃,营养失衡,这也应注意。建议市委、市政府每年要组织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调查中小学和大学学生的体质和营养状况,采取措施,解决好营养补充的问题。 于若木同志谈话细声慢语,很有条理,逻辑性很强,又很有辩证观点。她对我们介绍的情况,很认真听取,还不时提醒秘书做好记录。我说,有些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患肝炎的不少。她立即说,这也与营养有很大关系,接着在她问了当地的饮食结构后,指出了农村饮食中缺乏蛋白质的问题。她说,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家禽养殖业和水产业,多种花生、黄豆,以改善营养不足的状况。 于若木同志当时已逾花甲之年,应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可若木却勇敢地步入营养学领域,孜孜不倦地研究国内外的营养学资料,写文章作笔记,到处宣传,到处奔走呼吁,以唤起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重视。她的论文《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后就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营养学界的重视。后来若木倡议成立了学生营养促进会,担任了会长和《中国学生营养报》总编辑等职,并出版了《于若木论学生营养》等专著。在她倡导和政府支持下,一些大中城市推行了学生营养餐和学生奶计划。 于若木同志有过战斗的青春,又有绚烂的壮年,到了暮年,仍然不停止自己的脚步,勇敢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去创建晚晴之美,这怎不叫人钦佩和崇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