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改革
作者:董文远
我出生在威海的一个小山村里,或许是因为从小经历过吃不饱的饥荒年代,自己记事还是挺早的,大约3岁左右的事情还隐约有些记忆。脑海里记忆最深的就是:家里每顿饭都是两片地瓜片和一堆喝不完的水,一天觉得实在是太饿了,便伸手向母亲要吃的,可是母亲默默地掀开锅盖,我点着脚往锅里看,发现除了水再也没有其他的了,于是我知道了家里的粮食就这些了。一天我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小河边,看到小河边上有一些黄绿的小嫩芽就忍不住的过去拿手撵着吃了起来,吃得差不多了怕回家被父母看出来还跑到河边照着水里的倒影好好地洗了洗嘴上留下的青草渍。回家以后再吃着自己碗里的地瓜片喝着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978年,那年我20岁,在镇中学读高中。在那崇拜英雄的年代,我们崇拜的是陈景润、高士其等科学家。大家用功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考上大学,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更不要再挨冻受饿,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想却出了意外,在即将高考的时候意外摔伤了头,导致第一年的高考没能参加,想着来年要更加努力,一定要考上。或许是命运弄人吧,高考的成绩并不理想,只能去上个专科。不过在我们这个小村里也是非常好的成绩了,我记得后来几年村里也有几个考了出去,而我们都一样记在了村史上,自己是家里的骄傲,也是村里的骄傲。出门到镇上也会听到有人在议论这不是那谁家的谁谁谁,听说考学考出去了之类的言语,在农民眼里,考学出去的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当时学校在掖县,学习汽车维修。在学校里学习的那几年真的是非常的幸福的,每月从家里带一些粮食换粮票,学校也会补助一些,而且学校的饭菜其实也是非常好的,经常可以喝到羊汤、炸酱面,羊汤都是一整只羊熬得雪白雪白的汤水。比起在农村那真的好太多太多了,那个时候可能是觉得我再也不用挨饿了,就是这样也不舍得每顿饭吃的太饱,总想着自己省点给家里留点,所以我基本不需要从家里拿粮食,攒的多了还能拿一些回家。
学习生活紧张而快乐,一晃我们毕业了,原本我是被分到了烟台汽修厂,但我不愿离家太远就和另一个想去烟台的同学换到了文登丝绸厂。那时候基本上文登西边的绝大多数厂房、地皮都属于厂子。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隐约还记得自己的工资是二十四块钱,比起同年龄的同事来讲已经算是高的了,这以后更是如此。
78年改革以后,国家鼓励大家人民群众经商,自家的哥哥便决定自己干。或许是自己还有一份喜欢研究的心思,手也算巧,便利用休息时间去帮助哥哥弄些玻璃钢制品以及铁制品,我们兄弟二人相互扶持,小工厂渐渐也有些模样。也是这样的机遇让我自己的小家庭生活的越来越好。我没有多大的雄心壮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能够改变看天吃饭的命运,也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的更好一些。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下,所给予我们广大人民各种惠民、便民、利民的政策法规。
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四十年前任何人都想象不到。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复兴计划,给我们人民心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让我这已经退休的老头听后觉得激情澎湃,依旧想发挥余热,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习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虽然未来的路上依旧存在着无数的艰难坎坷,但我坚信我们勤劳的中国人民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多的奇迹。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新的伟大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三十年后,再看变化,我们更加期待。