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被称为“三转一响”,是每个人眼里的“四大件”,也是家庭美好的一个象征。然而想要得到“四大件”其中的一件却并不那么简单。图片来源:马鞍山老干部微信公众号
78岁的张孝国在退休前接触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在他的记忆中,第一辆自行车是自己托家里亲戚在浙江宁波凭票购来的。“一拿到车,我就想着马上骑到大街上去转两圈。”不过,那时候让张孝国骑自行车的机会并不多,外出办事骑自行车成了他最期待最惬意的时光。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张孝国身边不少朋友陆续更换了交通工具,而退休后的他却仍旧骑着他的自行车,四处感受马鞍山的变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马鞍山交通的变迁。
图为原雨山东路(1972年),2008年,他在雨山路原金盛酒店门口拍下了一张该路正在进行路面改造的照片,照片里雨山路周围的建筑显得有些低矮、破旧,路面并不宽敞;而到了2016年,当他再次站在相同的地点(现欧尚超市),用同一角度拍下时,雨山路已全然是另一番模样。“路两边高楼林立,我用照片记录了马鞍山的发展,也是自行车陪着我一起见证了马鞍山的变迁。”张孝国说。
图为雨山东路(2016年) 秦俊/摄,从自行车到小汽车,交通工具的蝶变记录了马鞍山城市的变迁。“十几年前,马鞍山市区路上还没那么多私家车,大多是自行车和摩托车。”46岁的陈敏回忆,现在经常堵的湖东路与湖南路交叉口,那时候即便是上下班高峰期车辆都可畅通而行。
图为原湖东中路(1980年),随着汽车的普及,路上才渐渐开始出现拥堵,但即使如此,陈敏还是觉得有了车以后生活更方便。“2006年我们家购买了第一辆小汽车,前年又换了新车,换车的同时也见证了马鞍山城市道路的变化。”
湖东中路(2016年)秦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