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赵亚夫:让农民富起来是一辈子的事业

2014-5-29 23:4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679| 评论: 0|原作者: 文/朱新法 晏培娟

摘要: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顺口溜在句容、在镇江乃至在全省口口相传30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是赵亚夫担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所长和在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期间的 ...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顺口溜在句容、在镇江乃至在全省口口相传30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是赵亚夫担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所长和在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期间的主要工作。

   “给我个最穷的村吧” 

2001年,赵亚夫60岁,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镇江市领导问他,退休后有什么打算?赵亚夫说,给我一个最穷的村吧,我想让这个村的所有农民都富起来。“我亲历过农村的饥饿和贫穷,也见证了农业发展的过程。在付诸一生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民富起来是我一辈子奋斗的事业。”他说。

这年春天,赵亚夫通过查询农民收入统计表,选择了句容市戴庄村。这个村位于句容市、溧阳市和金坛市的接壤处,村民一直按传统方式种稻种麦,在岗坡地上种点山芋玉米,收入一直上不去,当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不仅没有分文积累,而且倒挂80万元,是镇江最穷的村。

“我就去这里。”赵亚夫说。几天后他来到戴庄村,吃饭就在村民杜仲志家搭伙。

来到戴庄村,考察几天下来,赵亚夫发现,这个村虽然偏僻,但生态环境保持得特别好,适宜发展有机农业。但当地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有机农业。农民彭玉和至今还记得,那天村支部书记李家斌喊大家去听农技专家讲有机农业。彭玉和去了,发现会议室里只有稀稀拉拉7个人,听了一会儿多数人走了,最后只剩两个人。回家后彭玉和跟妻子说了这事,妻子说,她早就注意到有个戴眼镜的老头这几天一直在村头庄尾转悠,“别上当,八成是推销农药化肥的。”

赵亚夫动员当过村农技员的杜仲志带头搞,他对老杜说,你在坡地上种点桃树吧,按我教你的办法栽培,结出来的桃子能卖到3元一斤。老杜听后直摇头,说,赵老师你别开玩笑了,我们这里桃子3斤才卖一元钱。赵亚夫说,你就按照我教你的方法种,卖不出那价钱,我赔你。老杜将信将疑地种了2亩。

桃树栽下后,赵亚夫手把手指导老杜怎么种出有机桃来。老杜记得,那几年,赵亚夫每周来村里两三次。一个大雨天,老杜发现桃树生长出了小问题,就打电话给前一天才来过村里的赵亚夫。过了个把小时,赵亚夫的车子就到了,车门打开后,却迟迟不见人下车,老杜走近一看,原来赵亚夫的腰椎间盘痛又犯了,疼得他下不了车。老杜扶着赵亚夫下车时,直怪自己冒失,不考虑赵老师的身体。赵亚夫却二话不说去了桃园。

2004年,赵亚夫又动员老杜按照有机栽培方式种水稻,并带来种子。老杜勉强答应种一亩地试试。插秧时,老杜又犯疑了:祖祖辈辈插秧都是边插边往后退的,可赵老师让种的稻子栽得这么稀,像走路那样从后往前插。村里人见了,跟老杜说,老杜啊,你别上当了,我们种了一辈子水稻,哪见过这样插秧的?稻秧栽下去一个月,秧苗还是稀稀拉拉,老杜急了,对赵亚夫说,赶紧把这些秧苗铲了吧,改种以前的稻子还来得及。 

没想到赵亚夫不急不忙地说,你只管安心种,一粒稻子收不到,我每亩赔你1200元。结果,那年,老杜的田块打出400多斤稻子,这些稻子由镇江农科所买下,留作种子,成为如今戴庄村3000亩有机水稻的“祖宗”。

3年后,杜仲志种下的桃树结果了。他摘下一颗尝了一下,天哪,这桃子这么甜!附近企业闻讯,把老杜种的桃子全部买走,每斤桃子卖到5元!这下子老杜才相信,这个成天笑眯眯、说话不紧不慢的老头真的有本事!

