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改革

2018-12-07 12:54:09

 

 

青岛市莱西市市立医院  刘振芳

 

    接到征稿活动通知,正好恰遇“医师节”,倍感激动,热泪盈眶。40年来,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一身素裹的衣裳,一份神圣的职责,在很多生命的词典里,给了我们妙手回春的称号。生活是美好的,健康是珍贵的。我们勇敢担起生命保护神的天职,无视历历辛酸,无私地奉献!大医精诚,大爱无疆,我们始终坚持用知识创造生命的奇迹!

  •     青春的印迹

    带着豪迈的壮志和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一九七八年,青医毕业后,我坚定放弃了留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莱西。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迎着改革的大潮,满怀着美好的憧憬,踏上了人生又一新的征程。

    到了基层医院后,本以为可以放手一搏,大干一场,但当时基层医院的各方面条件却不尽人意,这顿时让人心生寒意。医院缺医少药、设备简陋等状况很严重,公社医院只有十几个人,3、4个医生,2个护士,要负责全乡40多个村落的医疗、防疫、生育等诸多社会医疗工作,一年下来只能休息10天左右,没有特急的事根本回不了家,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全放在医院里。病房里只有1名医生,1名护士,诊断、检查、消毒、输液、刷针管、突发情况应急等所有的工作都得自己做。医生值班也都是开放性的,期间所有的诊疗工作全部自己来做,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非常大。医院最好的检查只有胸透、血常规、尿常规,各种病人的大多诊断全靠物理方法,例如脑血管意外病人、腹泻、烫伤病人脱水的计算等等。

    当时医院卫生条件也非常差,四害到处都是,痢疾病人住满病房,床铺上脓、血、便随时可见。没有洗衣工,患者的被褥、床单、被套等物品都是下班后我们自己到井边洗,不够用时也都是自己做。生活条件也很不好,工资很低,最高的只有40元,为了填补生活,我们就在王院长的带领下,利用早起和下班时间挖厕所、挑大粪、种菜、种草药填补日常开支。

    在基层工作期间,我们不分科室,不分时间,为广大患者解决了许多困苦。庆幸的是,在校所学的知识全用得上。

    记得有一次,有位患者不幸骑自行车摔下,肩关节脱位,在本乡医院竟然没有会复位的,后听说兽医站可能有会的,但去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我灵机一动,运用在校时老师教的“手拉脚蹬法”来处置,很快就解决了患者的痛苦。

    如果遇到患者体内有异物,就要靠X线取出;儿童或成人鱼刺或异物嵌到喉咙也要及时取出。有很多次,在抢救病人时,因为不离不弃,坚持到最后,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记得有一名3岁孩子哭闹不止,我问明情况后确诊为:吃西瓜过多,籽结直肠。我二话不说亲自把孩子直肠内的西瓜籽一点点给抠出,孩子的问题解决了,立马又蹦又跳。还有一次有一名7岁男孩溺水,到医院时呼吸已停止,但我却没有放弃,一直给他做人工呼吸,同时应用各种抢救措施,最终小男孩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在场的人无不惊叹,都兴奋不已。

    每到农忙季节,农民的各种状况特别多。老百姓迫于生活压力,自溢的、喝农药的特别多,有一夜我自己就收了4个有机磷中毒患者。洗胃、灌肠,及时、足量、重复给予患者静脉注射阿托品,直到患者出现阿托品化,过程中还要时时避免病人阿托品中毒,所有的流程工作都是我一个人来做。一整夜下来,整个人体力完全透支、意识模糊,站都站不起来了。还有被农具割伤的患者不分时间,层出不穷。那时候,电力资源非常有限,医院晚上9点就要准时停电,我们对许多患者的抢救、治疗只能是照着蜡炷或手电筒一步一步进行。

    记忆最深的是我这内科大夫常被院长派出去接生,当时农村基本上是在家里用土法接生,妇科大夫大多是社会招工来的,不会专业知识,连尿管都插不上。当时有一产妇“难产”,胎儿头不下,我根据产妇当时的情况,果断给她插上尿管,放了2000毫升尿后,胎儿终于顺利娩出,大人孩子都平安。另一次胎儿是臀位,三个接生婆伸手就向外拉,这时候的孩子已经身体苍白,非常危险!“停下!这样做大人孩子都会有危险!”我果断制止了她们的不当操作。随即我带上手套,用围巾勒住产妇上腹,配合产妇用力,最终孩子顺利娩出。此时孩子已经是宫内窒息,面部紫绀,没有了呼吸。这个时候我丝毫没有犹豫,立即对其进行人工呼吸,用纱布清理口腔异物,倒立加拍背,应用呼吸兴奋剂……,半个小时左右孩子终于有了微弱的哭声,面色红润了。后来当我调动工作时,这位妈妈领孩子来看我,孩子已经长成一个小美女了,我贴着孩子暖暖可爱的笑脸,瞬间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是那么的值得!许许多多,终生难忘……。

