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乐东县佛罗镇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是退休职工袁金华的私人博物馆。该馆其实是个农家小院,200多平方米,3888件藏物。袁金华65岁,从1974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海南黎苗村寨和汉区乡村,挖掘、收集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各类文化遗存。40年来,他的工资全部用来搞收藏,他把家里价值八九百万的祖传花梨木卖了,用来养护古物。2011年8月,他还身负600万欠款建了私人博物馆。馆里宝物不仅承载黎、汉族古老历史文化,还讲述着袁金华收藏宝物的艰难故事。 看到淋坏的文物心疼落泪 建在海南省乐东县白沙河谷的私人博物馆,其实很简陋,房顶用铝片盖的,台架是用水泥石堆起来的。下雨房子就漏,只能拿盆接雨,天晴了,淋湿的物品要拿到外面晒。看到淋坏的文物,袁金华会心疼落泪。 袁金华一个人忙不过来,雇了6个人,他给人家开工资,博物馆每月保护及工资费用支出约6万元。 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博物馆,件件宝物,都有厚重历史和价值。 谈到与黎族文物情缘,袁金华从黄花梨木椿说起。他上初中时,一次到黎村玩,早晨5点钟,突然被阵阵有节奏的歌声惊醒,出门看到几位黎族妇女一起在他所住房前用木椿捣米。妇女同唱一样的歌,用手中椿棒在木椿里敲打,声音嘹亮,不时有妇女从家里出来拿着椿棒加入劳动队伍。随着欢快节奏,袁金华被黎族妇女团结精神所震撼。那天,他向黎村妇女索要木椿,从此,他常到黎村寻找黎族小件古物,迷上黎族文物收藏,且一发不可收拾。 请回“南海神针” “为得到这件宝,我等了20年,3次打欠条。” “南海神针”是座石雕图腾柱,高5米多,厚重中有威严感。早在1989年,白沙河谷挖渠村民得到这座石雕。得知消息,袁金华找人鉴定这座石雕的历史文物价值。据推断,可能是明朝因航海业需要,石雕为航海出口指向柱,并以两块计时影石盘构成南海计时指向神针。 袁金华找到村民,对方开出5万元价格,他没那么多钱,只好给对方打欠条,交了5000元定金,答应对方钱付完再运石雕。10年过去,他还没钱付全款,待他再次找到村民,价格已升至11万,如不交钱,就转卖他人。 他一百个舍不得让别人买走,咬牙答应,又交1万元定金,二次给对方打欠条。”2010年,老袁“白沙河谷”建成,要请“南海神针”入园时,袁金华真犯了难。村民得知他急切得到石雕,“水涨船高”开价18万元。老袁没办法,第三次给对方打欠条。历经20年,袁金华才将“南海神针”请进园。 8万元将“男根”拉回家 在白沙河谷藏品中,“男根”是重要镇园之宝。“男根”外形酷似男性阳物,是新石器时代黎族父系社会生殖崇拜神器,高约1.2米,净重200多斤。为得到这个宝贝,他可是历经艰难。 12年前,袁金华聊天中得到一个让他心潮澎湃的消息。五指山脚下一偏远黎族村落,村头酸梅树下有块巨大石器,是当地人世代供奉的神器,村里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经常祭拜,祈求平安富足。 这不就是文史资料记载的本土黎族文化生殖崇拜的神器吗?根据朋友描述,比对早前看到的资料,其史料价值无法估量。 老袁当天就踏上寻访“男根”之路,他急切要见到这一黎族神器。进到黎寨,终于见到让他朝思暮想的神器,并很快确认“男根”价值。袁金华找到村落头人,表达购买神器意愿。第一次交谈不顺利,头人拒绝了他。第二天再找他,又被拒绝。 倔强的袁金华不死心,索性在黎村住下来,每天与当地人一起劳动,一起聊天,渐渐融入当地人生活中。他一住半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金华用真情打动了头人,以8万元价格将“男根”拉回家。如今这根竖立园内的“男根”已成为无数访客争睹的宝物。 几十万祖传家具买“破鼓” 博物馆里,黄花梨鹿皮鼓价值连城,一般情况不示人。它长60多厘米,有28支直径30厘米长的穿钉,鼓面是鹿皮做的,一处掉了皮,非常稀罕的是穿钉都用黄花梨制作。这面黄花梨木鼓直径较大,因是农户自己制作,虽显粗糙,但也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 “为了它,不喝酒的我都成醉鬼了。”早在1997年,他听朋友说,白沙县一偏僻村落的头人家有一面黄花梨鹿皮鼓。他立即跑到白沙,因黄花梨鹿皮鼓是头人家祖传之宝,不肯卖。他不气馁,三番五次劝说,头人说这是全村人敬祖宗用的,卖了全村人不答应。 最后一次来黎村,袁金华买了三箱五粮液、两头猪,请全村人喝酒吃肉。