老杜的好收成立即吸引别的村民跟着赵亚夫种有机桃、有机山芋、有机水稻。彭玉和就是那时候种的,而且一下种了20亩稻子;兰瑞华等村民都跟着种上有机水果和有机稻。直到现在,戴庄村一直保持亩均有机水稻纯收入2000元、有机桃亩均5000元的水平。“去年,我家种了8亩多有机水稻,40来亩有机桃,年收入30多万元!儿子儿媳妇原来在外地打工,现在都回来种田,因为种田比打工收入高多了。”杜仲志说。

   “让那些贫困户也富起来” 

在推广有机种植过程中,赵亚夫打算把整个戴庄村建成有机农业村。这一想法得到句容市的大力支持,市有关部门配合做了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此外,赵亚夫打算成立一个有别于绝大多数农业合作社的新型合作社。

其实,早在1996年,赵亚夫就在句容春城镇、白兔镇,组织种葡萄和草莓的农民成立合作社,这也是省内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合作社法》颁布整整早了10年。为什么要建新型合作社?这缘于赵亚夫多年来的调查和思考。当年他推动成立的合作社,主要是由种植能手和大户牵头,大户与社员之间基本上还是买卖关系,大户负责收购社员的产品、统一销售,利润的大头是归大户的;此外,另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农民因缺乏劳动力或资金,没能加入合作社,仍处于贫困状态。“现在全省、全国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但农业现代化不是简单引进工商资本就能实现,主体应该是农民,应该让所有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实惠。”他说,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多数合作社与村集体没什么关联,有的合作社与村委班子还有矛盾,这是带动所有农民一起致富的障碍。“我一直想让那些贫困户也富起来。” 

戴庄村筹备成立合作社时,就立足于让村委会和合作社二位一体,并真正按照《合作社法》进行选举。经纪人、大户做不到的引导发动工作,村干部可以做到;建立在村集体基础上的合作社,不会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这样,戴庄村有机农业合作社呈现出新面貌:种田还是家庭分散经营的,但品牌创建和产品销售由合作社负责,销售收入的10%作为合作社的公积金,也就是村集体的收入,其余全归农民;没有资金、没有劳动力的特困家庭,只要土地入股,扣除由合作社垫付的生产资料费和人力成本,其他收益都归该户所有。

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怎么打开销路?这时正好上海有一家从事有机稻米生产和经销的公司,闻赵亚夫之名,高薪邀请他去担任技术顾问,赵亚夫说,担任顾问可以,报酬一分钱不要,只要帮合作社销售有机稻米就行了。开始这家公司以为赵亚夫在合作社有股份,一打听,一分钱股份都没有,很受感动。结果,这家公司代理销售了合作社生产的一半有机大米。

“我做梦也没想到每年能有这么多收入。”戴庄村60多岁的村民张乃成夫妻长期有病,儿子有智障,虽然家里有6亩多承包地,但因无力管理,收成一直很差,家里住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盖的小平房,每年买农资的钱也要赊账。村里成立合作社后,农资由合作社垫买,播种和收获由合作社组织人员代劳,张乃成仅以土地入股,2007年当年收入就达2万多元。几年下来,家里盖起新房,手里有了余钱。“没有赵老师,没有合作社,我家就会一直穷下去!”

身兼合作社理事长的戴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家斌说,去年,戴庄村人均收入16000元,其中来自农业的贡献额占50%,是句容最高的;村集体收入近200万元,原先40多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带动下基本脱贫。“赵老师是个领导干部,年纪这么大了,辛苦一辈子,本来可以安度晚年,可是,为了农民富起来,这么多年来他与农民一起风里来雨里去,不为名不为利,村民们说起他,感动得流泪!”

   “为了农民富起来,他在拼命”

说起赵老师的帮助,句容市华阳镇姐妹桃园创办人王巧娣感触很深。2003年,王巧娣下岗后在云塘村承包了30亩地种桃子,在城里工作的妹妹给了她赵亚夫的电话号码。当时她想,赵老师这么大的干部,怎么好随便打电话给他?但是有一次,桃树出现虫害,她试着拨通赵亚夫的电话,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赵老师的车子就到了,他走进桃园、跪在地上,用手扒开树底的泥土,仔细告诉她哪个是虫害、哪个是肥害。

