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如同一声春雷响彻祖国大地,从此掀开了举国上下大江南北建设发展的新纪元。丹徒区高资街道毫无例外的成为时代列车中的一员,不断奋进,全速前行。改革开放40年来,高资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资街道工作了几十年的鲍六志参与、见证、陪伴了高资的巨大变化。一枝一叶总关情,管中窥豹知全貌。让我们跟随鲍六志的脚步,一起感受这四十年的辉煌成就。(图片来源:南山金秋)
▲高资街道巫岗村新铺设的道路通村通户,经过整治的河塘洁净清爽,刚安装好的路灯崭新排列
改革开放以来,高资街道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不断加大对乡村道路进行全面改造的力度和步伐,尤其是近几年投入不断加大,改造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今的高资集镇道路全部改造成沥青路面,宽阔平整,整洁美观。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实施,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道路交通也全面进行了硬化改造,全镇范围内的交通状况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极大的提高了通行效率和舒适度,彻底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
90年代初期,随着我镇广大群众要求通公交的呼声日益高涨,经过地方政府与镇江公交公司反复沟通协调,终于开通了镇江到高资的23路公交车,每天上午2班,下午2班,尽管这样,大家已经是欢欣鼓舞,兴奋不已。现如今不仅23路班次密集,还先后开通了46路和100路公交车,一个乡镇居然开通了3条公交线路,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 在改革开放前,家用汽车简直就是“奢侈品”,平民百姓如果说要买辆小汽车用来代步,这无疑如同痴人说梦。即使是高资镇政府,当时也不过就1辆桑塔纳公务车。普通老百姓哪怕是想买一辆自行车,也要反复考虑,如果想要买“永久”“凤凰”“飞鸽”名牌自行车,那更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不是寻常百姓能如愿以偿。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汽车的保有量不断上升,甚至一家购买几台车也屡见不鲜,普通职工的车比领导的车上档次也是见怪不怪。昔日学汽车驾驶是为了有个技术好找工作,今天学汽车驾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技能。
曾经记得我当时还是在学生时代,看到一条消息,说有些发达国家连学生和卖菜的老太都用手机,当时除了羡慕就是感叹:我们何年马月才能这样。 90年代初期,开始有了昂贵的“大哥大”就是分量很重的“砖头手机”,不过那是身份的象征,持有者要么是老板要么是领导,后来先后有了数字BB机和中文BB机,我们的通讯条件得到了改善。接下来就是铺天盖地的手机潮,从刚开始的只有通话发信息等基本功能的普通手机发展到今天的拥有强大功能的智能手机,其发展速度之快、普及率之高,简直如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记得在我们小时候的印象中,路灯是城市夜间照明的“专用名词”。只有在城市里到夜间才有灯火辉煌,到处亮堂的景象,而农村到了夜晚外面就是漆黑一片。夜间走路除了靠星星和月亮“施舍”的光亮之外,就是靠手电筒,似乎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则”,以致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心中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