  •     奋进的岁月

    忙忙碌碌2年过去了,医院的科室职能逐渐划分的细一些,妇科有了专业人员,医院增加了心电图和透视设备,但没有相关专业人员配备,患者需要检查时大夫要自己操做,自己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级有了新政策,要“优化组合”,就是以每个科室为单位做评比,通过投票的形式淘汰科室排名最后一位,目的就是裁员,减少科室人员数量,这对于本来人员就不足的单位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少一个人就意味着减少一份支出,这对当时极不宽裕的单位财政状况来说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那段时间是人人自危,除了必须干好本职工作外,社会工作也日渐增多,轮流下乡,支农、麦收、植树、挖沟排水、抗旱排涝、除四害、发放药品……,在这种形势下,工作和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计划生育运动开始了,要求我们婚前写保证书,晚婚晚育签字划押才能拿到登记证,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二话不说,签字划押!那段时间里,医院病床上、走廊里、院子里全是结扎的,横七竖八,责骂声、哭嚎声此起彼伏,医院甚至都没地方盛病号了。没办法,院长不得不下令暂时不收其他病人,一切为计划生育开道。外科大夫“全天候”接诊,随来随做,谁都担负不起破坏计划生育这个责任。我老伴是外科大夫,经常加班拖点,吃不上饭,半夜还得起来做手术,有次他发烧39°C,手术做完后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为了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我们每晚都进行政治学习,周一至周五每天集中读报2小时,纪律严格,风雨不误。学习时间,我们的独生子女们就在门口等着,孩子年龄太小,不会照顾自己,累了饿了只能哭闹,甚至有的困了只好躺在冰凉的地上睡着了……。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亏欠孩子很多,很揪心!

    医院的业务工作始终要求与社会工作挂钩,要双丰收。为了体现革命的人道主义,上级指示不让一个病人死在医院门口,所以我们经常会捡到一些病人,他们不承认姓名、地址,装疯卖傻,治好了,偷跑了,有撵不走的还要帮着找家,否则要一直供吃供住。

    在当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并没有气馁,思想上始终与国家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勤勤恳恳的工作,认认真真的学习,终于度过了十几年最艰苦的岁月。电终于可以全天侯使用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晚上给患者治疗方便了许多。十几年来,我们一切省吃俭用,终于买上了电视机、电风扇,家庭经济状况初见好转。

    1987年初,随着经济市场的开放,卫生改革继续推进,医师力量也需要重新优化配置,就这样我顶着种种压力调进了县城精神病院。而此时,房子要租,外出进修、孩子上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生活非常拮据,真是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家庭经济状况又一次陷于了困境。精神病医院仍是两排平房,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甚至是外面雨不下了,里面照样还下。天天面对着近百名精神病患者,种种艰辛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苦水只有往肚里咽。很多人都曾被患者弄伤、毁物,手表眼镜摔坏了不知道有多少,衣物被撕毁,皮肉伤比比皆是……。迫于当时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身边的许多同事调到了工厂、学校。当时人心惶惶,我们也有过调走的念头,但最后还是咬紧了牙关,心想接受党的教育这么多年,再难的工作总需要有人做,所以我们毅然留了下来。

    随着改革一步步的深入,农民分田到户,有的还搞起了小买卖,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万元户、小老板,条件好的还买了楼房,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我们也不甘落后,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自修房屋,刷涂料、油漆,捡砖铺院。下班后清理房基、填土,盖起了职工宿舍,手磨起了茧子,脖子晒糊了皮……。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战,我们医院从十几个人发展至六百余人,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始终站在卫生改革第一线,坚定不移地落实医疗改革各项政策,门诊病房大楼拔地而起,医疗设备批量更新,期间还培养了大批的技术骨干,这都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院始终注重抓行风建设和医德规范,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在我市医疗单位群众满意度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从精神病院发展至第二人民医院,逐步扩大至市立医院,医院规模越来越大,师资力量逐年加强,各方面条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也是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已然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各级卫生战线上的中流砥柱。

  •     神圣的职责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夺去了多少医护人员宝贵的生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纷纷表决心,要求到抗击“非典”第一线。当时,正是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全家齐上阵,特别是我的独生女儿,她在疾控中心工作,年仅23岁,是单位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就被分配到了客流量最大的望城火车站。那里流动人口最多,每一列火车上的可疑乘客都要认真仔细登记、检查身体、测体温,并做好宣传教育等工作。“非典”是个新生事物,起初的诊疗方案并不明确,防护措施也不是很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恐惧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上班去了,也把我们的心揪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彻夜未眠,女儿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忙碌而单薄的身影时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终于,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取得了抗击“非典”的绝对胜利!我们广大医务人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女儿凯旋的时候,瘦了很多,也憔悴了许多。那一刻,我们抱在一起热泪盈眶。我知道,这是激动的泪水,更是欣慰的泪水!事后我问女儿:“当时你怎么想的?”女儿说:“什么也没想,也没时间想,这是我的工作,我不去谁去!”听到这里我被深深的感动着!我为她骄傲,她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卫生战线新战士!

  •     大好形势

可不知从何时起,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式下,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医闹”问题,就搞的医护人员人心惶惶,稍有不慎,就会惹祸上身,被辱骂,甚至人身受到伤害,渐渐的医闹问题已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健康中国梦的实现。诸多问题导致我们大部分同仁不敢让孩子再与医学沾边。尽管这样,我们广大医护人员仍然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查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积极倡导“三好一满意”的服务理念,改善服务形象,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十九大召开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执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惠民富民政策。从严治党,惩治腐败,全国人民看到希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广大党员中蔚然成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十多年过去了,退下一线,我开始从事医保工作。这些年来,亲历了改革开放给广大患者带来的好处。新农合的成立,农民从等待观望到积极参与,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利好,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逐渐得解决。大病门诊,门诊统筹等许多惠民政策不断推出,切实可行。老年人免费体检使人们健康水平同步升高,期望寿命逐渐延长。如今城乡医保、养老待遇都在逐渐并轨,农民和城镇居民享受一样的医疗和养老政策。

    当前,医院的设备不断更新,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师资力量也是越来越强,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行我们有了更足的底气。基本生活费、低保费逐年提高,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无比关怀。退休十年来,我仍战斗在卫生战线上。整整四十年了,我亲历了卫生改革的全过程,回首过去,历历在目!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我们收获改革开放、新社会新时代带给我们累累硕果的时候。我也将一如既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继续为卫生事业发挥余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