“赵老师岁数跟我父亲一般大,看着他这么认真地教我,我快流泪了。”她说,此后,凡是出现技术问题,她都要请教赵老师,赵老师一请就到,比“110”还灵。“我一直记着赵老师对我说过,等你学会新技术,一定要带动周围农民一起致富。在赵老师的帮助下,我种的桃经济效益很好,2008年,我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7户农民种了近200亩桃树。”

赵亚夫的腰间盘突出症经常发作,发作时疼痛得走不了路,这也成了句容很多农民心里的痛。句容“农民特产信息网”创建人梁永华一直保留着一张他拍的照片,照片上,赵亚夫佝偻着身体、吃力地行走着。梁永华说,那一次,种草莓的农民请赵老师来地头指导,赵老师腰间病痛正发作,但他二话不说来了。

丹阳市司徒镇杏虎村63岁的农民范柏林至今记得赵亚夫2001年第一次来到村里的情景。杏虎村是丹阳市最穷的村之一,由于地处茅山丘陵地带,种庄稼需要几级翻水,成本高昂,粮食产量又低,多数岗坡地都抛荒了。赵亚夫找到时任村民小组长的范柏林说,这些岗坡地可以种水蜜桃的。范柏林说,他们只会种黄豆、玉米,不会种水蜜桃。“赵老师说不要紧,我可以教你。几天后,他带着我们村的几个农民一起去句容参观,并免费送给村里6600棵桃苗,从此以后,赵老师隔三差五过来指导。”范柏林说,赵老师来村里,就像个农民,村干部过意不去,想请他上馆子吃次饭,他每次都拒绝了。如今,全村有150多户农户种了水蜜桃,去年亩均纯收入最高的达1.2万元,低的也有5000元。

“赵老师不仅不占农民一分钱便宜,还自己倒贴钱。”句容市白兔镇农民王柏生1988年就认识了赵亚夫,正是在赵亚夫的指导下成为草莓种植大户。前些年,王柏生草莓种植中遇到技术难题,种一年草莓后必须换种别的作物,否则土里有某种病毒,草莓会绝收,但拆建大棚成本非常高。

赵亚夫就带着几位种植大户,去日本学习高架草莓种植技术:草莓种在营养盒里,盒子架在钢架上,每年只要添一点营养液就可以避免病毒,采摘时不需要蹲在地上。

“绵竹的农民也一直感念赵老师。”四川省绵竹市农科所所长邹明华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个月,赵亚夫就带领一支由种植大户和技术员组成的团队赶到绵竹九龙镇,帮助这里的农民开展灾后农业致富工作。赵亚夫到了那里后,首先了解当地的气象、土质条件,发现这里特别适宜种植草莓和果树,接着又到德阳和成都市场调查,发现四川本地产的梨子个头大,但糖分低,因此卖不出好价钱。

此后三年里,当时年近七旬的赵亚夫18次飞往绵竹,培训农民200多人。现在,绵竹共有1001户高效农业示范户,种梨子、种草莓的农民,亩均纯利超过5000元。“2010年,赵老师忍着腿疼,下了飞机就直接坐上轮椅,10天时间里,他坐着轮椅讲课,坐着轮椅到地里看苗,坐着轮椅吃饭。农民们都感动得流泪。”邹明华说,“这次我到镇江来,很多农民都问我,赵老师什么时候再来啊?我们现在富了,想请赵老师尝尝四川最好的草莓、最好的梨子和无花果啊!”

2008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赵亚夫“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去南京参加表彰大会时,他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后来还是陪同他去的镇江市科协负责人把自己的西装借给他的。

“可是,老所长却把自己获得的30万元奖金的大部分,以各种方式回报给为戴庄村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研究所党委书记潘跃平说,凭老所长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可以轻松赚大钱,但直到现在,他没为自己赚过一分钱外快。这些年,他累计在茅山老区推广发展高效农业250万亩,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直接给农民带来200多亿元收益。

“他总是说,我的工资够用了,钱多了我也不会花。农民富起来了,是给我最好的报酬,比金钱宝贵得多。”潘跃平说,“现在,所里几乎每名科研人员都像老所长一样,一年四季与农民打成一片,是赵老师带出的一支真诚为农民服务的好团队。”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