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巨变

2018-12-07 13:03:51

家乡巨变

青岛莱西市马连庄镇老干部协会  张振恔

 

 

    用巨变来形容乡村40年的变化,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从少一直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感情至深,即便是以后读书、工作也从没离开过。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光辉历程,使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历历在目,至今在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我家居沽河西岸,虽西依丘陵东傍沽水。想那40年前,一旦遇到旱、涝年景,地里多不打出多少粮食,有时甚至绝产,那时基本保证不了旱涝保丰收,待进入七十年代后好了一点,但产量还是不高,粮食仍不足,家家还需省着吃。农村的口粮那时多是地瓜与地瓜干,仅有少量的玉米和小麦,那时按计划供应,生产队每年分粮都按人定量分发。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把田地分到户,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温饱问题从此逐步得到解决,且一天天好转。历经了一个由穷到富的难忘历程。这一巨大改革使人们逐步迈入了小康生活的美好岁月。吃饭问题巳不再是人们的追求,飞跃到一个连做梦都想不到的新台阶。吃饭的标准已不再是填饱肚子,而是多方面的讲究营养、绿色、减肥、食疗等......。

    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穿着,大多是‘小机织布’,首先要让染匠染上黑色或蓝色。当时的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人能穿上时髦的裙装衣服。偶而可见城里人来农村时穿的裙子。当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顺口溜已付诸东流。现在人们的穿着各式各样的款式种类繁多,牛仔裤,袜裤、裙裤、大衣、毛料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女装的品种更是枚不胜举。

    七十年代,人们的住房多是泥土结构的简陋房舍,房顶大多是草披的,瓦房很少,房内的摆设也很简单,烧锅煮饭的燃料多是柴、桔杆等。现在呢?在党的“农村城市化”、“旧村改造”政策引领下,各个乡村的草披房不见了,旧房换新房,高楼林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家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

    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硬化的道路村村通,庄内路旁都安装上路灯,街道绿化、美化、净化耳目一新,轿车开到家门口;村庄都建起了文化广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建医务室、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村村建了办公室、文化大院,配置了电脑、图书阅览室、体育健身器材,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国家不断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上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增加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连续十四年以10—5%的幅度提高职工退休金,二十多次提高“三属”抚恤金标准。提出对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五老方针,逐年提高80岁及以上的高龄补贴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人民生活的天翻地覆。诗云:

         采桑子. 风景这边独好(新韵)

大潮时雨新光满,龙野春还,民庶开颜,入律东风奏凯旋。

垂光普照寒冬暖,情系心田,润泽心田,特色神州福祉绵。

鹧鸪天. 回  望(新韵)

曼舞轻歌万众欢,纷呈触景夜无眠。

三农惠泽民心聚,万户承包绵宇连。

宁泰路,步康年,民生伟举史无前。

升平龙野阳春睹,特色神州别有天。

    曾几何时,今非昔比,感恩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感谢改革开放。四十年众志成城、砥砺奋进。让我见证了四十年的风雨沧桑,凤凰涅槃,巨龙腾飞,千言万语道不尽的光辉历程。

    忆往昔,看今朝,展望未来,锦绣前程会更灿烂。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国富民强。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