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院上镇中心小学 邹述涛
每个人都向往着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60年代初的农村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哪谈得上幸福,幸福就是一种奢望。记得那时候,家乡贫穷,吃的主要是红薯饭,玉米饼子只能是兄弟姊妹每人分一口,吃到白面的时候却极少,这些现代人看起来的美食,却是当时人们的口粮;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过年的时候,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能割上半斤肉炒份大白菜,心里会感觉一丝的幸福;最向往的就是过年,父母能给买件新衣服,能带着到亲戚家拜年,可以吃上点好饭。家里兄弟多,买不上衣服和鞋子,衣服和鞋子大半是有补丁的,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没有能力建新房,多数人住的是泥墙草披房,只有很少的人住土改时期的瓦房。出行只有土路,只有县城才能看见水泥路,自行车很少,出行只能选择步行。没有电,照明用煤油灯。
我读小学的时候,放学后就得背个小背娄去割猪草,挖野菜。家里没有材草烧火,还得背着草篓拾草。等到到恢复高考时,我再次走进校园读书,经过努力读完初中,终于在1981年如愿考上了中等专业学校(读不起高中,初中毕业能考上中专是最大的幸运)。离开农村来到学校,当时的中专生国家每月补助32斤粮,15.5元生活费,父母每月还给我5元零花钱,我简直太幸福了,当时感觉就是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记得进校一个月的时间我的体重由进校体检时的79斤增加到了85斤,身高由155mm增加了158cm(进校时我已经年满18周岁)
改革开放使中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转,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的美好岁月,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说到改革开放对我们最明显的影响莫过于对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种种影响了。 现在提到“三大件”想必很多同学都已然不知道谈论的是什么,但在我们国家还未进行改革开放的时期,“三大件”可是我们爷爷奶奶那代人不可或缺或者说额外珍贵的一份双方结婚的定情信物一般的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三大件就是“手表、自行车、收音机” 在现代生活的我们,一定无法想象结婚的定情信物居然只是这么简单便宜的几样小工业制品。但在那个还未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年代看来这几种物品,看起来都是一些很是“金贵奢侈”的物件。甚至,在当时也并非所有家庭都能够轻易消费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