不喝酒的他陪村民通宵达旦地喝,醉得话都说不清。最后以酒会友的他终于得到这面珍贵的黄花梨鹿皮鼓。十多万老袁拿不出,他卖了祖传的一对明清花梨木圈椅将黄花梨鹿皮鼓抱回家。 在老袁室内展览区,两个木建筑房屋框架结构格外引人注目。 正对展馆大门的是明代建筑框架,另一个则是清代风格木建筑框架。这两个建筑框架,再现明清时期海南本地建筑样式。尽管框架都是组装而成,但所用材全部取自当地明清时期遗留的老房子木料,建筑风格也是袁金华研究当地史料,完全按当时样式组装的。 说起框架结构收藏,袁金华语带担忧。随着当地人生活不断改善,拆掉老房建新房成为许多人的选择,越来越多明清时期遗留的房子被拆除。袁金华看在眼急在心,再不保护老房子,后世子孙永远也看不到这些文化了,这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008年,袁金华开始托朋友到处打听老房子遗存情况。一天,佛罗镇佛中村一位农民给他打电话,说自己家要拆清代老祖屋盖新房。袁金华二话不说提出花钱买农民家老祖屋木材。经过讨价还价,袁金华以11万元价格买下房子拆除留下的所有木料。 2009年,袁金华一位朋友准备把自家老祠堂拆除,土地卖掉。老祠堂是明代木建筑结构,年久失修已有部分塌陷下来。袁金华生怕拆下来木材被卖掉,没等拆房子,就花9万元买下老房子木料。 袁金华花20万元买下的木料,在室内展览厅重新组装起来。 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尽管规模气势难与原建筑相比,但老房子用料讲究,风格特点鲜明,是研究海南本土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鲜活材料。同时,这也为后世子孙了解海南本土文化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袁金华用坚韧与执著,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收藏。 负债600万不言悔 海南省文物保护委员会资料显示,袁金华拥有200多件价值不菲的花梨木收藏品,包括祖传家具。1974年开始的40年,他的工资全部用来搞收藏,不仅如此,家里价值八九百万的祖传花梨木卖了,用来养护这些古物,现在他还身背600万欠款。 “我对不起儿子,三个儿子上大学没有一个买电脑的,所有钱全用在收藏保护文物上”,袁金华说这话时一脸愧疚。建博物馆前,佛罗镇家里,房子全放着收藏的文物,孩子没处睡,睡在邻居家。 “可我不后悔,我最快乐的事是收藏保护文物,最不快乐的事是看到珍贵的文物受损。” 因长年收集花梨木,袁金华家有200件花梨木家具珍藏,价值不菲,随便卖一件,就是几万元,他和家人完全可以生活得非常舒服。但这位钟情黎族文物的“傻子”,40年间,将所有家当都赔到收藏保护文物中。 为支撑家里生活,袁金华开了家联通手机店,但因无钱支撑破产了。为一家人生活,妻子向娘家人借钱,三个儿子为此不肯回家过年,因为他们不愿看到父亲无奈而执著的脸。 “我被人骂,说我不像男人,靠妻子借钱生活。想到家人跟我吃苦,心里刀扎似的,其实看到家里生活寒碜,我心里很苦,我有过挣扎,总感觉自己撑不下去了,疲惫得心随时会停止跳动,身体会突然累倒。”袁金华的话很实在,他付出太多,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只有他一人承受,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2012年7月《光明日报》报道了这一新闻事件,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和它的创建者——收藏“痴人”袁金华的故事,引起海内外媒体关注。袁金华与他的私人博物馆着实火了一把,采风观赏者络绎不绝。 当年8月9日,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对“白沙河谷”报道作出批示,袁金华抑制不住内心激动,酸甜苦辣奔涌而出。有领导鼓励支持,他更有信心把抢救、发掘海南黎族历史文化工作做好。 国内外不少专家相继来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考察过,肯定藏品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认为这里是海南本土文化集中、典型的藏馆之一。袁金华希望“白沙河谷”能得到社会和政府扶持,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更好地保护和宣传海南本土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