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改革开放40年
作者: 谷方志
1978年改革开放,那一年我14岁,如今40年过去了,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对我说过的话:“你们这一代赶上了好日子,以后再也不用像我们一样为了温饱操心劳碌了”。
当时的中国还是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填饱肚子是许多家庭的首要目标。国民供给政策实行计划经济,粮食、布匹、肉、油、盐、酱、醋火柴白糖、农副产品等都是国家统购统销,凭票购买。家里一日三餐,缺油少盐,由于交通不便,各地商品不能流通,本地的产品也不能自由买卖,很多东西有钱也买不到。记忆里最好吃的美味莫过于单位食堂的炸油饼和条子肉了,还有油炸馒头,油炸馒头是储存变质的剩馒头,直接食用有异味才会用油炸的,就算这样,这些东西也需要饭票加餐票才能定量购买,平常是不舍得吃的。
后来的生活真的让母亲言中了,从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农副产品从凭票供应到自由买卖,勤劳致富的人们,再也不怕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也不用担心当做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大人们加班加点的工作也有了相应的加班工资,大街上人们的着装色彩多了起来,餐桌上的饭菜渐渐的丰盛了,铅笔盒里的文具也慢慢地变多,上三年级的我拥有了我梦寐以求的第一个新书包——一个崭新的绿军挎……年轻人结婚的彩礼也从纯物质的三十六条腿(大立柜、五斗柜、床头柜、写字台等)发展到带有精神享受的三转一看(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
80年代初,电视机仍是一个稀罕物,那时就算家里买了电视机,但是仅仅凭借自制的室外天线也收不到几个台,且收视效果极差,屏幕上经常雪花点点,一到雨天就更没法看了。当时,某政府机关闭路电视播放的港台连续剧《霍元甲》每天都会吸引上百人围观,我们这种“小虾米”挤在人群中看到更多的是前面人的后脑勺,就这么有一眼没一眼的看着,只要能听到《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主题曲就心满意足了。好在很快就安装了闭路电视,坐在家里就能收看十几个台,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收录机、喇叭裤、卷发头、蝙蝠衫随处可见。家门口的大街也由一下雨就泥泞难行的胶泥路修建成一条宽阔的混凝土道路,公路两侧安装了路灯,虽然每天晚上12点以后关闭路灯,但还是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让我们这些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觉得整个天空都明亮了起来。
儿时出行基本是“以步代车”。彼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行车,特别是逢年过节走亲戚,本是一件极开心的事,但十几里路走下来,脚往往酸痛得不行,要是有一辆自行车就不用受这“皮肉之苦”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七八年后,我开始到镇上企业上班,上班路途较远,我便凑钱买了一辆摩托车。当时摩托车可是一个稀罕物,我每天下班都把它擦得干干净净,几年下来就和新的没有两样。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座驾”也在不断升级,我也不例外。2008年,我花费15万元购买了一辆东风雪铁龙牌的小汽车。相较于摩托车,汽车不怕风吹雨淋,也更加快捷和安全。买了车之后走亲戚方便多了,礼品往后备箱一丢,一点都不费力。如今,走进威海的大街小巷,私家车随处可见,而且数量逐年增加。回望几十年前,拥有一辆自行车便是不少人的梦想。现在,一个家庭拥有两辆汽车也不是新鲜事了。改革开放40年来,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
四十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如今的生活已步入小康,年轻人努力奋进,积极向上,老年人休闲养生,安度晚年,安康基地彻夜灯火辉煌,大屏幕高清、液晶电视一百多个频道可以随意观看,新小区、小高层住宅宽敞明亮,棚户区住房正在消失。水、电、住宅、绿化等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日常工作也已进入信息时代,大家可以通过手机传播讯息,学习文件,交流心得。
这一切,正如母亲当年所说,我真的赶上了好时代!不过,我并不满足于现状,因为我坚信,今天的生活虽然美好,但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