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
见证●回忆●致敬 我看改革开放40年
?
图片里的改革开放
从服饰,体制,家电变化看时代发展变化
照片提供者:崔树贞,山东博兴县广播电视局退休干部
农村老家的变化
施正祥:我的老家在江南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住宅的变化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40年的岁月,我从青年步入老年,亲眼目睹了这些变化。
五同窗各年代照片 见证本行业改革成果
照片提供者:潘兆仲
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
王贞连,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海军某试验基地服役近40年,曾担任海军摄影家协会理事、市摄影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务。作者用三组不同时代(五、六十年代一组,改革开放后一组,现在一组)的照片记录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尤其是葫芦岛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平房、草
我眼中的高资巨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如同一声春雷响彻祖国大地,从此掀开了举国上下大江南北建设发展的新纪元。丹徒区高资街道毫无例外的成为时代列车中的一员,不断奋进,全速前行。改革开放40年来,高资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方方面
镇江市官塘桥路的变化
从沪蓉高速公路镇江出口下来,通过长4.67公里的官塘桥路,可以快速直达镇江市中心。官塘桥路是一条充满魅力和现代节奏的生态低碳景观快速大道,在双向八车道的主车道上,由于全立交设计,没有安装红绿灯,达到快速交通的目标。 图片来源:南山金秋微信公众号
这个崭新的幸福时代
罗秀龙,镇江市润州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他善于用镜头发现、捕捉、记录、分享身边的美景,展现镇江山水花园城市的新风貌。下面来看一组老照片与罗秀龙拍摄的新景观的对比,变化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这个崭新的幸福时代。图片来源:南山金秋微
一位老铁路人眼中的镇江火车站
很多人都喜欢坐着火车去远行,因为火车可以穿越大江南北,跨过四季不同的风光,让人边行进边思考。有人说,火车站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录着离别,也记挂着重逢。镇江火车站,百年历史,迎来送往,有过你多少的记忆?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位镇江火车站退休干部——范丹眼
从地标变化看我们城市的发展
地标是一座城市的象征和灵魂,承载的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深刻记忆。“南山金秋”微信公众号的专栏作者张兴淮用镜头记录着镇江地标的变迁。
40年前的朝阳县
图片来源:辽宁省委老干部局
营口市的流金岁月
图片来源:辽宁省委老干部局
我眼中的锦州巨变
庄严的烈士陵园、繁华的大楼商业街、人头攒动的锦州车站~~改革开放40年锦州的城市面貌的确变化很大,房子从低矮的平房变成别墅和高楼大厦;高低不平的小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街路两旁绿树成荫;马路上的拥挤的自行车大军变成了川流不息的汽车;通讯畅通无阻
一个老售货员的票证亲历
2018年的今天,广大人民的生活富足多彩,票证早已退出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而成为收藏。对于我这个亲历者说,旧时的时光已远远离去,却永远珍藏在我心底忘不了。作者:王晓光,大连市卫计委退休干部
记忆中的美食之老店新开
镇江的街头巷陌有很多陪伴我们多年的小吃,也有不少老字号的餐馆。随着城市拆迁、市场竞争等原因,很多承载美食记忆的小吃店和饭店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记忆中的滋味却常常萦绕在舌尖。有的也老店新开,可往往不再是原来的味道了。图片来源:南山金秋微信公众号
40年的乒乓情缘
1988年3月,镇江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同年10月,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镇江开赛,众多乒坛名宿、资深教练、一流高手云集镇江。25年后,2013年 ——2015年“直通世乒”中国国家乒乓队选拔赛连续三年在镇江举办,再现当年乒乓之城盛况,为镇江市民奉献了一场
最宝贵的记忆
作者:潘洪祥,男,70岁,本溪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本溪市老干部大学摄影班教师。通过翻拍收集到的本溪老照片,回顾上世纪70、80年代的孩童记忆,展示出对于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图片来源:辽宁省委老干部局
充满活力的丁卯片区
江苏省镇江市丁卯片区,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是一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城郊农地。自1992年设立丁卯桥工业区而得到彻底改变,包括镇江戏剧服装厂、华晨华通机械厂等一大批原来位于镇江老城区里的工厂,陆续搬迁到了当时的丁卯开发区。20多年后,镇江新区推动丁卯片区从“园
“画”说那些年
我年轻的时候曾在区文化馆当美术老师,一面教学,一面紧跟形势创作宣传画和年画,还是很有成绩。今天,我们都在回忆改革开放40年,翻翻保存的画照,想想当年的艰辛竟也感慨颇多,那些年,我用彩色的画笔歌颂了党的英明决策、家乡的日新月异和人民的多彩生活。作者: 阎永
鞍钢风雨40年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鞍钢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并形成从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到轧钢综合配套,以及焦化、耐火、动力、运输、冶金机械、建设、技术研发、设计、自动化、综合利用等辅助单位组成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作者:王景礼,71
从火车头看时代发展
从1969年盘锦建站时使用的解放1型蒸汽机调车机,到1990年盘锦站东方红5型内燃机车,再到和谐号电力动车,说明了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作者:付玉民。盘锦市委老干部局提供。
针线盒
珍藏一个针线盒,已经48个年头了!想当年,(1971年)远离家乡,去黄河边盐碱滩涂当兵团战士(农工)。独立生活,离不开缝缝补补。家里人临行前给我一个针线盒。我自己拆洗被褥,缝补衣服。使我学得生活技巧。如今,已经成为历史。生活大变样,大提高。今非昔比了!
龙湾秋色
作者:刘振富,男,出生于1947年2月,原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区委常委、连山区工会主席。从事业余摄影20年。多年来,其专注于旅行人文纪实、风景摄影。图片来源:辽宁省委老干部局
忆往昔岁月,读“改革印记”
近期,广东省广州市荔湾老干部集藏文化兴趣小组积极参加由金花街党工委、金花街道办事处举办的金花地区“改革印记”集藏展。图片来源:荔湾老干微信公众号
大连金普新区大魏家变化
作者:汤立鹏,大连市金普新区大魏家街道退休干部
“计时工具”变迁记
近日去乡下亲戚家喝喜酒,发现宾客一边走向餐厅,一边不时掏出手机看时间,这动作本是平淡无奇,却不禁让我想起这几十年来人们在计时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钟表没有问世前,掌握时间用的都是土方法,比如凭太阳的位置来估摸所处的时间,有的以点香或滴水等方法来计时。后来
影像东营——时代变迁
新是旧的映照,旧是新的注脚。 时代变了,大多数变了——从色彩的黑白灰到多姿斑斓,从萧索的道路到拥挤的城市,从低矮的平房到长高的建筑……从镜头中俯视城市,城市的日新月异清晰又疏离。 时代变了,仍有些未变——老百姓的朴实、人民公仆的惦记、来自生命深处的张力
岁月记忆
穿越影像记忆,跌落进历史的长河。当那些看似已经蒙尘的画面被黑白老照片蓦然拉近,才突然发觉过往的生活与记忆已生长在身体里,流淌在血液中——这就是人生的底色,这就是回忆的原版。 一桩桩故事,一个个场景,一张张表情……这些具有文献价值的摄影图片不仅是老一辈奋
1
2
3
/ 3 页
下一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