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县长的新奉献 ——记河曲县退休干部刘三虎 河曲即黄河拐弯的地方,河曲县位于晋陕内蒙古三省交界处,被称为一鸡鸣三省之地。 离休干部、原河曲县县长、今年80岁的刘三虎,就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开拓者、奉献者和见证者。用老县长的话说:“我不仅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更有责任为此而付出和奉献。” 退而不休,为了一条民生路、一座大电厂,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1991年,老县长刘三虎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当时,正值河曲大电厂、龙口水电站、沙坪露天煤矿、县城黄河大街拓宽改造等几项重点工程启动时期,时任县委书记宣明仁找到了老县长刘三虎,请他负责几个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并担任两个项目的施工负责人,老县长二话没说便进入了角色。 多方期盼,昼夜奋战,一条民生路提前竣工通车。县城黄河大街拓宽改造工程,是一项带动经济和发展民生的工程。工程全长1500米,宽24米,总投资171万元,涉及拆迁单位3个和30户居民。修路难,难在拆迁。工程前期,他挨家逐户做工作,遇到“钉子户”三番五次登门动员,真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钉子户”终于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施工中,他既当指挥员,又做工程质量监督员。加班加点苦干了10个月,终于提前完成了工程任务,并节约了20万元。工程竣工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300元,工程指挥部奖励他1000元,均被他拒绝了。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黄河大街工程质量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被百姓称为放心路。 历经坎坷,几经周折,一座大电厂终于动工修建。1993年,河曲大电厂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在老县长刘三虎的组织领导下,利用一年半时间,先后完成了8 眼深井、4 眼观察井、抽水试验以及工程验收、评估、封井保护等多项任务,为大电厂正式开工奠定了基础。同时,他数次跑北京,找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将河曲大电厂列入国家“九五”计划。转眼六年过去了,到1999年,由于全国电力市场疲软乏力,大电厂修建被迫叫停。他负责的大电厂筹备处因此被撤销,人员被分流,六年时间的辛勤努力付诸东流。2000年,国家计委发出通告,向全国人民征求对“十五”规划的建设建议,他坐不住了,连夜写了份《上河曲电厂》的建议书,上报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2001年,捕捉到全国开始出现电力供应紧缺的信息,他又一次看到了希望。他准备好了资料和可行性报告,随同县领导几次跑太原、进北京,找有关部门进行汇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国家决定修建河曲大电厂,河曲人民期盼已久的梦终于实现了。大电厂的修建成为河曲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用县委领导的话说:“大电厂的修建,老县长功不可没,他是咱们河曲的功臣。” 心中有责,为了一粒种薯和一群青少年,捐资助农、沐浴春风 “我作为老促会名誉会长,为了惠民、帮助致富,捐助四万元不算个啥。”老县长刘三虎说。 张满贵是本县一位土生土长的育种专家,在赵家沟村引进试种脱毒薯已有三四年时间,使马铃薯增产了50%左右。2007年冬季的一天,他带着一瓶从河北张家口要来的脱毒试管苗,找到了老县长刘三虎,把自己打算试验培育种薯的想法讲给了老县长,并表示如果培育成功能使马铃薯增产一倍多。刘三虎一听,这可是件惠农增收的大好事,一定要大力支持。张满贵难为情地说,好事不假,但就是缺少四万元试验经费。刘三虎二话没说,从银行取出四万元养老钱无偿地资助。随后,他带领老促会的同志几次到赵家沟脱毒种薯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并将调研报告送到县委、县政府,要求给予大力支持。张满贵利用这四万元钱,开始了试验培育脱毒种薯技术。2008年培育出脱毒微型种薯30万粒,经过栽植获得成功。此项成果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为2008年全县惠民十件实事之首。2012年,产出微型种薯430万粒,在全县13个乡镇、60余个村、700多农户中推广栽植,产量比原来增长了一倍,每亩收入达5000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增收一亿多元。张满贵的脱毒种薯技术在全省叫响。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老县长刘三虎看到农民增收心里格外高兴,也当起了义务顾问。 “我作为县关工委名誉主任,不能有名无实,有责任和义务做好青少年工作。”在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老县长刘三虎既是领导者,又是实践者。2002年,为了搞好青少年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出八篇讲稿,去学校、去机关单位作报告20余次。为了发展全县中小学生篮球运动,2007年,他利用自己任县篮球协会主席的身份,先后举办两期中小学生篮球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生达80余人,举办五届中小学生篮球比赛,目前,篮球项目在全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 甘当人梯,一对一“大手牵小手”,言传身教,一老一少并肩走 2011年5月,县委组织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了离退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一对一“大手牵小手”结对子帮扶活动。在结对联动促进会上,老县长刘三虎点名与女大学生村官张琳结成帮扶对子。 现任单寨乡组宣员兼马束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琳十分感慨地说:“我作为一名女同志,又是学医的,当初我对‘三农’了解有限,对当好村官有勇气,但没底气。三年时间过去了,我一路走来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县长爷爷言传身教、手把手带出来的。这其中,我们爷孙俩有默契,也有过碰撞,正是在这默契和碰撞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每当工作上遇到难题或烦恼时,我就找爷爷求助,开个‘药方’准灵。没有爷爷做靠山,很难有今天的作为。” 大学生村官张琳所在的马束坪村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全村81户,260人,一半多人在外务工。该村没有任何资源,土地贫瘠,沟壑纵横,纯属农业村。老县长刘三虎为了全面掌握该村生产生活情况,几次住进村里,挨家逐户摸底调查,跑遍了全村沟沟坎坎,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制定出用五年至十年时间初步建成一个现代生态农业村的规划。 2012年,在老县长刘三虎的争取下,县扶贫办下拨50万元扶贫款用于该村种草养羊项目。为了帮助解决农户买羊羔、村里植树、浇地等费用,他自掏腰包6300元。两年多时间,他22次入村帮助工作,有两次住了7天时间,一次性付给村民饭费2000元。到2013年全村种植牧草600亩,新建标准化羊舍1600多平方米,养羊900多只。在老县长的提议下,村里还成立了“三春晖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村民集中养羊和销售创造了条件。 采访中,张琳讲述了一段“ 爷孙”俩碰撞的故事。2013年6月的一天,张琳陪着老县长去田间查看马铃薯的长势情况。由于没有来得及换衣服,她穿着裙子和高跟鞋就下了地,一路上老县长表情严肃、一声不吭。回到村里老人家发火了,指着她说:“你这个样子,还像个村官吗?以后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提到张琳三年来的工作,老县长刘三虎满脸喜悦地说:“我很欣慰,张琳这孩子有知识、能吃苦、不服输,进步很快,工作上没得说,更为可喜和争气的是,2011年她考上了公务员,2012年忻州市委组织部从7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遴选优秀村官参加笔试和面试,她以笔试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乡镇副科级职位,任单寨乡组宣员兼马束坪村党支部书记。” 老县长刘三虎(右二)实地察看种薯栽植情况 老县长刘三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老县长刘三虎与大学生村官张琳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