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1936年。可以说,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幸福在新时代。每每忆起我的人生,就像一场怀旧的电影,粗糙的画面记忆着过去。而过去的日子如同深埋的宝石,历经岁月砥砺,依然光彩。那些留在记忆中的迹痕,时不时地引起我心灵的微微悸动。 从1945年我村解放后,“共产党”这个名字,在我的心中就牢牢地扎下了根。 无论是儿童时期、求学期间,还是工作后,“共产党”的神圣伟大形象在我心目中愈来愈清晰,迫切想成为其中一员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对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我总是仰视,自觉不自觉地向他靠近。我感到,只要有共产党在,心里就踏实,干工作就特别有力量。 1958年8月,当村里的50多名党员一致通过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我激动地心情可想而知。在当天晚上,我记下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入了党,特别激动。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但不等于思想上完全入了党,政治觉悟、理论水平与党员的标准要求还相差很远。今后,我坚决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五十多年来,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始终与党站在一起,廉洁奉公,尽职尽责,尤其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用一言一行实现自己的诺言。 如今,我虽然退休在家,但我仍愿意用我的余晖,为党旗增光添彩。 我从小挚爱学习,阅读和思考是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是一生中养成的习惯。尤其退休后,无职一身轻,读书、阅报、看电视、自由自在。 但退休不久,我却重新产生了“本领恐慌”。越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发展瞬息万变,不注意学习就不能与时俱进,难融主流,心中不免有一种不进则退的压力。我意识到这其实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惯性,也或许是后半辈子压根就不想做一个老而无用的人。人越来求知的欲望却更强了,想学的东西更多了。我还和在职时一样按时作息,到了“上班”时间就“上班”,该“下班”了就收住忙碌“下班”有时还常常加个班。 颇值一述的是,我至今还保持着年轻人的心态。近几年来居然学会了用电脑,迷上了上网“解电”。七十多岁的人学电脑,真像那个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但我不服气自己不行,我重新当起了小学生,向儿子、闺女甚至向孙子、孙女请教,经常一练就忘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忘记了自己,终于用世界上最笨拙的办法学会了电脑基本操作。其中学汉语拼音难度最大,我们这一代人对它实在太陌生。在我眼中,小小拼音字母复杂至极,譬如:有的“圈”在左边(d),有的“圈”在右边(b),读法也不一样:a在汉语中读“啊”,但在英语中读“A”,经常读错搞混。我把字母表贴在墙上,戴上花镜一盯就是半天,闷哧了足足一个月终于把拼音拿下!现在,我用手机给亲戚朋友发短信,用电脑打字、上网、查资料、收发电子邮件,感到很习惯。这给我平淡的退休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如果有人说我糊涂、说我是老脑筋,我就会很生气。这几年,我先后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潍坊日报》、《潍坊日报·昌乐新闻》、《今日安丘》、《安丘文化》等,发表了十几篇稿子,有游记、有见闻随感,也有工作回顾,品种不少呢。去年以来,我又萌生了写回忆录的念头。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克服寂寞,防止大脑早衰,还为了得到一种人生的满足感和精神愉悦,以展示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愿望和勇气。同时,想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种种感悟传给后人,或许能给人以有益启迪。 回顾走过的岁月,70多年来特别是从参加工作到退休的40多年中,风雨兼程,有坎坷,也有坦途;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但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风顺水,我始终坚信一点,只要我们一心一意的为老百姓办事,就会对得起党的重托,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坚定信念,二是必须“干”字当头,三是必须置根于群众之中。 人生的信条决定着人生的走势。我体会到,在关键的时刻信念给人的力量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它是前进道路上的航标,它也是达到目的后幸福的甘甜。我从战乱年代的农村少年成长为建国初期参加革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从一名普通的党员成长为党员领导干部,期间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转折,也曾经在十字路口徘徊,特别是在文革前期,被批被斗,扣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一度处于迷茫和苦恼中。之所以能够在交叉路口不掉向,在逆境中奋起,除了同志战友和亲属的关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坚信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正确,坚信跟党走不会错。就是这样一种信念,给了我勇气和力量。就是这种力量,使我在困难的时候不气馁,在迷雾中不偏向,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挫折中奋起,在奋起中奋斗,在奋斗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其实,只有在风雨中走过的人们才知道痛苦和快乐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泥泞中留下的印迹证明着他们的价值,坚定信念,默默耕耘,不畏艰难,不问收获,这样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人生的价值是靠行动来体现的。回头看来,如果说我这一生还有什么闪光的地方。我觉得就是这个两横一竖的“干”字,它支撑起了我人生的亮点。这个字看起来简单,但落实在行动中却不是那么容易。就是这个简单的字始终伴随着我的人生经历,给我的生命增添了真实和不彩。参加工作后,我在临浯乡6年,金堆公社2年半,牛沐公社14年,安丘县委2年,昌乐县委和县政协19年,退休也已15年了。可以说是风来雨去,马不停蹄,即使退休后还坚持动脑动手。我体会,勤奋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但聪明无法弥补懒惰的缺陷。毛主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所以,工作中我始终不忘实践第一的观点,讲话,写文章,做决策,凡是有条件参与实践的我都要亲身经历一下,以保证思维正确,决策有事实依据,避免盲目性,体现科学性,从而保证各项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对待老百姓的态度问题是我们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来自于百姓,服务于百姓,正是这种和老百姓的直接的关系,使我深深的懂得:高高在上,老百姓对你敬而远之;把自己当成百姓的一员,他们就会和你掏心窝子。特别是在基层工作,只有植根于群众之中,才能够吸取营养,如鱼得水。我退下来以后,更多的记忆反映的是在基层工作的岁月。那个时候,条件差,工作累,生活水平低,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生产第一线,许多时候与群众同吃同住,没白没黑的干。春天付出播种的辛劳,秋天收获丰收的喜悦,夏天同摇一把薄扇,冬天共享一个炕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有浑身使不完的劲。而老百姓则把我们看成是一家人,累了他们会把最好的饭菜端到你的面前,给你亲人的感觉;困难时他们会在后面托着你,给你力量;逆境时他们会以朴实的话语安慰你,使你心里踏实;危难时他们会挺身而出保护你,给你安全感。而当我们工作中出现了失误的时候,他们也能表现出朴实大度的胸怀,给我们体谅理解和支持帮助。正是靠了和群众的这种密切的联系,才使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得以贯彻执行,也为我们自身的成长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也正是这种来自群众中的基础,给了我清风正气,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给了我不竭的力量。 沧桑在变,不断更迭的岁月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一路走来的深浅不一的脚印。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昌乐县原政协主席 郝雨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