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电视四十年

2018-12-04 16:51:46

我和电视四十年

作者: 吴汝努

        1966年10月18日,我作为学生代表,在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天晚上,我心潮澎湃,彻夜未眠,不仅是因为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还因为在宾馆里看到了传说中的电视机,感觉非常神奇。我多么希望能把见到毛主席的画面永远保存下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快乐!然而,这个梦想很渺茫。当时“电视”二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全国只有天津无线电厂生产“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与电视为伴的梦想,我一等就是12年。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华大地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中国开始进入了以经济建议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也是在这一年,国家批准引进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在上海开工建设。不久后的一天,在教研室工作的我下乡回来,妻子见到我就说:“你不是说自己想装电视机吗?赶快动手装吧。两个儿子这些日子天天跑到邻居家看电视,时间长了谁不烦!人家不好意思说,咱可得自觉呀!”
        妻子说的对。当时整个文登师范家属大院70多户人家只有两户有电视,几十个孩子都想去看电视,主人又不好意思拒之门外,实在是让人为难。想到这里,我转身向孩子们说:“好。我准备好长时间了,明天就开始装电视。你们可以看我装,但不准乱动工具和零件,也不准再到别人家看电视,看我怎么把电视机造出来!”一家人大喜,纷纷鼓掌。
        当时市场上出售的电视机主要是黑白半导体分立元件12吋电视机,除了日本的东芝、日立等品牌外,国产主要有牡丹、北京、飞跃、凯歌、熊猫等品牌,价格500元左右。现在看似不贵,但那时的工资不及现在的百分之一,大多数家庭难以接受。我估算,自装不到200元可以搞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自己组装电视机,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手工制作线路板和机壳;把数百个半导体零件归类列表登记,有空就到五交化商店选购零件;出差到北京、济南、青岛、烟台,都要抽空逛五金店;回家后每天晚上都要看书、测试和焊接,半夜前从来不睡。最难的是最后的调试。当时昆嵛山电视台发射的电视信号极不稳定,国产的半导体零件质量不标准,又没有专业测试仪表,无数次失败,甘苦乐品。

        一年后,全县第一台自装12吋黑白电视机面世,在师范家属大院引起了轰动。邻居们纷纷登门,大人看效果,孩子看热闹。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也闻风而至,这些人都是来找我帮忙的:买电视,调电视,修电视,改电视。其中,我最有兴趣的是改电视。那时日本和韩国正在进行产品更新换代,黑白电视更新成彩电,淘汰下来的黑白电视不少被中国渔民收购。一瓶酒或者一条烟,即可换到一台质量上乘的黑白电视。不懂电视原理的渔民兴高采烈地将电视抱回家一试,才知道上当了,因为中国与这两国的电视制式不一样,不改频道是不能收看节目的。当渔民们在上海、青岛、烟台等电视修理部碰壁后,终于打听到师范有一个老师能自己装电视会改频道的消息,纷纷登门相求,一时间,我家门庭若市。

        我的电视技术很快引起领导的重视。不久,教育局下属成立了校办工业公司和电视修理部,负责管理和推动全县校办工厂、勤工俭学、教学仪器和电化教学等工作。恰在此时,建厂不久的济南和青岛两家电视机厂开始在文登销售电视机,要找一个信誉和技术都信得过的代理保修单位,我负责的电视修理部成了这两家企业的理想单位。在与电视机厂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在全县建起了以文城公社河南村、泽头公社林村为代表的全省首批“电视村”。此时,全国电视机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电视机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不到五年时间,电视机在全县基本普及。

        改革大潮汹涌澎湃,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黑白电视逐步被淘汰,不久集成电路显像管彩电也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新型节能超大屏幕平板彩电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我的电视修理技术虽然闲置了,但电视却依然陪伴着我。十年前,我刚退休,年过八旬的岳母因脑中风而瘫痪卧床。我决心在“乐”字上下功夫,帮岳母康复。在治疗和锻炼过程中,电视发挥了关键作用。我把老人自己及孩子们的照片与视频下载到U盘,通过电视播放出来,放映效果彻底把老人给“忽悠”住了。亲眼看到自己上了电视,老人异常兴奋,逢人就讲“咱老百姓也上电视露脸啦!”“我和广州南昌的孩子们在电视上对话啦!”半年后,奇迹出现了,岳母身体基本康复,生活能够自理,令医生啧啧称奇,一时传为佳话。岳母留下的那些与电视机相依为伴的影像,也成了培养传承家风的教科书,深深地铭记在孩子们的心里。
        2013年10月,在广州定居的大儿子当了爸爸,我和老伴开始了南飞北漂、含贻弄孙的候鸟生活。电视不仅与我做伴,而且还成了小孙子的好朋友、好老师。2015年9月3日,电视上全程直播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盛大阅兵式。我告诉孩子,电视上的那个百岁将军张玉华是咱威海人。小孙子一听十分激动,手握一面国旗跑到电视机前做出一个向前冲的姿势,大喊“我爱中国!”“我长大了要当解放军!”不满两岁的稚气童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振奋惊叹,我赶紧拿起手机,留下了这一瞬间。小孙子后来也看到自己“上了电视”,十分高兴,至今常念不忘。

        世界变化太快了,不经意间,手机热潮来袭,盛极一时的电视时代迅速由盛转衰。如今,年轻人手里的手机基本上取代了电视,但我和老伴依旧续写着与电视的缘份。

        定居威海后,我和老伴每天上午到小区后面的垛顶山公园拉琴唱歌,渐渐地,歌声吸引了附近小区的居民和游客,唱歌的人越来越多,经常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社会公益活动,深受大家喜爱。不久,环翠电视台《百姓故事》栏目组制作了专题片《垛顶山上的“老活宝”》,歌声让我们从此走上电视屏幕,为建设文明幸福威海增添了正能量。
        两年前,我突发心梗,住院救治。住院期间,我细想父亲临终时对我的叮嘱:一件事,不留骨灰不办丧事;一句话:“人,可以没有钱,但一定要值钱”,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出院后,我征得老伴和孩子们的同意,和老伴一起到市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领取了《遗体捐献登记证书》,我和老伴也成了威海市夫妻健在办理遗体捐献法律文书的年龄最大者。清明节,我和老伴应邀参加了市红十字会举办的捐献遗体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再一次走进了电视屏幕。我与电视的缘分经久不衰。

        时光如流水,转眼四十年。在电视的陪伴下,我走过了生命中宝贵的青年和壮年,安享晚年。电视见证、记载和传播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祖国的辉煌历程与前进脚步,也浸染和记载了我的汗水与快乐。如今,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而我的晚年家庭和谐,满天红霞。

        电视,我亲爱的朋友,你将伴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