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首页 作品

二十四节气

分类:花鸟类 作者:孟宪军 上传自 孟宪军 - 2019-08-09 17:41 作品编号:107472

二十四节气
作品简介

我拍二十四节气 孟宪军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届,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前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我上小学的时候,课本里就有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我拍二十四节气,始于2001年,那一年我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和菏泽市作家协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的两本书,一本小说集《情人节的泪》和散文诗歌合集《深深的忏悔》,在这个小县城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县电视台记者王晓新和王慧采访我时,得知我也喜欢摄影,王晓新老师非常高兴,指点我说,可以把南湖公园按四季去拍,拍出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 按王老师的指点,我开始留意季节的交替,断断续续的拍节气,积累资料。再加上前些年网上流传的《二十四节气美图》,更激发了我拍二十四节气的热情。 拍节气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候等节气到了,该下雨的没下雨,该下雪的没下雪,有时下了点雨,飘了点雪,转眼就没有了。有时天天念叨节气的到来,可到时又忘了,非常非常的懊恼。有时没忘,又因为工作关系没时间去拍,一个节气错过,就得等一年甚至几年。有时候,拍得节气图不理想,先留着,等来年补拍,所以,期期艾艾,断断续续竟然拍了十八年,用了3个照相机,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凑齐了,仍然觉得很不理想,缺乏艺术性。 就说拍这个“雨水”吧,总不能为拍“雨水”而拍雨,总得有气节的特征。如果缺乏节气的独有特征,即便是在节气到来的时刻拍得,也与平时拍的花花草草没什么两样。 例如,我最早拍的雨水是在坑边拍的下雨的场景,天上的雨把坑里的水打得水星溅起,雾气腾腾。虽然是在雨水节气拍到了雨,却没有明显的节气特征,那种下雨的场景只要下雨就能拍的到,看不出来是节气雨水。直到2014年雨水节气,早晨下着细雨霏霏,正慌着出去拍,我母亲随口说了一句“雨水下,枣芽发”提醒了我,正好我家有棵枣树,树上挂着雨滴,拍了几十幅,才勉强凑成了二十四节气,并且也不是很美观。拍“秋分”完全是误打误撞,拍过以后好几天察看图片才知道那天是“秋分”。 拍夏至前一天,我想去万亩荷塘,就提前约请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焦喜良,因为我自己不敢骑电车去,还生怕再忘记,就让他提醒我,他有一辆机动三轮车,可以载我去。“夏至”这一天凌晨不到4点,他开着机动三轮车,拉着我和他全家,赶到魏湾万亩荷塘,终于在日出时拍下了比较满意的图片。夏至的最主要特点是这一天日出最早,日落最晚,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里最短的一天。常听母亲说“过了六月半,一天短一线”。所以,要拍日出。但是,由于环境的原因,荷塘那边地势矮,远处又有障碍物,能拍到日出拍不到荷塘,如果到有荷花的位置,根本拍不到最早的日出,只好用太阳的倒影代替。 拍“惊蛰”更难,到了这个节气开始有春雷,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我觉得只有拍出青蛙才能真正体现节气的来临。在田庄北边的小河沟里,特别是河沟旁几棵桃树已经开花,如果在那个位置拍到青蛙最好不过了。可是只听蛙鸣不见蛙影,看到了,不等拍,又跑了,追着拍就是拍不上。为拍到青蛙,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路,鞋上、衣服上到处都是黑渍泥。我倒是蛰伏了,还是稍微一动青蛙就跑了。从早晨8点开始拍到下午1点,足足用了5个多小时才拍到这只丑陋的青蛙。 我以前拍的“小满”,是跟县人寿保险公司在太行山拍的,巧了,在行驶的车窗上看到层层梯田种的都是小麦,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梯田,非常好看,就急忙拍了下来,都说快割麦了,回来看看时间,正好是“小满”。但是那个“小满”有点虚,我也没舍得删除,还在影展上展示过。想着补拍了再删除,但是年年忘拍,直到2017年“小满”这一天,去了很多地方拍了很多图片,才把最初拍的小满换下来。 小满这天,中午太阳很毒,晒得脸和胳膊都脱了皮。为在这个特定的日子留个纪念,我还硬拉着女儿陪我出去,我专门买了一顶草编草帽,把麦穗插满草帽,在麦田边让女儿给我拍了很多照片,有一幅命名《妈妈独一无二的草帽》竟然获了省奖。 我拍的“二十四节气”图片,绝大部分都取自我们县内,虽然算不上美图,总算完成一个心愿。我所拍的每一幅节气图,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