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策划,其实《家》刊早就想做了,它像一根堵在《家》刊喉咙口的骨头,让《家》刊不吐不快。 不久前,凤凰网在首页突出位置做了一期专题策划,题目“骇人听闻”——中国老人,为老不尊?该策划列举了老年群体的种种不是,分析了其背后的种种原因,最后得出结语: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而这里的“坏人”特指出生于1949年前后,成长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政治运动,被凤凰网编辑称之为“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一代人。 该策划出来以后,网络上随即掀起了关于“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争论,这让人很容易就联想起之前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讨论,话题虽不同,却同样让人感到难过。作为“德高望重”一词的专属群体,老人怎么会被大众如此妖魔化,并屡屡拿来做这种带有偏见色彩的讨论呢? 《家》刊不知道凤凰网编辑家里有没有老人,又或者,他家的老人恰好“根正苗红”“物质和精神极大丰富”,不存在“为老不尊”的基因。《家》刊只知道,作为一本面向离退休干部的杂志,《家》刊常年与老年人打交道,不能说熟稔老年人心理,也自认为是非常了解老年人这个群体的。那么,老年人真的如声讨的那般让人厌恶吗?恐怕《家》刊不说,“家”人心中也都有杆秤。 本期策划,《家》刊无意去澄清什么,也无意去维护什么,《家》刊只想客观地去为大家呈现中国老人被妖魔化的现状,寻找被妖魔化的原因,也许,这对我们每一位“家”人来说,是一种保护,也是一个提醒。 中国老人是如何被妖魔化的 “家”人应该对发生在2006年末的“彭宇案”还有记忆。当年南京小伙彭宇下公交车后,发现被撞倒在站台附近的徐老太,彭宇将徐老太从地上扶起,并送往医院。经诊断,徐老太左腿股骨处骨裂,前后花去医药费4万余元。徐老太指认,撞人者就是彭宇,对此彭宇叫冤,于是一场引起全国上下媒体和公众讨论的案件开始发酵。 在这个案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就是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一边倒地认为彭宇是冤枉的,徐老太则是农夫怀里的那条蛇,被救了还反咬一口。虽然5年后,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公布,在此案中,彭宇是无赖,徐老太确实是他撞倒的,他得知派出所接处警的询问笔录丢失后才谎称自己是做好事。但彼时,已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个真实的结果了,巨大的舆论将这事上升为“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而为此事买单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中国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 从那以后,类似老人跌倒反诬救助者的新闻不绝于耳,“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有违基本人伦道德的问题被广泛讨论,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不断挖掘放大有关老人的负面新闻,新闻内容也从“跌倒讹人”扩大到了“乘车抢座”“广场舞扰民”等等方面:“老年人跟孕妇抢座”“老年人揪打不让座乘客”“老年人求座不成坐到女孩身上”等行径恶劣的标题屡见报端;“老年人跳广场舞遭泼粪”“男子鸣枪放藏獒吓走广场舞大妈”等新闻又将跳广场舞的老年人放到了公众的对立面。甚至当几位中国大妈在卢浮宫门口摆着舞姿拍照,都被媒体解读为“国内没跳够,丢人丢到国外了”…… 中国的老年人被媒体一次次地推向舆论的浪尖,而在舆论里,公众给老年人刻画的形象是为老不尊的,是不讲道理的,是没有公德心的。可事实真的是那样吗?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篇老年人吐露心声的文章。 我们的委屈谁知道 ■ 羡林一木 我初入老人行列,耳闻目睹部分人对老人的态度,总算有些切身体会,感慨良深。我只能很遗憾地说,目前既没有建立起确有保障的社会养老体系,更没有形成起正常的敬老社会风气,有悖于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 在有些人看来,老年人已丧失劳动能力,对社会毫无贡献,不劳而获,是靠现今的劳动者养活,完全是废物点心,社会的负担。在众多讨论公交车上是否应该给老人让座的话题中,某些“纳税人”常把老人贬得一塌糊涂。 老人常被描绘成素质差,贪小便宜,自私落后,倚老卖老,不讲道理的样子。迫于这种舆论压力,我至今不敢去办那张可以半价乘车的市民卡,多花两个钱,免遭歧和白眼吧。 但这实在是件太不公平的事! 今天的老人,绝大多数是昨天的劳动者,长期以来,他们辛勤劳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他们生活在高积累低收入的年代,付出多,收入少,生活清贫,更为国家政策的种种失误,付出过惨重的代价。退休以后,他们大部分人收入微薄,远远低于在职的一般职工。要说纳税人,他们可谓资深纳税人。如果我们不割断历史,应该说当今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老人的积累贡献。获取一点活命的养老金,也是一种合理补偿,并不为过。国家给老人一些优惠,如:免费进公园,免费乘车,既是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对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照顾,年轻人大可不必因此愤愤不平。 而对于当前社会上对老年人一边倒的讨伐,我想起了一则新闻,说的是上海的一位陈老太上街买菜时被过往的电瓶车不慎撞倒。骑车的小伙子边将老人扶起边报警。待警察赶到时,周围人却都说是老人自己跌倒的,小伙子见状亦顺水推舟,假说路过做好事。双方各执一词,事故处理只能搁置。陈老太十分痛心,提笔给小伙子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表示她不打算追究和索赔,只是希望小伙子存有一份良知,不要因为这件事毁了一生的道德底线。小伙子在老人的恳切和宽宏下羞愧难当,幡然悔悟,主动向警方承认了撞人事实,并登门向老人诚恳道歉。 表面上看这个事情最后皆大欢喜,但如果这个小伙子没有悔悟,舆论是不是又会制造一个新的“彭宇案”呢?而又有谁会去在意受到冤枉的陈老太呢?所以,我们需要探究的可能应该是什么迷失了公众的道德判断。公众先入为主地给老年人下定义,所反映出来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忽视和不尊重。 老年人整个群体不但依靠自己的劳动,养育了现今一代的劳动者,作为传统观念的主要载体,很多老人倾其一生积蓄帮助子女成家,义务带领第三代,使子女能够安心工作,间接地为社会做着贡献。说老人素质差,完全是一种偏见。不可否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不但将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甚至自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也会愈来愈差。怕被社会、家人抛弃的恐惧,使一些老人的心态发生畸变,表现为少数老人爱贪小便宜、怕吃亏、倚老卖老等等。但多数老人仍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因而歧视所有老人。 人终究都是要老的,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如果老人只能落得个晚境凄凉的下场,那人生真是一场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