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莱西市沽河办事处 王树芹
每天早饭后——除了雨雪大风恶劣天气,我总和几个老友一起,骑着花两千多元新买的“美利达”牌旅行自行车,出村沿沽河岸的2014刚修建的柏油环河公路,或往南到店埠一带,或往北到县城西郊,蹬上它二十多里路,——为了锻炼身体,享受幸福晚年。
回忆起过去,自行车几乎陪伴了我一生。提起自行车,有说不完的话题,有割不断的情怀。
我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末,8岁开始上小学。学校在外村村口的一座破庙里,几张木板、十几条破板凳、二十多个小土孩。家里穷,吃不饱、穿不暖,但每天蹦蹦跳跳,无忧无虑。高小时在离家四、五里路的邻村,学校条件要好一些了。不用说是学生,就连学校的老师们也都没有自行车,他们往返学校都是步行走。完小毕业后,我考入了初中——莱西三中,三中驻地夏格庄离我家二十多里。第一次上学,是我父亲跟别人借了辆自行车送我去学校的,坐在后座上,我想:什么时候自己能有辆自行车,自己骑着上学呢?——不敢想。
一晃三年,初中毕业,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莱西一中。一中所在地义疃店,离我家足足三十里地,每逢周末回家一次,那时我正值青春年少,来回一趟并未感到多少疲惫,但每次返校都要背上二三十斤的口粮,俗话说:一里挑筐如毛,十里挑筐如山。那时主食是地瓜干、玉米饭,营养差。每次走到学校都是浑身大汗、精疲力尽,但有什么办法?为了读书、为了读好书,再艰苦我也要坚持上好学、读好书。书读好了、考上大学会改变我的生活,等有了钱,我首先买上自行车,实现我的夙愿。
高中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我无缘高考,成了回乡知识青年。父亲文革前是村里支部书记,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我连当兵的资格都没有,在农村与土地打交道整整两年,这倒不必需要辆自行车,我也暂时不去奢求。
我是村里当时唯一一个高中生,算是有文化的人,乡驻地的联中缺教师,联中领导便来我村聘我去担任了联中民办教师。联中离我家七、八里路,我又需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庭,因家里有父母、有妻小、有承包地,白天教学,一早一晚要照顾家里,我又是疲于奔命。心目中的自行车又在吸引着我。这次,我一定要想方设法买上自行车。
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家庭开始有所改变,我家的生活水平也略有好转。于是我全家省吃俭用,终于积攒几个钱,我便与妻子商量拿出120元,买了一辆当时的名牌车——“大全鹿”。我兴奋、我满足,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辆自行车。我把车梁用胶布认真缠好,以防磕碰、生锈,白天怕晒着,夜晚怕露洗,过小溪扛着,遇水洼泥地搬着,自行车是我的家当、是我的宝贝,我珍爱它、呵护它。从此,自行车伴我工作、劳动。
自行车助我节省了时间、减轻了疲惫,我心情舒畅,一心扑在工作上,全身心致力于教学。198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1年被评为莱西县优秀教师,1985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班主任,并转为正式教师,教学成绩在全镇一直遥遥领先。在担任学校领导期间,学校的教学成绩在全县始终名列前茅。
随着改革的大潮,为我长期代步的自行车换成了“亚马哈”牌摩托车,后来又换成了“威虎”牌百零大摩托,之后又改换成了两轮电瓶车,我这辆陪伴我多年的“大全鹿”自行车一直没舍得当“破烂”处理掉。闲暇时或短途中,我仍从储藏室推出来骑骑。骑着它,忆想着往事,总是感慨不已,别有一番情趣。
春尽秋来,我到了退休年龄,几十年劳累奔波,为工作、为学习耗费了心血,也透支了身体,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快幅提高,我的家庭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我又花一万多元买了辆带棚的三轮电动车,没了工作压力,有了闲暇时光,我时常开着它出门散心、游玩。仍然是大多沿着那条宽阔平坦的环河大路,往西、往东、往南、往北缓慢行驶,欣赏着路边美好的景色,追忆者以往的情怀,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医生建议,让我加强行走锻炼,朋友们约我骑车出去散心。于是我退出我的那辆“美利达”牌旅行自行车,这种车搬携轻便、高低适宜、无级变速、快慢随意,我每天与他们一起出门锻炼。半年下来,我腿疼病居然好了。几年下来,吃得多了,睡得香了,身体越发强壮了。每天早饭后,我和一群退休老友迎着朝阳、沐着春风,驰骋在宽广平坦的大道上,心中有着道不尽的喜悦、抒不尽的豪情。
往事回首,感慨万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身边的出行变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美满的生活;没有改革开放,更没有我们这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